《认识负数》是新教材中新增加的内容。负数的认识是数概念的进一步拓展,是学生学习有理数的启蒙阶段。作为中学进一步学习有理数的过渡,小学阶段只要求学生初步认识负数,能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负数的意义,初步建立负数的概念。纵观整节课,感受到教师的教材解读是到位的,目标定位是准确的。课堂上,紧紧围绕生活中的负数的例子,使学生形象地了解负数的意义,并深切地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及数学学习的价值。
1、 处处体现目标意识。
目标是整节课的出发点和归宿,作为教师,应时时有目标意识,才能展开有效的教学。章老师先以游戏的形式让学生理解相反意义的量;然后又以学生动态举例的方式认识生活中的负数,并着重研究温度计中的正负数的关系,为下一课认识抽象的数轴和比较大小埋下了伏笔;最后又以分类的形式,使学生进一步完整了所学数的知识网络。
2、有效利用追问突出重点。
“追问”顾名思义是穷追不舍的问,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本课中,教师有效把握了这一提问技巧。例如在借助温度计理解负数的这一环节,教师曾问:“‘-55度’的数字那么大,为什么却是最低温度呢?”使学生立即出现了思维冲突,主动地进行思考。又如在教师让学生再写出几个负数时,由于受思维定势的影响,学生举的往往都是负整数,此时教师又抓住时机追问:“负数只能是整数吗?”再一次完整了学生对负数的认识。课堂上如果长期能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追问,对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品质是十分有效的。
由于教材在第二课时专门安排了一节课认识相对抽象的数轴,因此,本节课只定位在情境中认识负数,不涉及数轴,个人认为也是可行的。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评《生活中的负数》
黄烨
本课的教学目标:
1. 学生认识生活中的负数,理解负数所表示的意义,并能用负数表示生活中一些相反意义
的数。
2、学生在现实世界中发现负数,用负数的有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验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增强学习数学的信心和兴趣。
本课的教学重点、难点:认识生活中的负数,用负数表示生活中的一些相反意义的数。
让课堂活起来,让学生动起来,的确赵老师的这节课,让我欣赏到一个充满灵气的课堂,学生在现实需要中制度动认识事物,激发兴趣,而“数感”的培养也在老师的精心安排的各种活动中“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了。主要体现在。
一、教师注重预设,学生生成学习目标。
课堂应是点燃学生智慧的火把,而给予她火种的是一个个具有挑战性的问题,今天赵老师一上课就抛出了一个思维价值很高的问题:“说几件事,把你所听到的数据信息记录下来,独立思考,选择你喜欢的方法记录,关键是让别人一眼能看明白。”记录完后,教师要求学生把记录高高举起,目的是找到几个典型,可以说,老师在上课前肯定是预设了各种各样的情况,但数学课堂随时会发现美丽的图景,这里教师展示了5幅美丽的图景,每一幅都有它精彩之处,老师都给予了即时的肯定,民主、平等、愉悦是它最显眼的标志,特别是针对第3位同学用“笑脸”和“哭脸”表示,教师给予“很有创意”的评价,给数学课堂撒下了欢乐的种子,每位学生的脸上洋溢着成功的喜悦,这样的学习多快乐啊!预设是为了更好的生成,通过欣赏学生各种各样不同的记录方法,教师说了学生心中的疑惑:“你用的符号你明白,他用的符号他明白,数学符号是一种数学语言,是帮助人与人之间交流的,那怎样帮助大家都明白呢?”学生于是想到了好方法“找到统一的记录方法”。于是动态生成了学习目标:认识负数,用余数来表示意义相反的数。不惊让人觉得“负数”真是一场“及时雨”啊!
二、教师巧用“生活” 学生灵活运用于“生活”
《数学课程标准》在论述小学生的数学学习时,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这节课,赵老师将“生活化”和“数学化”融合在了一起。“生活化”是基础,学生借助“温度”理解了抽象的负数,“数学化”是目标,帮助学生用负数的知识认识生活世界,解决生活世界中的问题,主要体现在:
(一)创设“生活情境” 引导学生自主探索数学问题。
在导入部分,教师创设了记录三种数据:国家队进球、丢球个数,班级转出、转进人数,作生意赚钱、亏钱的金额。学生从已有的经验中提炼了各种方法,第一个学生的记录,学生评价“不知道是上半场进球,还是上半场进球”,接下来的四个同学都用特定的符号都很好的解决了这个问题,说明学生已学会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周围世界,并在“为了统一方法,让别人也看明白”的这个探索活动中,加深了对数学知识的了解与掌握,真正体会到了生活中充满了数学,感受到数学的真谛和价值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