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教学设计
|
查询教学资源课件的详细结果
|
文,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感情。 ②体会拟人、比喻等修辞方法在写景中的作用,品味优美的语言。 课时安排:两课时 课前准备: ①布置学生预习课文,会写生字,准确注音,排除字词障碍。 ②课前学生借助网络或图书,查阅一些有关资料,依据课文内容设计一篇导游词。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整体感悟、研读赏析2—5小节。 教学设计: 一、整体感悟: ①导人新课 春天是昂扬向上的,她不仅带给人以视觉上的享受,还带来希望和力量。冬天带给我们的则是刺骨的寒冷,满目萧索和生活上的不便……但冬天也有雪后的美景、无限的生机和令人向往的温暖。今天,我们就来追随现代著名作家老舍的足迹,去感受“济南的冬天”。(板书课题,济南两字写大,突出一下) ②教师配乐范读课文。 要求:注意语气、语速、语调及重音的把握。 ③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 (多媒体或投影显示问题组) a.为什么说济南是个“宝地”? b.济南是有山有水的地方,文中写了哪三幅山景图,写水是从什么角度写的? c.第1小节与第2、4、5小节之间有什么关系? d.文中渗透作者对济南的冬天什么样的感情? e.标题可否换为“冬天的济南”? (四人小组讨论) [明确] (b.c.d.略) a.济南的冬天无风声、无重雾、无毒日,天气“温晴”;济南天是慈善的,有美丽的山景;冬天水不结冰,水是绿色的。四面环山,像在“小摇篮里”,┅┅ e.不可以。因为“济南的冬天”表明所写的是济南这一特定地域的冬天;“冬天的济南”目的在于赞美“冬天”这个特定时令的济南。 ④课堂小结: 文章先与北平、伦敦、热带作对比,突出济南天气“温晴”的总特点;然后具体描绘济南的冬天特有的景致,写山景写了阳光朗照下的山、薄雪覆盖下的山、城外的远山,又绘水色,处处渗透对济南冬天的喜爱。 二、研读赏析 ①研读第2—5小节:学生默读课文思考:(四人小组讨论) a.文中写了三幅山景图,还写了水色,各突出了什么特点?(抓关键词概括) b.三幅山景图之间有什么关系? c.四幅景物图你最喜欢哪一幅,为什么? [明确] a.阳光朗照下的山——温静;薄雪覆盖下的山——秀气;城外的远山—一淡雅。水色——绿。 b.第一幅图是总写,第二、三幅图是具体写。 c.略(各抒己见) 三、作业: 1、练习:一 2、熟读课文,预习5小节——结尾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①重点研读:薄雪覆盖下的山景图和水色图,品味语言;②拓展延伸:设计济南的导游词 一、重点研读:(第3小节和第5小节。) [问题] a.第3小节和第5小节写景顺序有什么不同之处? b.第3小节和第5小节在抒发感情和修辞运用方面有什么相同之处? c.找出你认为写得美的语句,有感情地读一读,想想为什么写得好? [明确] a.写山景:自上而下的顺序,山上、山尖、山坡、山腰…… 写水色:自下而上的顺序,水面上、空中、半空中。 b.都是对冬天的喜爱、赞美的感情;都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 c.比喻、拟人句。(美句赏析,着重分析加点词的表达作用) (过渡讲解):济南的冬天,在老舍的笔下如此娇媚动人,是因为运用了大量比喻、拟人的修辞。文中还有哪些比喻、拟人句用得好,找出来,说说好在哪儿? [讨论明确] a.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 b.全在天底下晒着太阳,暖和、安适地睡着,只等春风来把它们唤醒。巴山坡上卧着些小村庄,小村庄的房顶上卧着点雪。(答案参考教参第104页) 二、体验反思: [提问] 为什么济南的冬天的景色会如此动人? [明确] a.细致观察 b.抓住特征 c.安排顺序(角度) d.运用修辞 e.情景交融 三、拓展延伸: ①比较《春》和《济南的冬天》在写法上的异同。 明确:都能抓住特征;安排顺序(角度);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采用情景交融的写法,色彩绚丽。《春》还从多种感官角度来描写。 ②假如你是一位导游,冬季带领游客来济南,追随老舍的足迹,请你设计一下导游词。 (此题是让学生用第一人称的方式,以“济南的冬天”一文为参照,介绍冬季的美景、设计行程。) 指导:应先介绍济南的历史、地理位置、气候特点以及与其有联系的几位名人(李清照、辛弃疾等)。游览千佛山、大明湖、趵突泉等,介绍冬景。 四、布置作业 ①写作练习:写故乡的冬天,抓住景物的特征。 ②比较阅读:读郁达夫《故都的秋》。(比较在感情、写法、语言等方面的异同) ③练习:二、三 五、教后反思:
十七、夏 梁 衡 学习目标: 1、通过阅读,解决文中疑难,梳通文意。 2、通过独立学习和小组合作学习,概括文章结构,说出作者的思想感情。 3、通过拓展性的比较阅读,能够区分不同作者对夏的不同感受。 4、以本文为学习对象,写作《山城之夏》。 教学安排:一课时 学习过程: 一、新课导入: 1、作者简介: 梁衡(1946——)山西霍县人。1968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长期在基层当记者。现任新闻出版署副署长、中国作协全委会委员、全国记协常务理事。主要从事散文创作、散文理论研究。作品曾获青年文学奖、赵树理文学奖、全国优秀科普作品奖;1996年在《佛山文艺》发表的散文《忽又重听“走西口”》获《美文》、《文学自由谈》、《佛山文艺》三家联合举办的“心系中华”散文征文优秀奖。有散文三篇《晋词》、《觅渡,觅渡,渡何处》和《夏感》入选中学教材。主要著作有《新闻三部曲》(3卷)、《数理化通俗演义》(2卷)、散文集《名山大川》、《人杰鬼雄》。 2、导语设计: 一年有四季,四季各不同。哪位同学愿意说说看,在一年四季中,你比较喜欢哪个季节?(学生说,并简述理由)然而,无论你喜不喜欢夏天,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这一篇文章题目就叫《夏》(亦叫《夏感》),作者对夏的感情是怎样的呢?学完这课文,我们就能够了解到。不过这篇文章比较艰深,在下面的学习中,同学们一定要很专注、很投入。 二、课文研读: (一)、梳通文意: 1、师指导语: 请同学们仔细阅读文章,划出不懂的或有疑问的语句,并进行认真阅读思考,尝试着自己解决问题,实在无法解决的再与就近的同学讨论交流。等一会儿我们还要全班讨论。看看我们的同学解决了哪些问题,还遗留哪些问题。 2、学生活动: 学生按阅读要求阅读课文。老师巡视,提供支持和帮助。 3、全班讨论:提出疑问,对疑问发表见解。(导语:刚才大家的阅读很认真,讨论也很投入。现在我们全班交流、讨论,内容有两个: 1已经解决的疑问,自己认为有价值的,把你解决的过程和现在认识与大家交流; 2、还有的疑问不能解决的,提出来,请别人帮助。发言的同学尽可能声音响亮点、清楚点,其他同学认真倾听。) 注:对学生的交流和讨论进行随机的点拨和评价 (二)、理清结构: 1、导语:(过渡)经过大家共同努力,基本上理解了文章的意思。下面我们就在理解的基础上,来进一步梳理一下文章的结构。请同学们思考这样的问题:文章通过哪些方面来描写夏天的,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请同学们再次研读课文,并经过小组合作学习,来解决这个问题。 2、学生活动: (1)学生独立阅读(指导:先给大家两分钟时间,围绕这个问题,进行独立地阅读和思考) (2)两分钟后,小小组合作学习。(指导:合作学习的目的是各小组经过讨论,理清文章结构,如果小组愿意以结构图的形式呈现,我们也非常欢迎。) 注:老师巡视、参与、对话。 3、各组代表发言,师生共同参与,理清文章结构。 板书参考: 景:气势磅礴、色彩金黄蕴涵着—— 赞美情:紧张、热烈、急促和顺如意、吉祥美好 人:勤劳、忙碌等含茹。 (三)、质疑探究: 导语:读了这篇文章,大家对文章的结构和作者的感情有了一定的认识,下面我们要进行深入一步的学习了。不知道大家对文章本身有没有什么可质疑的地方? (1、作者说“夏天的颜色是金黄的。”难道夏天的颜色只是金黄的吗?你是如何理解这句话的? 2、作者认为“有闲情逸致的人,自然不喜欢这种紧张的旋律”,你是否认同作者的观点?说说你的理解。) (四)、拓展学习: 1、指导:在这篇文章里,作者“大声赞美这个春与秋之间的黄金的夏”,他的感情是很热烈,但是不同的人对夏天是有不同的感受的。现在请同学们想想,我们曾学过那些诗词,它们所表达的作者对夏天的感受是否一样呢?(分组合作) 学生活动:读读、想想、说说(烦躁/闲适/热烈) 2、指导:不同的地方有着不同的夏天,不同的人对夏天的感受也会不同,在你的眼里,我们三明的夏天又是怎样一种景象呢,你的感受又如何呢?请以《山城之夏》为题,学习作者写景的语言,写一篇作文。(可作课后作业) 三、作业: 1、练习:一、二; 2、《训练册》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
来源:中国哲士网
教师学生家长 教学资源课件资料 备课考试教学
教育资料 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教学设计 文章
|
上一篇文章: 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教学设计 |
下一篇文章: 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关注科学)教学设计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