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与朱元思书
|
查询教学资源课件的详细结果
|
教学方法:移情移景赏读法 适合课目类型:写景小品文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目标: 1、读出本文生动形象、优美传神而富于意蕴的特点。 2、调动丰富的想象拓延本文的意境。 3、了解景物描写的层次、艺术处理方法及作者的感情。 教学重点:赏读基础上熟诵全文 教学难点:寓情于景 一、导入新课 古人云:“仁者乐山,智者乐水。”我们要有仁智之人的修养,就要会醉于山水。好,请同学们想想,看我们谁能最快地用古诗句表达眼、心中的山水之情景。 (学生反馈:“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春来。”……) 在距我们一千五百多年前的南朝梁时,我国文坛上盛行着一种讲求辞藻、声律、对偶的骈体文,这种文体的作品,大多追求一种形式主义的倾向。但也不乏优秀作品,吴均的《与朱元思书》就是其中一篇出色的写景小品文。(《与朱元思书》是吴均写给朱元思的书信节选) 二、教学过程: (一)、读其文,疏其义 1、老师先配乐示读,然后请学生放声自由朗读一遍,再配乐个别读。 (读法指导:学生读时,一定要以“乐山水”之心去读,吐字清晰,音韵和谐,节奏要随情景而易。要读其文,感其美,汇其情。) 2、结合课下注释,四人小组合作疏通文意,可借助《古汉语词典》。老师随堂答疑点拨。 (学生反馈:问题较多的词语有:任意东西、许、独绝、甚、若奔、皆、上、指、千百成峰、千转不穷、无绝、忘反犹、见xiàn日。问题较多的句子有:从流飘荡,任意东西;急湍甚箭,猛浪若奔;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二)、神游佳境 1、请同学们用波浪线将文中的景物划出来。看谁划得又快又全。 (学生回答:风烟、天山、水流、小舟、游鱼、细石、急湍、孟浪、夹岸、寒树、清泉、小鸟、鸣蝉、哀猿、横柯、疏条) 2、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我们请一位同学做导游,以我们划起来的景物作为景点,可以增删,带我们渐入这佳境吧。 (老师放背景音乐,增强身临其境之感。整理学生导游讲述:“天高云淡,神清气爽。让我们乘坐小船,穿行于奇山异水间。水是青的,天是蓝的。鱼儿在水石间戏耍,船儿在急流中风行。夹岸寒树顿生秋之气,两壁猿声送轻舟万山。泉水叮咚叮咚地响,鸟儿在林间歌唱,蝉儿在枝头鸣叫……) (三):尽述其美: 现在请同学们睁开眼睛,在回味了这一份美感后,带着这样的感觉再读这篇文章。然后四人小组在一起交流,可采用“我读 ,感受到 。”或“ 字词甚妙,写出了 。”的模式进行交流。 (学生交流气氛很是高涨,显然是醉乎其辞,乐在其中了。) (四)、体情品意: “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那么作者寓于山水间的感情是怎样的呢?思考半分钟后,开通我们的“自由论坛”。 整理学生发言得:本文抒写了富春江山水之美,也抒发了作者对世俗官场和追求利禄之徒的蔑视之情,含蓄地流露出爱慕美好的大自然、避世退隐的高洁志趣。(学生可结合“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自由探讨在当时一定程度上黑暗的封建社会,避世退隐的积极性及消极性。古人对幸福、价值观的一些辨证认识,体会本文的哲理性。) (五)、探寻艺术的魔棒 该文情景兼美,辞章俱佳,能给我们以美的享受、心灵的愉悦。我们看看作者除了有很深厚的语言功底,他还采用了哪些艺术手法写就了这篇至文? 好,请同学们带着探寻艺术魔棒的诚切之心再次品读本文。说出你探寻到的艺术魔棒是什么? 老师总结学生的发言得: 1、结构上纲举目张,脉络分明。以“奇山异水”总起全篇,二、三两段分承“异水” 和”“奇山”两方面。 2、详略处理适宜,动静结合摇曳多姿。详写“山”,略写“水”。写山水动静结合而又有变化。写“水”详写静态略写动态;写“山”详写动态略写静态。 3、兼从视觉和听觉方面激发人们的感受。 ①听觉:“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泉水泠泠,鸟鸣成韵,蝉声不断,猿啸无绝,组成了一部美妙的大自然交响曲,绘声绘色,使人产生亲临其境之感,令人神往。 ②视觉:a:“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作者不仅为我们描绘出在“天”这个壮阔背景上写了一幅天清气朗,明快秀丽的景色。 b:“从流飘荡,任意东四”,既写出富春江水陡,山形千回百转的特色,也表现了作者陶醉于大自然美好景色的闲适心情。c:“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用拟人的手法,把静止的山写活了,赋予了它们以生命和动感……) 4:描写、记叙、抒情和结尾的议论浑然一体,这里不仅有特色鲜明的景物,更有明朗洒脱的画意。 (六)、小结本文 请几位同学总结这节课你们都收获了哪些?(学生总结略) 老师束结本文:读《与朱元思书》,如读一首好诗,因为它不仅有词采隽永、音节和谐的诗一般的语言,更洋溢着清新淡雅的诗情: 风烟散尽,天山共青水一色。 独立舟头,风行山影水际。 游鱼戏石,奇峰寒树。 鸟和泉鸣,猿蝉久绝。 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 三、布置作业。
|
来源:中国哲士网
教师学生家长 教学资源课件资料 备课考试教学
教育资料 与朱元思书 文章
|
上一篇文章: 桃花源记 |
下一篇文章: 醉翁亭记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