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绝唱》教案
|
查询教学资源课件的详细结果
|
高立凌
教学目标:
德育目标:了解我国古代民间艺人高超的演唱艺术。
知识目标:1.学习本文从不同角度描写声音的方法。
2.学习本文从正面和侧面相结合的描写人物的方法。
能力目标:提高朗读感悟及品析能力,认识通感。
教学重点:学习本文从正面和侧面相结合的描写人物的方法,学习从不同角度描写声音的方法。
教学难点:对通感的认识。
教学方法:朗读法、精读赏析法、概括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大家都喜欢听歌,更喜欢欣赏名家的演唱。你能不能用语言把歌唱家美妙的歌声描绘下来呢?(请一激动的学生描述)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古代名家对民间艺术高超的歌唱艺术的描写。平时看同学们写的文章,总觉得你们写自己眼睛所见到的,写得较具体,较充实,一旦写到声音就往往显得捉襟见肘、“黔驴技穷”。我想原因主要是:声音这东西无形无色无味,同学们不知道怎样去表现它才好。那么,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课文.这是一篇描写声音的名篇,我们来看看人家是怎么去描绘声音的。我相信,我们学习了这篇文章后,同学们以后在文章中写到声音时就会有很多办法了。
二、作者简介:
刘鹗(1857——1909)字铁云,号洪都百炼生,清末江苏丹徒人。著作有长篇小说《老残游记》。
(拓展):四大谴责小说:
刘 鹗 《老残游记》 李伯元 《官场现行记》
吴趼人 《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 曾朴 《孽海花》
中本本文采用了正面和侧面相结合的描写人物的方法。写戏院、琴师、黑妞、听众全是为了突出白妞演唱的绝妙。像这样层层铺垫、反复渲染,用以衬托中心人物的写法就是烘云托月。
通感又名移觉,就是用形象的语言,把人们某个感官上的感觉移到另一个感官上,以造成新奇、精辟的表达效果使读者产生真切的感受。
如:这里除了光彩,还有淡淡的芳香,香气似乎也是淡紫色的。
例一:用感觉设喻 五脏六腑里,像熨斗熨过,无一处不伏贴,三万六千个毛孔,像吃了人生果,无一个毛孔不畅快。
例二:用视觉设喻 忽然拨了一个尖儿,像一线钢丝抛入天际。节节高起。恍如由傲来峰西面……愈翻愈险,愈险愈奇!
(以攀泰山作比。具体形象)B、如一条飞蛇在黄山三十六峰半中腰里盘旋穿插。
(比喻手法,活灵活现地表现白妞婉转千回的歌喉)C、像放那东洋烟火,一个弹子上天,随化作千白道五色火光,纵横散乱。
(声色俱备,令人浮想联翩)学生为主体来归纳:(教师根据归纳情况依次展示课件)
1、写作思路
作者写白妞——王小玉的高超演唱技巧,由两部分组成,先描述演唱前的情景,再描述演唱时的情景。写白妞上场,先苦心经营铺垫烘托(戏园盛况、琴师表演、黑妞的演唱),形成一个千呼万唤始出来的艺术格局再直接写白妞的出场,衬托出主角的不同凡响。
2、本文重点
文章正面写王小玉的演唱时,用了精雕细刻的描写方法,作者是一名善用比喻的高手,他选用了准确、形象、新鲜的比喻来拟曲调的高低缓急。同时,作者也打破界限,运用通感,将无形无色无味的声音描写的极为生动,具体形象地反映出难以传达的音乐之美,增强了表达效果。
3、语言特色
本文工笔细描;语言清新活泼,形象生动,运用 比喻、通感,以情绘声,化无形为有形。六、布置作业:
1.熟读精彩语段。
2.摘抄本文的精彩语句。 (基础题)
3.欣赏音乐《高山流水》,写一段200——300字赏析文章 (提高题)
绝 唱
侧面描写 烘托铺垫
白妞
琴
八、教学后记:
附:简要总结文中烘托的运用
(1)场景烘托(第1自然段)
①人们提早进场,有的观众甚至来不及吃饭。表现观众对白妞的喜爱,已形成一股“白妞”热。
②观众不仅人多且类别多。说明白妞的说书适合大众,可雅俗共赏。
③渲染热烈,哄闹的气氛给后文的“鸦雀无声”作铺垫,突出白妞说书的艺术精湛。
(2)人物烘托(第2、3自然段)
①琴师虽貌丑,但绝妙的轮指引起台下不绝于耳的叫好声,为描写他给白妞伴奏埋下伏笔。
②写黑妞,详写装束,为后文白妞的装束节省笔墨,她那“以为观止”的唱腔,“若比白妞,还不晓得差多远呢”!
(3)评价烘托(第4、8自然段)
①“他(黑妞)的好处人说得出,白妞的好处人说不出。他的好处人学得到,白妞的好处人学不到”。烘托了白妞说书的高超。
②“每次听他说书后,总有好几天耳朵里无非都是他的书,无论做什么事,总不入神,反觉得‘三日不绝’这‘三日’二字下得太少,还是孔子‘三月不知肉味’,‘三月’二字形容得透彻些!”烘托了白妞说书的绝妙。
(4)效应烘托(即听众的反应)
①“就这一眼,满园子里便鸦雀无声,比皇帝出来还要静悄得多呢,连一根针掉在地下都听得见响!”烘托了白妞的艺术魅力无穷。
②“正在撩乱之际,忽听霍然一声,人弦俱寂。这时台下叫好之声,轰然雷动。”烘托出白妞的说书真乃人间“绝唱”。
教师引导:烘托可从两个角度来进行。比方说:用“冷冷的月光”烘托“伤痛的心情”就是一种正面烘托(正衬);反之,用“灿烂的阳光”烘托“心情的糟糕”就是一种反面烘托(反衬)。
以上归纳的四个方面,除了“人物烘托”的第②处和“评价烘托”的第①处运用的是反衬,其余几处都是正衬。
总结:烘托艺术是我们这节课学习的重点,以后在写作的过程中同学们可学着运用它,它不仅可以让我们的语言变得细腻、流畅,还可以使我们文章的中心更明确、更突出。
作者邮箱: dghfengye@126.com
|
来源:中国哲士网
教师学生家长 教学资源课件资料 备课考试教学
教育资料 《绝唱》教案 文章
|
上一篇文章: 《故都的秋》导入课准实录 |
下一篇文章: 《故都的秋》导入课准实录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