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道德修养类话题作文写作训练
|
查询教学资源课件的详细结果
|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作文: 胡质与胡威父子在历史上都以清廉出名。有一次,晋武帝召见胡威谈论边疆之事时,谈到了他们父子的清廉。武帝问胡威:“你的清廉与你父亲的清廉相比,哪一个更高?”胡威回答:“我比不上我的父亲。”武帝问为什么,他说:“我父亲清廉惟恐别人知道,我清廉惟恐别人不知道,所以我远远不如我父亲。” 胡威的话根据是什么,你是怎么认识的?请以“‘恐人知’与‘恐人不知’”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注意:①立意自定,②题目自拟,③文体自选,④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内,字数800以上。 写作指导: 这段材料大家并不感到陌生,它是根据2000年全国高考试卷文言文阅读语段编写的。材料中胡质父子俱清,这在魏晋时是传为美谈的。胡威的话很值得我们深思,一个官员追求清廉到底该不该让人知道?这里不但涉及到个人的道德修养及民众素质的问题,还涉及到评判事物的时代标准问题。“恐人知”即自己的清廉怕别人知道,知道了会怎样——会为名所累,这话实质里是淡泊名声。“恐人不知”即害怕别人不知道自己清廉,这一方面固然便于开展工作,但另一方面似乎又过于看重自己的名声了。这样从功利角度看来,二者还是有一定差别的。这是胡质的看法,同学们尽可以按照现代人的辩证眼光,联系社会生活实际,提出自己的观点,既可以肯定胡质的做法,也可以肯定胡威的做法,还可以分析二者的优劣。这是立意。至于写作范围,一般以为官者道德修养、清正廉洁为主,当然写成做好事不留名之类的也可,但重心一定要落实在淡泊名利上来。从文体上看,此文最好写成议论文。 例文一: 谈“恐人知”与 “恐人不知” 江苏省射阳中学高三(15)班 李 青 有人说,天下贪官各有各的不同,清官却都是一样的。然而古代清官胡质父子却有些不同。有一次,皇帝问他的儿子胡威两人清廉的高下,胡威说:“臣父清恐人知,臣恐人不知,是臣不如者远矣。”胡质父子同样清廉,不过一个恐人知,一个恐人不知,胡威认为自己比不上父亲,到底是哪方面不如呢?我认为在境界上。从“恐人知”与“恐人不知”中,我们不难看出,胡威的清,是为了给自己扬名,带有一种功利目的,而胡质的清,却不为名利,只因他觉得就该这么做,不这么做就太不正常了。他的意识里没有功利的色彩,他的清是纯道德的,显然,这样的清,在境界上就上了一个层次。 可是,人们往往在道德与利益的天平上加错砝码,迷失方向。君不见,“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吗?许多人认为人活在世上,就是为了名利,有了名利,就得到了想要的一切,因此可以生活得更好,可以很充分地享受人生。其实,一个人活着,生命不长路很短,在如何走好这段人生路方面是应该好好思考一番的,也许,我们一辈子都不可能做到完美或崇高,但总该有追求完美的信念吧?这是生命赋予我们的权利。人生苦短几十年,若光为了一些蝇头小利或一点虚名就挖空心思,甚而不择手段,是不是太庸俗了点?相反地,我们如果把精神看得重一些,多注意一些自身价值的体现,活着的意义便增加了。材料中的胡质,虽然物质生活不富裕,但他的精神生活一定很充实,更何况他能将这种精神传到下一代胡威身上?尽管胡威在继承时有些变化,但毕竟他们父子俩的血管里流的都是清廉的血! 然而,与古人相比,现代人似乎逊色多了。不但罕见“恐人知”的清官,就连胡威这样“恐人不知”的清官也打着灯笼难找了。更有甚者,明明是个贪官,却还摆出一副清廉无比的样子,如成克杰之流反腐倡廉他们叫得最响,暗地里行贿受贿、养红颜、赌别墅的事也做得最多。如果说胡威还认为自己做得远远不够的话,那么,我们现代的某些官员们是不是该回到古时候去重新接受一番思想道德教育,将自己的人生境界提高一个层次呢? 同学们,请记住胡质父子的故事吧,或许它可以指导你未来的生活。 简评: 此文从正面肯定了胡质的“恐人知”,认为他的境界比较高,并能结合现在官场上的一些腐败现象进行对比论证,紧扣反腐倡廉的时代话题,使得文章具有较强的现实针对性。 例文二 为“恐人不知”叫好 江苏省射阳中学高三(15)班 丁晨苏 西晋时,胡质与胡威父子在历史上都以清廉出名。有一次,晋武帝召见胡威谈论边疆之事时,谈到了他们父子的清廉。武帝问胡威:“你的清廉与你父亲的清廉相比,哪一个更高?”胡威回答:“我比不上我的父亲。”武帝问为什么,他说:“我父亲清廉惟恐别人知道,我清廉惟恐别人不知道,所以我远远不如我父亲。”从材料中看,胡威认为自己淡利求名,与父亲的淡泊名利相比,不如父亲,因而他认为“恐人不知”不如“恐人知”境界高。 到底哪个境界更高呢?我倒要为胡威的“恐人不知”叫好。因为恐人知与恐人不知是两种不同的思维模式,前者封闭,后者开放;前者仅仅是“独善其身”,后者却是“兼济天下”。 胡质固然清廉,也能严于律己,但由于未作宣传,他的清廉就鲜为人知,而别人也以自己的心思揣度他,因而出现手下都督变相行贿之事。假如他公开表明态度,进行宣传发动,何至于出现这样的情况(虽然后来他除了那个行贿都督的名,但这不是保护人做法)?胡威正是因人“恐人不知”,才识帝王、大臣们见识了他的浩然正气,皇上提拔他,重用他,他将以自身的清廉带动身边的人乃至整个朝廷的清廉风尚。这种效果是“恐人知”远远不能达到的。 我们现在处在一个竞争异常激烈的时代,在这个时代里生活,我们不得不去竞争,我们要竞争。我们考大学、抢着进高等学府是为了什么?——为了我们能更好地在竞争中胜出,我们又如何进入高等院校?我们应“恐阅卷老师不知道”我们的才华,那些高考状元们为什么会吸引社会关注的眼光?因为他们是成功者,他们成功地表现了自己,若他们“恐人知”他们的才华,他们又如何能在竞争中胜出,又如何给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他们恐人不知他们的才华,他们勇于刺青自我,勇于向世人证明:我是最棒的。对此,我们怎能说“恐人不知”不如“恐人知”呢?当这些学子把自己的才华奉献给社会时,我们又怎能说“恐人不知”的境界不高呢? 由此可见,“恐人知”对整个社会而言,只是一种消极的行为,它也许给你带来安宁的生活环境,带给你自身道德修养的提高,但却无法带给你生命的活力,无法带给你展示自我的广阔舞台。“恐人不知”则不仅仅是对名的追求,它追求的是你自己对自己的肯定,更代表社会对你的肯定。人是一种“二表动物”,其中之一便是“爱表现自己的才能和品质”。为何要逆着人的本性去压抑自己呢?顺其自然或者勇于表现自己岂不更好?人亦是社会大家庭中的一个分子,应为大家庭献出自己的一份力。为何要“恐人知”?我有某种高于别人的才能或有某种高尚的品德,这就是我与别人的不同之处,我就应“恐人不知”,就要让全天下的人都知道,这样我才能不枉费我的才能。 我们现在已搭上开往高考的班车,我们已无法退却,此时此刻,我们又岂能“恐人知”? 简评: 该文反弹琵琶,针对胡威的观点,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论证了“恐人不知”比“恐人知”的境界高。敢于在文中独抒己见,勇气可嘉,更为可贵的是文章能紧扣时代的脉搏,分析“恐人不知”是当今竞争社会所必备的一种素质,并联系同学们的自身实际加以证明,为“恐人不知”叫好,使得文章既有说服力,又有针对性。这是用小角度写大文章的一个较好的典范。 例文三 千古一梦 江苏省射阳中学高三(15)班 徐文兰 西晋初,荆州刺史胡质父子以清廉闻名天下,有一次,晋武帝召见胡威谈论边疆之事时,谈到了他们父子的清廉。武帝问胡威:“你的清廉与你父亲的清廉相比,哪一个更高?”胡威回答:“我比不上我的父亲。”武帝问为什么,他说:“我父亲清廉惟恐别人知道,我清廉惟恐别人不知道,所以我远远不如我父亲。” 恐人知,恐人不知,这二者高下之分在什么地方呢?我认为就在一个“名”字上。“恐人不知”虽讲求清廉,不图个人利益,但其目的在追求一个“名”,而“恐人知”则是什么也不看重,纯粹是在淡泊名利。 名者,誉也;利者,禄也。功名利禄,历来是中国文人士子追求不锲的美梦,从西周时渭水边垂钓姬昌的姜子牙,到清朝富可敌国的和珅,功名利禄的美梦,穿插在中华五千年的历史中,不断浮现。 一句“恐人不知”,道出了古代多少清廉之士的心态。中国人是很有趣的,如果在名利不可兼得的情况下,绝大多数是选择名而不要利的——并非是真心不要,只是在价值的天平上衡量了一番之后才不得不放弃。像陶渊明,他可以什么都没有,但不可以没有名声。难道真的是纯粹的“不为五斗米折腰”吗?是不是嫌五斗米太少了呢?如果他做的是宰相,他会不会还那样毅然决然地“归去来兮”呢?答案不得而知,但聪明的读者可以从下面的细节中找出线索:陶渊明归隐后,他的一位朋友的儿子送信到他家。他看到人家孩子穿金戴银、举止优雅,而自己儿子却蓬头垢面,脸上露出了羞愧的神色。他的妻子对他说,既然当初你已决定离开官场,那么我们的儿子注定会是这样,你为什么还要羞愧呢?不知大家[1] [2] 下一页
|
来源:中国哲士网
教师学生家长 教学资源课件资料 备课考试教学
教育资料 道德修养类话题作文写作训练 文章
|
上一篇文章: 注重感悟化茧成蝶——成熟类话题作文训练 |
下一篇文章: 《新闻两则》课文导入语集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