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白杨礼赞》教案
|
查询教学资源课件的详细结果
|
段国春
一.教法建议
【抛砖引玉】
本文一篇是散文,散文是文学体裁一种,这篇课文,托物言志,认真地研读它,能给我们美的享受,能提高我们文学修养。学习这篇课文,要注意掌握以下几个问题:
1.初步了解散文“托物言志”、“借景抒情”和“形散神不散”的特点。
2.学习象征的手法,理解《白杨礼赞》的象征意义。
3.掌握朗读要领,学习朗读技巧。
4.理解排比、反问、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作用。
5.背诵五首唐宋诗,深入理解诗歌的内容。
【指点迷津】
对于上述几个问题的掌握,建议采用诵读与讲授相结合的方法,在反复诵读中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要介绍一些诵读的方法,同时对文章中的一些重点难点要予以提示和解释。现以《白杨礼赞》为例
1.结合注解介绍作品写作的时代背景,明白文章礼赞的实际对象和为什么不直接说的原因。
2.提问“礼赞”和“赞”有什么区别。
3.让同学诵读课文,同时提问:
句中的词语是否要重读?
就其中的一句话看,如“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我赞美白杨树”一句中哪个词语要重读?
4.决定句中词语重读的因素有哪些?(明确:句意、思想内容、人物感情、作品的精神实质等等因素)
5.重读有哪些方法?(明确:加强音量和气势;适当延缓音节的读音;变换音色,如或高昂、或低沉、或尖细、或沙哑等)
6.一个句子要有一定的句调。句调一共有几种?(答:一般来说有四种—平直调、扬上调、曲折调、降抑调)
7.(读音和知识介绍以后,就进入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提问:贯穿文章的线索是什么?(回答:不平凡)
8.起笔点出白杨树是不平凡的,然而转笔却去写高原的景象,为什么?(回答:以白杨树生长的环境,衬托出它实在是不平凡的。
9.为什么写了行车时的倦怠和松懈的情绪?(回答:这既是写实感,同时又表明,在人们恹恹欲睡时使人惊叫起来的是白杨树,自然就更突出了白杨树的不平凡。
10.文章是如何继续写白杨树是不平凡的?(回答:先写外形,后写内在气质)
11.请你指出外形描写的顺序。(回答:对于外形的描写是从下至上,从平视到仰视,从部分到整体)
12.对白杨树气质的描写采用了什么手法?(回答:象征的手法)
13.文章为什么又写了“楠木”?(回答:一是用对比的手法,鄙视了贱视民众的顽固倒退派,又换个角度,先抑后扬,反衬出白杨树的不平凡。)
14.(总结全文)文章是如何运用抑扬结合的手法的?
15.文章采用了托物言志(象征)的手法,这种手法的特点是什么?有什么作用?
15.文章采用了托物言志(象征)的手法,这种手法的特点是什么?有什么作用?
16.比较一下象征与拟人、比喻的异同。
通过以上的学习、提示和解析,基本上可以完成这篇课文的学习任务。
二.学海导航
【学法指要】
1.请你指出四种语调的具体含义。
平直调:平直舒缓,音节拖长拉平,表示庄重、严肃等。扬上调:前低后高,整个句子的后半句明显高升,句末音节上昂,表示反问、设问、疑问、惊讶、鼓动或号召等。曲折调:高低起伏,变化较多,表示嘲讽、反语、暗示、双关等。降抑调:先高后低,表示肯定、坚决、自信或话语结束等。
如课文的第七自然段;婆娑、屈曲盘旋、好女子、伟丈夫、伟岸、正直、质朴、严肃等要读重音。前四句应读平直调,下面的四个反问、排比句,宜用扬上调。
2.文章是如何运用扬抑结合手法的?
仔细研读课文,就会看到文章写高原景色的“雄壮”、“伟大”,这是扬;而后紧接着写它的“单调”、令人“恹恹欲睡”,这是“抑”;接着突然出现了白杨树,使人惊讶,这是扬;第七段中,写白杨树“没有婆娑的姿态,没有屈曲盘旋的虬枝”,算不得“好女子”,这是抑;而后一转笔,说他是“伟丈夫”,这是扬,由此看来,文章抑杨结合,而以先抑后扬为主,显示出一种变化的节奏美。
3.什么是象征手法?
象征是文学创作的一种手法。它往往是通过对某一特定的具体形象的描写来表现某种抽象的概念或思想感情。生活中有一些事情比较复杂而意义又比较深刻,但一时不易讲清楚,或者由于某种原因,有些意思不便于说出,于是作品中就采用了象征的手法。采用象征的手法时,要求象征的事物与被象征的事物之间有着某种相似的特点,能引起人们由此及彼的联想。
《白杨礼赞》一文中,白杨树的质朴、严肃、力争上游、不折不挠的形象,正与在共产党领导下的坚持抗战的北方的农民本质相似,所以作者对白杨树的礼赞,正是对他们的礼赞,以此表达了对抗日军民的崇敬之情。
4.象征与比喻、拟人有什么不同?
象征是一种写作的手法,是就篇章而言的;比喻和拟人是修辞的方法,是从语言的角度来说的。
象征与比喻中的借喻有其相同的地方,都是物体形象化;但象征是将所描写的事物赋予一定的意义,所以要作细致的描写,而借喻是建筑在所相似的基础上,无须描绘或刻画。
象征和拟人的相同点都是使事物人格化,但象征用于文章的立意上,而拟人用于语言的表达上。
明白了它们之间的区别,就能更好的理解和分析课文。
6.如何理解散文的意境?
散文的感情十分丰富,具有诗歌一样的感情。这种感情是通过作品所创造出来的意境显现的。所以要想准确地理解散文的感情,就应该准确地理解所创造的意境。
意境是指文学作品中描绘的生活图景和表现的思想感情交融一致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意”是属于主观的感受,“境”是指描绘的事物,是客观的对象。二者融合在一起,就成了一种意境。
分析散文作品的意境要从作品的词语入手,通对其精炼、优美、朴实、含蓄的语言的分析,来品味和欣赏作品的意境。在分析过程中,要分析景物描写和环境描写,进入作品所描绘的天地,并通过感受和想像,使自己的感情与作者的感情产生共鸣,从而受到感染,这样就能更好地体会作品的意境了。
【妙文赏析】
演讲的态势语言
演讲的态势语言,人们也称无声语言或行体语言。所谓态势语言,就是指演讲者的姿态、面部表情、手势等,它不仅有一定的独立表达思想和情感的作用,而且更主要的是它有辅助有声语言和加强有声语言的作用,协助有声语言共同完成传递信息的作用。任何想用演讲为人民服务的演讲者,必须掌握和运用态势语言的技巧,而技巧掌握在这样的演讲者手里,决不会成为目的本身,它会成为他的得力助手,帮助他有效地完成演讲任务,从而达到演讲的预期效果,所以,每位演讲者,都须谙熟、掌握并运用好态势语言。这一章,我们就演讲者的面部表情和手势来简单地谈一谈。
第一节 演讲者的面部表情
在演讲中,演讲者除了通过口头语言──有声语音传达和表述自己的思想、情感和观点外,还要借助于面部表情、姿态、手势等态势语言来补助口头语言的表达。态势语言有时还可以单独表达一种情感、一种意图,或单独传递一种信息。所谓演讲的“演”就是指面部表情、姿态和手势的运用。
国外一些心理学家研究指出,人在交际、谈话、演讲中感情浩荡荡的洪流,从而激荡听众的情感,掀起他们心中的波涛。假若演讲没有节奏,或节奏感不强,就不能充分地表达出自己的思想和情感,就不能有效地去宣传听众和影响听众,正如有些演讲者,他们虽已讲了一二十分钟,却还没有引起听众的一点兴趣,除其它因素之外,没有节奏不能不说是个原因。我们设想有这样一个演讲:其结构平庸、松散甚至混乱,其声音平淡、呆板甚至沙哑,其情感淡漠、单调甚至麻木,其语言平淡、乏味甚至枯燥,整个演讲没有紧张徐缓之分,没有急促轻松之别,总是一个调子,没有变化,那么,这样缺乏节奏或完全没有节奏的演讲,能够引起听众的兴趣,给他们以教益和启示吗?刘大木魁在《论文偶记》中说:“文章最要节奏;譬之管弦繁奏中,必有希声窈渺处。”他说的是文章,然而演讲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节奏在演讲中既然如此重要,我们就应当对节奏的各种要素,认真研究一番。鉴于有些要素,我们已在不同的篇章里谈过,本文就准备从节奏[1] [2] [3] [4] 下一页
|
来源:中国哲士网
教师学生家长 教学资源课件资料 备课考试教学
教育资料 《白杨礼赞》教案 文章
|
上一篇文章: 苏教版高一《获得教养的途径》专题教学设计 |
下一篇文章: 综合探究课:桥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