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教学设计
|
查询教学资源课件的详细结果
|
究: 本文作者凭借自己自学成长的语言功底把龙舟竞渡的场面写得非常精彩,同学们想学吗?今天老师想为你们搭建一个舞台,让你们大显身手。 (1)展示舞狮子的画面。 (2)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这一画面。 (3)先小组交流,再班上交流,并请学生互作评价。最后老师再作评点。 三、总结全结 1、请学生总结这节课我们学到了什么。(学生自主评价) 2、总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湘西地区端午日的民俗风情;同时,我们还学习了场面描写,可谓收获不小。课后请大家继续搜集这方面的资料,做成卡片,准备交流。 四、教后反思:
十二、本命年的回想 刘绍棠 学习目标: 1.正确、简洁地概括文中所写过年习俗,并说出所包含的文化内涵。 2.比较今昔过年习俗的异同,说出自己独特的感受。 学习重点:概括文中所写过年习俗,体会其中的文化内涵; 学习难点:能说出蕴含的文化内涵和对过年的独特感受。 教学方法: 1、在教学中,主要运用情景教学、对话教学等方法。 2、引导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学习,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能力。 3、坚持以“读”为本,加强阅读指导,使学生学会朗读、速读、跳读等阅读方法。 (可能的话)运用多媒体课件,包括文本、影音、动画等。 教学设想: 教学程序总体设计按纵横结构展开。即以“过去—现在—未来”为“纵线”,由对文中所写旧时习俗的了解,引起对现今过年习俗的思考,进而激发对未来过年方式的憧憬。“横”则指以知识、能力、情感目标为主题构成的概括习俗、比较异同、探究联想三大板块。 教学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可播放《新年好》歌曲,唤醒学生对过年生活的情感体验,创设和谐的课堂氛围。 2、展示图片,启发学生谈过年感受,产生了解过去过年情形的欲望,自然引入本文教学。 二、板书课题和作者 三、第一板块教学:研读课文,了解过去: (一)、媒体显示学习目标1——正确、简洁概括文中所写过年习俗。(学生齐读) 1、整体感知课文,教师指导阅读的方法: 读一读:正确流利。 想一想:写了几件事? 比一比:哪一组概括得正确又简洁(如:吃腊八粥)。 2、学生大声朗读课文,生字词相互质疑。 3、自主思考,写了几件事。教师巡回指导,提醒学生抓住关键词句圈点批注,理清条理,加以概括。 4、小组合作,集中各成员的概括,并交流明确。(实物展示各小组归纳的几件事,学生点评,评出最佳。教师归纳的十件习俗,供学生参考) (二)、(可能的话)播放影片《祝福》片段(出现祭祀用的鱼,画面静止):要求学生同样能用正确简洁的语言概括影片中反映的习俗(能力迁移);说出鱼所寄托的寓意(学生:年年有余)。点年年有余的动画图,引出本板块的难点。 (三)、深入探究:春节习俗中所蕴涵的文化内涵: 1、送灶和包团子,这些习俗包涵了人们的哪些期盼?(学生答:平安、团聚……) 2、课文中还有哪些习俗分别寄托了人们的哪些期盼?(学生阅读课文,抓住关键句,大致能回答:健康、幸福、美满、来年丰收、邻里和睦……即可。) 3、出示对联:“天增岁月人增寿,春满乾坤福满楼”。用含义深刻的对联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课后深入探究习俗中所蕴涵的文化内涵。 四、第二板块教学:拓展延伸,比较今昔: 出示学习目标2——比较今昔过年习俗的异同,说出自己的感受。(学生齐读) (一)、现在的年是怎么过的?与过去相比哪些过年习俗已消失或被发扬光大了?现在过年又出现了哪些新的方式? (同桌讨论、小组交流):明确: ①挑绒花、除夕夜等等变化比较大; ②新的过年方式如:网络拜年、电话拜年、短信拜年、外出旅游…… (二)、针对这种变化谈谈自己的感受:(迁移、感悟。) 1、课文作者刘绍棠对过去的过年有着怎样的感受?(学生答:留恋、怀念)要求找课文中的原句体会作者的感受。 2、快速阅读、跳读《饺子过年》、大学生谈过年等拓展性资料,找出作者对过年感受的句子,使学生自主加入探讨。 3、教师充当主持人,以“过年大家谈”的形式引导学生说出切身体会,学生展开辩论。学生讨论时教师注意引导学生结合寄托的文化内涵谈感受。 [教师小结,强调习俗变化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要吸收其中的精华,启发学生追求传统文化和现代文明的完美结合并自然转入第三板块的教学。] 五、第三板块教学:激发创新,畅想未来: 1、学生展开联想、想象,畅想未来的年会怎么过。 2、小组讨论,组长代表小组作班级交流本小组的未来畅想。 六、评价总结:(围绕以下问题进行,先学生自评再教师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知道了春节哪些方面的知识?你对春节感兴趣了吗?你还想知道有关春节的哪些知识呢? 七、作业: 1、课后练习:一、二 2、《训练册》 3、探究课题: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对过年的哪些问题产生了兴趣,是否还形成了哪些新的问题?(学生大致想知道的有:过年的由来,春节的传说,其它的春节习俗,本地的春节习俗,不同民族的春节习俗,过年的饮食文化……) 请把它形成自己的一个探究课题,并将此作为一个中长期作业,在探究中学习。 探究方法指导:同学们可到图书馆或网上查找有关图文资料;或询问身边的人。然后将资料整理成文。 八、教学反思:
十三、中秋咏月诗词三首 教学目标: 1培养独立鉴赏诗词的能力,形成个性化的审美情趣。 2培养丰富的联想、想象能力。 3积累咏月的诗词。 学生预习: 1、课前准备:利用书籍、报刊、网络收集关于咏月的诗词、佳句,誊写在小卡片上。 2、小组评析其它咏月的诗词佳句。组长记录有价值的赏析,综合成一篇赏析短文,全班交流。 教学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研读《十五夜望月----唐王建》 (一)、导入: “诵明月之词,歌窈窕之章”这是历代文人墨客的雅事,今天我们将通过《十五夜望月》来学会如何赏析这些名句佳作。 (二)、赏析《十五夜望月》 教师印发《十五夜望月》的赏析文章,让学生加以体会,并进一步展开讨论,哪些地方特别精彩?哪些地方有不同的见解或补充? 《十五夜望月》赏析 在唐代咏月的篇章中,这是较为著名的一首。诗人在万籁俱寂的深夜,仰望明月,凝想入神,丝丝寒意,轻轻袭来,不觉浮想联翩,那广寒宫中,清冷的露珠一定也沾湿了桂花树吧?这样,\"冷露无声湿桂花\"的意境,就显得更悠远,更耐人寻思。 同是望月,那感秋之意,怀人之情,却是人各不同的。诗人怅然于家人离散因而由月宫的凄凉,引入了入骨的相思。他的\"秋思\"必然是最浓挚的。 这首诗意境很美,诗人运用形象的语言,丰美的想象,渲染了中秋望月的特定的环境气氛,把读者带进一个月明人远、思深情长的意境,加上一个唱叹有神悠然不尽的结尾,将别离思聚的情意,表现得非常委婉动人。 (三)、诵明月之诗: 小组之间把准备好的有关“明月之诗”的小卡片,相互交换赏析,组长记录学生的赏析或评价,大家动手把有价值、有个性的见解综合成一篇赏析文章,全班交流。 (四)、思维训练: 向学生展示不同角度所看见的月,(诸如:海上明月、沙漠月升、小楼新月、水中望月等)学生对自己有所感悟的图景发挥想象、进行联想。并用文字记录下来(不要求写诗)。 (五)、学生小结: 你认为这样上课好不好?请谈谈个人的看法和理由。(这既是使学生总结所得的过程,也是教师了解学生所需的过程,是一个互动的过程,因此,学生即使否定了这堂课,教师也要辨证地接受学生的否定。 二、研读《水调歌头----北宋苏轼》 (一)、教学重难点: 体会作者对人生的感悟及其旷达胸襟在词中的体现。 (二)、导入新词: 同学们,在我们传统意识中,每年农历八月十五的月亮是最圆最亮的。不知道同学们在往年看中秋圆月时有何感受?接下来,我们不妨来欣赏宋朝著名诗人苏轼的咏月名篇《水调歌头》。看看他的感受如何。 (三)、欣赏《水调歌头》: 1、对照小序部分简介词作背景,让学生了解创作时间及创作原因。 2、初读全诗,感知内容: (1)、学生读书下注释。 (2)、由学生迅速自读课文。 (3)、知名朗读(可多位,学生互评后,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
来源:中国哲士网
教师学生家长 教学资源课件资料 备课考试教学
教育资料 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教学设计 文章
|
上一篇文章: 《我们的知识是有限的》说课教案 |
下一篇文章: 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教学设计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