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教学设计
|
查询教学资源课件的详细结果
|
哲理; 2.补充课外材料引导学生理解诗的内涵; 教学重难点: 1.补充课外材料引导学生理解诗的内涵; 教学准备:投影仪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投影一个美国人的人生片断) 1、设疑:请同学们推测这个人会不会成功? 投影内容: 21岁——生意失败; 22岁——角逐议员落选; 23岁——生意再度失败; 26岁——爱侣去世; 27岁——精神崩溃; 34岁——角逐联邦众议员落选; 36岁——角逐联邦众议员再度落选; 47岁——提名副总统落选; 49岁——角逐联邦众议员三度落选; 2、老师揭示谜底前设埋伏:当我揭示谜底之后,请大家告诉我,你得知谜底后的真实感想。[学生推测后,老师揭示谜底:这个历经无数挫折的人是美国第十六任总统——亚伯拉罕•林肯] 3.老师归纳:许多人看成功,只看到成功美丽的光环,却很少有人注意到成功背后隐藏的艰辛,一次又一次的挫折,没有使林肯泄气,反而激发起他向自己挑战的信心和勇气,激发起他实现自己抱负的信心和勇气,终于他在52岁那年,登上了总统的宝座。——彩虹总在风雨后 二.分析课文 1.你羡慕林肯的成功吗?成功的背后往往隐藏着不为人知的艰辛,让我们来看看冰心是怎样用短短的几句诗来概括成功的过程的。 2.全班有感情地齐声朗读,注意吐字清晰、有节奏。 3.教师指导学生,教学生朗读技巧,重音、语气、语调。 以第一句“成功的花,人们只惊羡她现时的明艳!”为例, 问:应该以怎样的语气、语调来读,重音落在哪个字上? [参考答案]应以感慨的语气来读,重音落在“只”和“现时”上。4.投影句子比较: A:成功的花,人们只惊羡她现时的明艳! B:成功的花,人们惊羡她的明艳。 问:A句和B句哪一句表达效果好,为什么? [参考答案]A句的表达效果好,因为A句表现出了人们只惊羡于别人成功所得到的荣誉,却看不到成功背后所付出的艰苦劳动,表达出了作者的感慨。 5.集体朗读后三句,思考:作者想通过这三句话告诉我们什么,请用简短的话概括出来,你感悟到了什么? [参考答案] 成功来自艰苦的奋斗;不经过奋斗和牺牲,哪来成功的“明艳”等。 三.课文内容讨论 问:花的成功历程给了你什么样的启示?谈一谈自己的感想。 [参考小结]:我们要学习花的奋斗和牺牲,从它的成功中吸取成长的经验,这才是最重要的。花的成功如此,人的事业的成功,人的成长发展,不都是如此吗? 四、研读《嫩绿的芽儿》: 1、全班齐读,教师简单评价。 2、大家能说出几种修辞手法?(鼓励学生多说几种);这首诗运用什么修辞手法? ——[拟人] 3、作者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把嫩绿的芽儿、淡白的花儿、深红的果儿(教师边讲边将图片贴在黑板上)变成一个个活生生的人,在对我们讲话,我们知道在日常生活中,每个人的话都具有自己的特点,大人有大人的腔调,小孩有自己的语言,人物的语言要符合他的形象特征,我们看看这三个形象有什么特征呢? [参考答案] 1)“嫩绿”显示健壮、旺盛和朝气。 2)“淡白”显出朴素、纯洁,不追求外表的华丽。 3)“深红”象征丰硕、甜蜜和美丽。 4.“芽儿”“花儿”“果儿”的词序能互换吗? [参考答案] 不能。 因为它们说的话与各自的特征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芽儿”需要成长发展,正如青年需要学习、提高。一旦开出花儿,不是要孤芳自赏,而是要装点大地,有如青年要以自己的青春年华为社会注进旺盛的活力。最终结成“果儿”,又如青年要甘于以牺牲、奉献为社会创造巨大财富,使人生更加辉煌。 五、深入探究: 1、学习了冰心的《嫩绿的芽儿》之后,你体会最深的是什么?有没有想过如何使自己的青春更加美好,人生更加积极? [同桌交流]请几位同学来谈谈自己的想法。 六、小结: 诗人以植物的生长来比喻青年的成长,劝勉青年人奋发努力,不断充实、提高、发展自己,甘为人类社会作出更大的贡献和牺牲。希望在你们的身上,希望大家经过努力,使自己的人生更加辉煌! 七、作业: 1、课后练习二。将自己对未来的构想整理成文,200字左右。 2、《训练册》 八、教后反思:
四、“诺曼底”号遇难记 雨果•法国 教学目标: 1.通读全文,初步了解全文内容,简单复述故事情节; 2.分析故事发生的原因,并以辩论形式进行深入探讨; 3.简单分析哈尔威船长的形象; 4.设置情境,让学生在影片中感受并分析什么是英雄行为。(可能的话。) 教学重难点: 复述故事情节;重点分析哈尔威船长的形象。 教学准备:投影仪等。 教学安排: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读全文,了解内容,简单复述故事情节; 2.分析故事发生的原因,并以辩论形式进行深入探讨; 教学过程: 一.音乐导入:[播放《My heart will go on》的音乐,引起学生联想,创设课堂情境。] 1、泰坦尼克号的沉没是世界航海史上的一大悲剧,为此人们进行了很多的艺术创作,从而产生了许多凄美动人、慷慨悲壮的故事,今天让我们来欣赏雨果的《“诺曼底”号遇难记》。 2、请同学简单介绍雨果,[教师作适当补充]。 二.通读全文,了解全文内容 1.以竞赛形式进行:五分钟内通读全文,合上书,回答投影片上问题:问题如下: (1)“诺曼底”号是在什么时间和情况下出发航行的? (2)“诺曼底”号发生海难的原因是什么? (3)刚发生海难时,船上出现了什么样的紧急情况? (4)危急情况下,哈尔威是如何果敢地指挥救人的? (5)这场海难的结局是什么? [参考答案] (1).1870年3月17日夜晚,海上夜色正浓,薄雾弥漫。 (2).全速前进的“玛丽”号撞向了“诺曼底”号的侧舷,将船身剖开了一个大窟窿。 (3).船上发生了巨大的震荡,人们惊慌失措、你推我搡,船上一片混乱。 (4).先消除惊恐,强调“必须把60人救出去”——了解情况,确保没有其他险情——严肃纪律,优先救出弱势群体——指示“快干”,确保全体人员获救。 (5).60人全部获救,船长屹立舰桥,随轮船一起沉入深渊。[结合学生回答,老师略作点评、补充。] 2.大家平时讲过故事,有时讲给大人听,有时讲给朋友听,有谁能够告诉我,讲故事要注意讲清故事的哪些内容?(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时间、地点、人物、事件) [学生回答,教师简单归纳,并过渡——] 3.那么现在,请大家开始准备,先同桌互讲,然后请几位同学以故事接龙的形式为大家讲述这个故事。 [学生准备,约六分钟左右,学生讲述时,老师就学生讲述的要点进行评价、指点。] 三.“诺曼底”号沉没了,几个月后在海事法庭上双方代理就这场海难事故责任确认展开了激烈的辩论,结果未定;现在假设我们正在海事法庭上,分别是双方的代理,我们来一场模拟辩论会,看看事故责任方到底是谁?(课堂探究活动) 准备活动: 1)将班级分为两方:一方为“诺曼底”号辩护;一方为“玛丽”号辩护; 2)各方在预备时间内找到对已方有利的证据为已方船只辩护; 3)辩论开始后,举手经过老师同意后发言,可列举已方证据,也可反驳对方观点。 [对学生的辩论应作适当的指导和评点,对双方同学的表现予以肯定和鼓励。] 四.作业 1.在这个故事中出现了许多人物,你最欣赏哪个人物,请说出原因并作简单分析,150字左右。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简单分析哈尔威船长的形象; 2.设置情境让学生感受并分析什么是英雄行为。 教学重难点: 1.简单分析哈尔威船长的形象。 教学准备:投影片、录像欣赏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就上次作业作适当点评,选两到三篇较好的作业作示范点评。 2.在作业中,大多数同学都非常欣赏哈尔威船长,认为他是一位英雄,大家觉得在文章中哪一部分最能体现哈尔威船长的英雄特征。[十六小节后的一段对话] 大家准备一下,我们请几位同学来朗读,象真的那样。 二.分析哈尔威船长的形象: 1.文章中有两个“谜”,让我们大家来共同揭开谜底。 谜一:哈尔威船长说:“必须把60人救出去。”文章指出:“实际上一共有61人,但是他把自己给忘了。”船长真的把自己忘了吗? 谜二:哈尔威船长屹立在舰桥上,一个手势也没有做,一句话也没有说,犹如铁铸,纹丝不动,随着轮船一起沉入了深渊。他在沉没之前,就没有办法救出自己吗? [参考答案] 谜底一:有两种可能,一是危急关头,救人至上,心中只有救人的信念,忽略了自己;二是已抱定与船共存亡的决心,只要能把他人全部救出,自己愿与心爱的轮船一起葬身大海,意念清楚明确,并未忘记自己。 谜底二:从道理上说,哈尔威船长能把那么多人救出去,也一定能救出自己;他可以最后一个下救生艇,但决非不能上救生艇;他可以在水面上漂浮等人来救,但决非连在水面上漂浮一会儿都不可能。哈尔威已经抱定了与轮船共存亡的决心,以葬身大海作为最后归宿,所以他不想救出自己。 2.通过两个谜底的揭开,我们逐渐开始了解哈尔威船长,你能不能用四字短语来概括你心中哈尔威船长的形象? [参考答案]: 忠于职守、敢于牺牲、舍已救人、勇于决断、沉着指挥等……。 三.拓展探究: 欣赏《泰坦尼克号》中船撞上冰山后的片断,然后讨论: 主题:在死亡面前,最能展现一个人的本色,谁都可以抓住这个机会造就英雄业绩,谱就英雄乐章,在泰坦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
来源:中国哲士网
教师学生家长 教学资源课件资料 备课考试教学
教育资料 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教学设计 文章
|
上一篇文章: 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教学设计 |
下一篇文章: 《七律长征》说课稿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