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剧场以表敬意。
在柏林,演员谢幕24次,观众欢呼、跺脚长达7分钟。
“什么是雷鸣般的掌声,什么是响彻云霄,那天你就能感受得到。”童道明在回忆之中激动地说。在日本,演出三场之后,800个座位的剧院为《茶馆》破例加售出200多张站票。
作为第一部走出国门的话剧,《茶馆》博得了全世界的肯定,“通过《茶馆》,外国人发现中国竟有‘世界上最好的导演和演员’。”郑榕回忆到。
焦版“绝唱”谢幕,林版“改良”涅槃
1992年7月16日,观众为焦版《茶馆》剧组献上“戏魂国粹”横幅。2004年,林版《茶馆》迎来了《茶馆》500场纪念演出。年老的观众说:“茶馆真的改良了。”
“绝版《茶馆》门票,300元一张!”1992年7月16日晚,首都剧场外有人在叫卖黄牛票。当晚,焦版《茶馆》在这里“绝唱”谢幕。剧场内外众多戏迷一直伫立着,散场仍不舍离去,为了多看《茶馆》一眼。
剧终谢幕时,剧组完全淹没在暴风雨般的掌声和真诚的泪水中。几个观众跳上台,自发献上一条横幅“戏魂国粹”。
焦版话剧《茶馆》自1957年创作完成,经过35年的坎坷历程,终于将自己的脚步定格在了第374场。
但这场演出并不是《茶馆》的“绝唱”。1992年,于是之便建议导演林兆华重排《茶馆》,七年之后,这个建议成为现实。
在林版《茶馆》演出之前,焦版《茶馆》演员黄宗洛、蓝天野等均表示,“虽说老《茶馆》是演好了,但毕竟不是演绝了。一定要改良”!面对焦版《茶馆》的成就,林兆华认为“要创新就必须寻找新的表现方式”。虽然林兆华计划的姜文、李雪健和葛优演员阵容没有完成,但全剧场景却有了大变化———兴盛的大茶馆一开始就是一片危楼。
新版《茶馆》推出后还是招来了激烈的批评。最大争议在结尾。焦版《茶馆》中,以王利发拿着秦二爷的围巾走向后台结束。而在林版中,又加出一小段:国民党党棍沈处长乘坐美式吉普得意地宣布茶馆已归他所有,并用一连串的“好”随口回答随从的建议。
王利发从容地吃完花生仁,拿起围巾,走向后台。过一会,小唐铁嘴惊叫:那老头,他怎么上吊了!沈处长依然漫不经心道:好!反对者认为,这样处理结尾过于诙谐,破坏了《茶馆》的悲剧意味。
也许,一切创新面对的都是争议,《茶馆》也是在多年种种争议中完成凤凰涅槃。
2004年,林版《茶馆》迎来了《茶馆》500场纪念演出。看完戏后,有年轻的观众议论:“比我想象的《茶馆》要好,有那个京味。”也有年老的观众说:“看来,茶馆真的改良了。”
讲述者:舒乙、郑榕、林兆华、梁冠华与童道明。
本报记者 天蓝 采写
来源: 新京报 上一页 [1] [2] [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