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的境界》是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五册的第一课,是冯友兰先生的一篇哲学论文。文中提出了人生四重境界的学说,并且论述了中国传统哲学的任务问题。下文是我教授这篇课文后的一些教学反思。
一、课前准备及课堂初步设计
文本研读。上好一节课,必须要对文本有充分的研读。按照我一贯的做法,我把这篇课文通读了三遍,一是做到对教材的熟悉,上课时可以脱离教材,二是加深对教材的理解,融入自己的思想。
资料查阅。在文本研读的基础上,我首先查阅了教参资料,把自己在文本研读时对这篇课文的理解与教参进行对照,了解教参对这篇课文的普遍(一般)分析。其次查阅了网上资料,查阅了魏书生等名师对这篇课文的教授资料,并借鉴了一些他们对这篇课文的特殊(个别)分析。
撰写教案。在文本研读和资料查阅的基础上,我开始撰写这篇课文的教案,我是这样安排我的课堂设计的。(括号内为课堂时间分配)
1.导入新课:以王国维人生三重境界导入。(2分钟)
2.背景知识:介绍冯友兰并解释两个词语。(5分钟)
3.整体感知:学生自读课文,思考回答课后习题。(10分钟)
4.重点难点:对四重人生境界内涵的理解。(10分钟)
5.材料阅读:讨论材料中人物的人生境界。(10分钟)
6.课堂小结:哲学的任务在于提高人的精神境界。(3分钟)
二、教学反思及课堂重新设计
上完这篇课文后,觉得很不理想,于是我从下面三个方面进行了教学反思。
自我反思。从整体上来说,课堂结构不合理,时间分配不科学,重点难点不突出,导致预期的课堂设计与实际有较大的出入,材料阅读和课堂小结两个环节时间被挤压,课堂小结没有了时间。从细节上来说,在对“境界”一词的解释上,临时改为了学生查字典,在举生活中的人生境界实例上,临时举了课前一个学生主动帮我搬凳子的例子,效果较好。在课堂问题的设置上,整体感知时问题太简单,重点难点分析时问题太难,学生基本上答不上来。在备课的环节上,忽视了一个重要的方面,那就是备学生,《人生的境界》这篇文章是高中语文第五册的内容,是一篇哲学论文,对于理科班的学生很有难度,所以必须多用形象的语言来解释深奥的哲理,消除学生的畏难情绪,也才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这节课上后总觉得没有什么激情,原因应该就在这里。另外,在板书的设计上,还不够明晰,可以改提纲式板书为图表式板书。
学生反思。下课后,我也找学生了解了上课的情况,学生主要反映了两点问题,一是对四重人生境界内涵的理解上还有不清楚的地方,二是对课文中的许多难句理解不到,上课又没有分析,从学生反馈的信息来看,这是一节失败的课。
集体反思。上这节课的时候,我们语文组的老师都去听了课,课后进行了集体评课,对这节课提出了许多宝贵的建议。在导入新课环节上,还要压缩精练,可以先查字典解释“境界”一词的含义,然后在引王国维人生三重境界的例子。在背景知识介绍环节上,可以把“哲学”一词的解释删去,把节约的时间用于对四重人生境界内涵的理解。在整体感知上,改学生朗读为默读,这样可以加快阅读的时间,默读更利于学生思考问题;另外,整体感知时设置的问题过于简单,没有多少思考的价值。在重点难点的突破上,设置的问题有游离课文的问题,对重点语句的理解也很不够,可以在这里加入小组谈论,举历史上的人物来加深学生对四重人生境界内涵的理解。在阅读材料的处理上,最好让学生独立思考,因为材料比较简单。在课堂时间的分配上,必须保证课堂的完整性和重点的突出性,这节课就有注重了课堂的完整性而导致重点不突出的问题。在教学语言以及板书设计等方面各位老师都提出了许多宝贵的建议。
结合以上三个方面的反思,我理出了本文的突破口(切入点)应在“觉解”一词上,而不是在“境界”一词上,重点应在对四重人生境界内涵的理解上,难点在重要语句的理解上。于是我重新调整了自己的课堂设计。(括号内为课堂时间分配)
1.导入新课:以王国维人生三重境界导入。(2分钟)
2.整体感知:学生自读课文,提炼作者的观点。(8分钟)
3.重点突破:对四重人生境界内涵的理解。(10分钟)
4.难点突破:对文中重要语句的理解。(10分钟)
5.小组讨论:举历史上的人物加深理解。(5分钟)
6.个人阅读:思考材料中人物的人生境界。(3分钟)
7.课堂小结:哲学的任务在于提高人的精神境界。(2分钟)
8.板书设计(如下表)
所属境界 |
觉解程度 |
道德程度 |
境界人称 |
天地 |
宇宙 |
超道德 |
圣人 |
道德 |
社会 |
有道德 |
贤人 |
功利 |
自己 |
无(有)道德 |
俗人 |
自然 |
—— |
—— |
—— |
三、本文的深层探讨及对整个语文教学的反思
在重新调整了自己的课堂设计后,我又在另一个班级上了一次课,较前一次有了很大的改善,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课堂气氛得到了很好的调动。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比如说导入还是不精练,重点突破时设置的问题有些过难等。
深层探讨。随着自己对课文的不断深入理解,以及与组里面老师的交流,我觉得这篇课文还有许多深层次的问题需要探讨。比如说同一件事同一个人不同时期的觉解程度问题,中国传统哲学中的义利观与现在市场经济中的义利观问题,四种人生境界有没有绝对的划分界限问题,四种人生境界可不可以提炼出一个道德程度的问题。哲学上的境界问题和宗教上的境界是否相同的问题。
语文教学。通过自己对这一课的教学反思,我也对高中阶段的整个语文教学有了深入的思考。
第一个就是学习的兴趣与课堂的气氛问题。我认为,一节高质量的课,必须是一节课堂气氛融洽活跃的课,必须是一节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的课。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通过对这一节课的教学反思,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导入方面,好的课堂导入可以创设整堂课的氛围。在问题的设置方面,设置好的问题,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在学生的参与方面,一定要让学生亲自动手、动口、动脑,必要的书写、朗读、讨论是充分调动学生必不可少的环节。在材料的选择方面,要选择新鲜的材料,比如我在教授这一课时,我印发了“和尚背女人过河”的材料让学生讨论,学生积极性很高。
第二个就是文本的解读与思维的培养问题。教师对文本的解读必须深入细致,既要整体把握,又要咬文嚼字,既要符合教参,又必须融入自己独到的见解。现在上课,发觉教师给学生的时间越来越少了,一篇文章,教师尚且要两三遍才能理解,如果学生没有预习,只是在上课整体感知时匆忙的读一遍,是无法吃透文章的,所以学生往往很难回答老师的问题,即使是一些看似很简单的问题,这一点在我上这一课中深有体会。钱理群教授和孙绍振教授在语文教学中提出了“直面语言,直面文本”的教学主张,就是强调文本的解读在整个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文本的解读是语文教学的基础,必须给学生充分的时间阅读课文。文本的解读确实是语文教学基础,但语文教学培养的是学生的思维能力,叶圣陶先生说,语文的基本目的就是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所以,我们要不仅要学生带着问题去解读文本,而且要学生读后自己发现问题,自己解决问题。很多时上课,我发现学生无法跟上我的思路,文章的分析基本上成了我一个人的分析,学生只能被动思考,这一点是我在今后的教学中必须改变的。
第二个就是课前的预设与课堂的生成问题。这可以说是语文教学乃至所有的教学都必须面临的一对矛盾。一方面我们要求教师精心备课,精心撰写教案,课前对课堂进行充分的预设,这是必须的,没有认真备课的教师是绝对讲不好一节高水平的课的。但是,课堂是活的,充满了变数,尤其是在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下,教师只是课堂的组织者,引导者,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体,从而课堂具有了极大的生成性,教师课前对课堂预设得再好,再完美,总会出现一些生成性的问题,比如我在第二次上这一课中,叫学生小组讨论举历史上的例子加以理解的时候,出现了我没有预设到的问题,学生展开了针锋相对的辩驳,讨论变成了辩论,时间由预设的5分钟加到了10分钟,当时确实打乱了我预设好的课堂思路。当然,学生积极性高,我很快调整了课堂,顺势引导,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由此我总结思考,在新课程标准下备课,不仅要备教材、备教法、备学生、备学法,还要备课堂,要给课堂留出生成的空间,给课堂留出生成的时间。当然,这里也涉及到教师课堂驾御的能力问题,必须随着课堂的发展适时适势的调整自己的课堂。这一点是我最欠缺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