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曹操煮酒论英雄
|
查询案例和课堂实录的详细结果
|
wenzhoulmj wenzhoulinmiaoji@163.com 温州二十中学
教学重点: 对话描写对刻画人物内心世界的作用。 教学难点: 1、通过对话描写分析人物形象; 2、环境描写的烘托作用。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简介《三国演义》的作者及与课文有关的知识。 2、掌握基础知识。 3、划分课文层次,分析第一部分。 二、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三国演义》这部小说在我国可称得上家喻户晓,许多人物至今还被人们津津津乐道。同学们,你们知道哪些三国人物?他们又具有怎样的性格?(让学生自由发表意见,教师归纳)是的,从《三国演义》这部小说里,我们了解诸葛亮的智,曹操的奸,关羽的义,赵云的勇,等等。而这此人物之所以能长久地、鲜活地活跃在大家脑海里,是因为作者采用各种描写手法把人物刻画得栩栩如生,我们今天就来听听曹操和刘备的一段对话,看看从中显示了他们怎样的性格。 2、简介《三国演义》及其作者。 《三国演义》原名《三国志通俗演义》或《三国演义》,作者罗贯中。它以魏、蜀、吴三国的历史为题材,又依据有关的传说、戏曲等资料,经过综合加工再创作而成。小说从东汉末年黄巾起义写起,写到黄巾起义被镇压,在镇压农民起义时,各军阀乘机割据。后写曹操杀董卓,平袁绍,统一北方。接着写曹操指挥大军南下,南方孙权、刘备联合抗曹,赤壁一战,曹操大败。自此魏、蜀、吴三国鼎立,各自称帝,相互攻战。后写司马氏推翻曹魏统治集团,建立西晋王朝,先后灭掉了蜀、吴,全国统一。小说塑造了一大批个性鲜明的历史人物形象:阴险狡诈的曹操,宽厚仁爱的刘备,足智多谋的诸葛亮,忠义勇武的关羽,刚烈粗犷的张飞等,在人们心目中都成了某种典型人物的代表。 作者罗贯中,元末明初小说家,名本,字贯中,号湖海散人。 3、阅读课文导读,了解本文的中心内容。 导读中点明本文主要写曹操和刘备一场精彩的对话,这场对话既是智慧的较量,又是一场特殊的心理战。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课文节选自第二十一回,当时曹操位居汉相,势力强大,野心勃勃,挟天子以令诸侯。汉献帝极为恐惧,就秘密下诏给国舅董承,设计谋杀曹操。董承联络刘备聚义图谋,刘备参与了这一行动计划。当时,刘备为豫州牧,势力弱小,被曹操安排在相府左近宅院居住,实际上受到监视,随时有被杀的可能。在这种情势下,刘备只能日日在后园种菜,以为韬晦之计。课文就是从这里展开的。曹操青梅煮酒,请刘备到小亭畅谈,谈到天下英雄唯刘备和他两个,既表达了他称雄天下的野心,又是对刘备政治抱负的一次试探。因此,我们在学习课文时要牢牢抓住课题中的"论"字,体会对话描写对刻画人物性格的作用。 4、听录音,根据预习巩固字词知识,并思考小说情节可分成几部分。 5、听写生字生词,并给生字注音,解释生词。 玄 唾 酣 淮 樽 俎 家喻户晓 韬晦之计 面如土色 色厉胆薄 虚名无实 血气方刚 碌碌小人 何足挂齿 6、教师在学生回答时明确课文分段。 课文共三段,可以分成二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一段),写刘备行韬晦之计。 第二部分(第二、三段)写曹操煮酒论英雄。 7、分析第一部分。 (1)集体朗读。 (2)根据问题,讨论: ①刘备为何要行韬晦之计? 明确:课文第一句点明玄德也防曹操谋害,就点明了行韬晦之计的原因。刘备参加了"奉诏讨贼"的秘密决策,但又不能走漏风声;他有称雄海内,恢复汉室的壮志,但又不敢流露在外而惹来祸水。 ②"韬晦之计"的具体内容是什么?为什么不将此事告诉结拜兄弟?说明了什么? 明确:具体内容指"下处后园种菜,亲自浇灌",意在表明自己胸无大志,非曹操对手。不对关羽、张飞说明,足见其韬晦之深,惟恐他俩在言语上、行动上有失,影响大计。这个细节表明刘备的深谋远虑。 ③这一部分能否去掉?为什么? 明确:这一部分不仅对曹操、刘备关系作了必要交代,而且为刘备的思想性格奠定了基础,后来"论英雄"时,刘备的性格就在这样的基调上合乎逻辑地发展和变化。 (3)根据课后练习预习第二部分。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精读课文第二部分,通过对话分析、了解曹刘两人的思想性格。 二、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课题告诉我们,文章的中心是"论英雄",那么曹操、刘备两人论战的序幕是怎样拉开的呢?让我们来学习课文的第二部分。 2、分角色朗读课文,要求注意语气。 3、分析第二段。 (1)概括本段主要内容。 明确:写刘备入府见操。 (2)刘备在本节中有一系列的心理变化,请找出词语。 明确:"惊问""面如土色""方才放心""心神方定""开情畅饮" 分析:曹操派许褚、张辽来"请"刘备,那言辞,那气势,与其说是"请",还不如说是命令,使刘备吃惊不小。入府见操时,曹操劈头一句"在家干得好大事",大话吓人,借以试探。刘备猝不及防,以为心事已被发现,吓得"面如土色",直到曹操点明煮酒相邀的意思,才"心神方定";到了小亭,果见煮酒、青梅,更是疑虑尽消,可以"开怀畅饮"了。短短几分钟,刘备的内心已经历了生死的交战。 (3)曹操趁机讲"望梅止渴"的故事,用意何在? 明确:"望梅止渴"这一故事,表明了曹操的多谋与自负。同时也暗示刘备,当世英雄非其莫属。 (4)这一段在情节上有何作用? 明确:这一段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及缘由,拉开了曹、刘论战的序幕。 4、分析第三段。 (1)概括本段意思。 明确:曹操和刘备论英雄。 (2)划分层次(课后练习一)。 明确:本段可分三层,即曹刘论战可分三个回合。 第一层:曹着意设问,刘权作不知。 第二层:曹步步紧逼,刘乱论英雄。 第三层:曹识破英雄,刘巧饰惊恐。 (3)分析第一个回合。 曹操既想试探刘备内心所想,又不想被刘察觉,因此他只能迂回出击。在酒至半酣之时,借天外龙挂起兴,着意设问:"使君知龙之变化否?"又借题发挥,以"龙"比"世之英雄",并要刘备指明当世英雄。刘时而装呆,里面是兜圈子,始终不正面回答,跟曹操耍起了太极,你推我挡。这是试探与反试探的第一个回合。 (4)分析第二个回合 曹操见迂回战术不行,就改用"既不识其面,亦闻其名"的正面出击。在曹操的逼问下,刘备只好顾左右而言其他,乱论一番。他列举了许多人,意在表明自己没有慧眼,不识英雄。不知大家有没有注意到,刘备的所有出言,均不用肯定语气,而均是探询语气。这是他从另一个侧面表明自己缺乏英雄胆魄,缺乏主心骨。而曹操把刘所列举英雄,一概用"非英雄也"加以否定。 两人语气完全不同。刘备不露声色,谦恭有加;曹操锋芒毕露,藐视一切。语言截然不同,性格更是迥异:曹野心勃勃,有奸雄之气,似腾身于宇宙之间的飞龙;刘大智若愚,内孕英雄之心,似隐伏于波涛之内潜龙。 这是试探与反试探的第二个回合。曹操每次出击,都似打在了橡皮碉堡上,没有得到他所期望的结果。 (5)分析第三个回合。 曹操在正面出击不利的情况下,只好单刀直入,直刺对方要害。他先给英雄下了个定义,然后直言当世英雄惟刘备和自己两个。实际上是说刘备就是他唯一的对手,刘图示全部的思想底细,被老谋深算的曹操一惊,焉能不意乱心慌,于是"手中所执匙箸,不觉落于地上"。如果此时刘备不加以掩饰,那么他的韬晦之计至此可说是功亏一篑。但就在那一瞬间,刘备急中生智,以"一震之威,以至于此"巧加掩饰,不仅与当时的情境相吻合,瞒过了多疑老练的曹操,又表明自己没有丈夫气概,不可能图谋霸业。 这一部分乃情节高潮,虽没有刀光剑影,但唇枪舌剑,惊心动魄。在这一场试探与反试探中,最终以刘备的胜利告终。 (6)小结第三段内[1] [2] 下一页
|
来源:中国哲士网
教师学生家长 案例和课堂实录资料 备课考试教学
教育资料 曹操煮酒论英雄 文章
|
上一篇文章: 项链 |
下一篇文章: 最后一课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