层意思,就是说秦的奢华是建立在对这些农夫工女们的剥削上的,一句话,是建立在对人民的压榨之上的。我也觉得最后一句话也得好,百姓没有言论自由,万马齐喑,只剩下一片弦歌之声,焉能不亡?这两段我们基本解决了,再问一个问题,这两段中哪一句话写得最好? 学生:(异口同声)最后一句! 铁皮鼓:这次聪明多了。好在哪里? 学生:照应前文,说明秦朝灭亡得快。 铁皮鼓:是啊。很有意思。前面说“六王毕,四海一”,说六国一下子就灭亡了,然后阿房宫一下子建成了。这里又说“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也表明秦灭亡得非常快,步六国后尘,而阿房宫更是一把火就消失得无影无踪了!其实秦灭得容易不容易? 学生:不容易。 铁皮鼓:而且也不是陈胜吴广灭的,但作者这样写,就给人一种感慨,让人不禁要想,六国为什么会很快被秦灭亡,而秦又为什么会很快地被后人灭亡?这就很自然地引出了最后一段的议论。从这个意义上讲,前三段是一部分,主要是记叙还是议论? 学生:记叙。 铁皮鼓:对。(板书)前三段以叙为主,后一段是议论,叙述为议论作好了铺垫。既然都是叙述,为什么要分三段?说明肯定写了三层意思,我不要大家总结,我总结一下各层的意思。(边板书边说)第一段主要渲染阿房宫建筑的宏伟精美,第二段主要写宫女的幸福生活-- 学生:不对! 铁皮鼓:什么地方不对了? 学生:不是幸福生活。 铁皮鼓:书上不是明明写道,“明星荧荧,开妆镜也;绿云扰扰,梳晓鬟也;渭流涨腻,弃脂水也;烟斜雾横,焚椒兰也”,你看用掉了这么多的化妆品和香料,难道还不幸福? 学生:得不到宠幸。 铁皮鼓:哦,也对。其实《红楼梦》中有个元春,大家知道吧?她入宫受宠,可以说是“鲜花着锦,烈火烹油”,但是在省亲的时候还哭哭啼啼,怪贾母把她送到那“见不得人的去处”,更何况这些宫女。(改动板书)第三段应该没有争议,写秦的奢侈,也指出这种奢侈是建立在对压榨掠夺的基础之上。(板书)现在没争议吧? 学生:没有。 铁皮鼓:大家注意,又一个高难度的问题来了,答出来有奖! 学生:奖什么? 铁皮鼓:书啊。注意听了,我觉得文章的段落划分有问题!第一段后两句是:“歌台暖响,春光融融;舞殿冷袖,风雨凄凄。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这是写宫女的对吧? 学生:对。 铁皮鼓:那应该划到第二段里去呀?为什么划到第一段中?另外,第二段从“燕赵之收藏”一直到结束,强调秦的掠夺与浪费,应该划到第三段中呀!“弃掷逦迤,秦人视之,亦不甚惜”,与后面的“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意思也差不多,为什么放在第二段中?这里有问题。如果按我说的调整一下,会不会好一些?(下课铃响)这是今天的又一个重量级的问题,大家下去思考一下,下节课继续讨论,答对有奖。另外,下节课我们还有更为重量级的一连串问题等着大家!下课! (转载请保留作者)
前日晚上,我怀着好奇和期待,随朋友一起去阿房宫观看《阿房宫赋》。
我曾经去骊山脚下观看过《长恨歌》,那恢弘的气势,精彩的表演,情景的设置,真实却又艺术地再见了一场缠绵悱恻、可歌可泣的爱情悲剧,让人如品甘饴,时隔经年其情其景还挥之不去。
一路上,我遐想着,《阿房宫赋》也能通过舞蹈史诗的形式,再现阿房宫的气势,再现阿房出,阿房灭的历史。可是,当我满怀期待地观看了剧目以后,感到大失所望。这出节目和《长恨歌》简直天地之差,不可同日而语。
首先,它的演出场地是传统的舞台形式,给人造成了心理上的局限,让人难以入情入境,始终感觉到是在看表演。不像《长恨歌》那样,充分利用了地利,以诺大的华清池为舞台,以巍巍的骊山做为事情发展的背景,巧妙借用周围的亭台楼阁、水榭歌台,给人身临其境的感觉。
其次,《长恨歌》主题鲜明,情节连贯,表演精彩,声像逼真,震撼人心,调动了观众多种感官,达到互动,产生共鸣。而《阿房宫赋》的表演却明显得分为两大板块。开始的四幕表演了《阿房宫赋》的内容,可是对诗作挖掘不深,表现不够充分。草草的四场表演结束以后,则是一位名人的个人演唱,内容和《阿房宫赋》毫无关联。整个演出前后两张皮,显得毫无主题,毫无章法。
再次,形式单一,节目粗糙。虽然,它也借鉴了《长恨歌》和大唐芙蓉园的做法,在台前设置了水幕。但是,多次反复、毫无变化的使用,不但没有起到画龙点睛,推进高潮的作用,还有单调雷同、故弄玄虚之嫌。音响倒是很好,但是,音量过大,声音振聋发聩,让观众始终处在嘈杂之中,心脏和耳朵都受到挑战。背景场面追求宏大,可是,电脑截取的画面,难以和台上表演合拍,反而分散了观众的注意,有主次颠倒、画蛇添足之感。再者,演员的表演过于简单,动作不够优美,不整齐,不到位。
反正,看完了表演,给观众留下的影响是,这场表演是以名人效应做噱头,欺世盗名,让人大失所望。这可能也是观众寥寥无几的原因吧。
我觉得,拿出这样粗制滥造的作品给观众,不但耽误了观众的时间,也是阿房宫遗址、杜牧以及那位名人的悲哀。这实在是糟蹋了一处名胜,糟蹋了《阿房宫赋》的原作,也降低了名人的身份。
我认为,在这样有着历史坐标意义的作品面前,要做文章就要做出精品。正所谓,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实在不该借着名人、名作干欺世盗名的勾当。 上一页 [1] [2] [3] [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