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房宫赋》写的不是阿房宫
一篇《阿房宫赋》自唐流传到今,成为我国古典文学的千古名篇,代代相诵、人人皆知。
然而作者杜牧,是晚唐时期的诗人,他并没有亲眼看到秦时的阿房宫。据《史记·项羽本纪》载,项羽屠咸阳“烧秦宫室,火三月不灭,收其货宝妇女而东。”他自己亦在赋里写道:“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那么他所铺陈的“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五步一楼,十步一阁”、“蜂房水涡,矗不知其几千万落”的阿房宫恢弘无比的规模气势又是依凭什么呢?
当然是有根据而并非凭空想象。是另一座早在秦征服六国过程中所建的宫殿,见于《史记·秦始皇本纪》:“秦每破诸侯,写放(仿)其宫室,作之咸阳北阪上。南临渭,自雍门以东至泾渭。殿屋复道,周阁相属,所得诸侯美人、钟鼓,以充入之。”
在《三辅旧事》中记有“殿观百四十五,后宫列女万余人,气上冲于天”。可见其宏伟壮丽,珠宝充溢,美女如云。从六国被秦亡的时间看:韩国亡在始皇17年最早,齐国最后亡在始皇26年;那么这座宫室应当是在这十年中建成的。《史记集解》中亦有记载说,这座宫室秦时没有取名,在长安西北(即“咸阳北阪上”)汉武时别名渭城。可见《阿房宫赋》所描绘的景色事物与《史记》中所记载的当时无名字的秦宫室内容是完全符合的。
历史上的阿房宫,是秦始皇为了超过周王宫廷而营建的“朝宫”,始建于秦始皇35年:“先作前殿阿房,东西五百步,南北五十丈,上可以坐万人,下可以建五丈旗。周驰为阁道,自殿下直抵南山,表南山之巅以为阙。为复道,自阿房渡渭,属之咸阳”。(见《史记会注考证》)但阿房宫的工程未完成,也没定名,阿房只是山名;因为虽征用了七十余万受过宫刑的囚徒为工匠又同时兼作骊山墓宫建造,可第二年秦始皇就死了,两个工程也停止了。
再说工程未完,也不可能进行豪华装修、更难以充实各种珠宝玉器设备,那么赋里所写的妃嫔生活景象及华丽宫室、奇珍异宝场面也不会存在。由于“楚人一炬”既烧了没有取名的早已建好的秦宫室也烧了没有建完更没命名、只因建在阿房山上而称阿房宫的宫室,后人便总称阿房宫了。特别是《阿房宫赋》一面世,更深入人心,晚唐以后人们对阿房宫的认识就都以此为准了。可见有时文学作品的影响会远远超过历史文献的记载。
知识寻踪 1、注意辨析单音虚词和复音虚词,以及某些复音虚词的古今用法。 2、理清文脉,熟读成诵。
学习要点 1.作者写作背景及文体 杜牧(803-852),字牧之,唐京兆万年(今西安市)人,晚唐杰出的诗人。为别于杜甫,后人称之“小杜”,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以别于“李杜”)。著作有《樊川文集》(因其别墅在樊川(长安县),故名)。 本文选自《樊川文集》。阿房宫(读ē páng)是始皇于公元前212年始建的宫殿,故址在今西安市西北阿房村。此宫殿至秦灭亡时还未完工,所以未正式命名,据说因为它的前殿所在地名为阿房,故称“阿房宫”。 本文写于唐敬宗宝历元年(825)。唐敬宗荒淫失法,自即位以来大兴土木,广征声色。文章借秦建阿房宫为题,借古讽今,意在讽喻皇帝借鉴秦亡的历史教训,否则将重蹈其覆辙。 赋,是介于诗和散文之间的一种文体。它讲求字句的整齐和声调的和谐,描写事物极尽铺陈(详细地叙述)夸张之能事,而于结尾部分往往发一点议论,以寄托讽谕之意。 2.课文内容简讲 结合课文内容,设拟下列问题,请思考回答。 ①文章题为“阿房宫赋”,都铺陈夸张地写了哪几个方面的内容?这样写的用意何在?在写作上起何作用? 回答提示:第一段:极力描写阿房宫建筑宏伟、豪华。 第二段:极力描写阿房宫中生活荒淫、奢靡。 阿房宫这样的建筑、生活说明秦统治者的穷奢极欲,因而残酷剥削、横征暴敛——导致灭亡,就以作者意在借古讽今,并为下文的议论做好了铺垫。 ②为议论的两段概括主旨,注意体会作者的弦外之音,言外之意。 回答提示:第三段:秦搜刮虐待百姓导致灭亡(不恤民力导致灭亡)。 第四段:讽喻唐统治者要爱护人民不要重蹈秦的覆辙。 ③课文末出现了四个:“后人”都分别说的是什么人? 回答提示:“后人哀之而不鉴之”的“后人”暗指唐统治者。 其余第一个“后人”指秦以后的统治者;第二个暗指唐统治者(敬宗李湛);第三个暗指敬宗以后的统治者;第四个暗指唐统治者(敬宗之类)。 ④文末一段说“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根据是什么?请从文中找出来(二条)。
[1] [2] [3] [4] [5] [6] [7] [8]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