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都的秋
分析
1. 作者如何具体地表现北国秋的"清"与"静"的?
提示:
(1)作者运用的主要手法是对照比衬,并通过对照比衬来抑南扬北,突出北国秋色的"清"与"静"。江南之秋:"草木凋得慢,空气来得润,天的颜色显得淡","多雨而少风"。人是"浑浑沌沌地过",对于"秋的味,秋的色,秋的意境与姿态,总看不饱,尝不透,赏玩不到十足"。总之,江南的秋是"半开,半醉"的。用"慢"而"润"而"淡"而"深"对比衬托出北国秋的"清"而"静"而"悲凉"。南国的秋的确大不如北方。
(2)具体地展现北国秋的本色。具体写对北国秋的回想。"总要想起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钟声。"那"碧绿的天色","驯鸽的飞声",槐树叶底"漏下来的日光","牵牛花(朝荣)"的蓝朵,以及用作陪衬的"秋草……"还有"泡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坐",此中秋天独有的形、色、声、情,一应俱全地描写出来了。
为了把北国的秋色写"饱"写"透"写得"十足",作者又进而描写了北方的槐树,满地的"像花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以及"一条条扫帚的丝纹",还有北国特产的蝉声,秋雨,以及地道的民俗小景和奇景之一的果树……
至此,北国秋的"清"与"静"由对照比衬到具体再现,表达得十分透彻。
2.试分析作者是如何表现北国秋的"悲凉"的。
提示:
(1)作者从中外文人对秋的"歌颂与悲啼"的比照中,抒发感慨。他说:"足见有感觉的动物,有情趣的人类,对于秋,总是一样的能特别引起深沉、幽远,严厉,萧索的感触来的。"敞开的议论归结为一句,那就是:"中国的秋的深味,非要在北方才感受得到底。"充溢着浓重的文化意味。
(2)巧用比喻于对比之中,以虚映实,强化了对北国故都之秋的赞美:"比起北国的秋来,正像是黄酒之与白干,稀饭之与馍馍,鲈鱼之与大蟹,黄犬之与骆驼。"这一组博喻,以南国之最比北国之最,而北国秋的甘醇、实在、丰美、博大与旷远……尽在其中了。
(3)直抒胸臆。如文中所说:"南国之秋,当然是也有它的特异的地方的,比如廿四桥的明月,钱塘江的秋潮,普陀山的凉雾,荔枝湾的残荷等等,可是色彩不浓,回味不永。"又于结尾时说"秋天,这北国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话,我愿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这就直接表达了对北国秋"色彩浓,回味永"爱得深的强烈感情。
追悼志摩
分析
1. 试分析本文中创造性地穿插被悼念者的诗作的特点
提示:
穿插被悼念者的诗作,这是很多散文常用的手法。但本文的独特之处在于作者不仅以被悼念者的诗作穿插全文,而且作了创造性的发挥。
文章开篇即引了志摩诗:"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这是《再别康桥》的最后一小节,《再别康桥》是志摩的代表作。读者读了开头的文字即可明暸文章所悼念的是一位诗人。原诗本来说的是志摩对康桥真诚的热爱和依恋。可作者在採撷了其中的一片语之后,立刻引申其意写道:"志摩这一回真的走了!可不是悄悄地走。"这就赋于了原诗句以新的内含。引出志摩的诗,是对他的思念;引伸改变诗句的意向,是对他真心的痛悼。特别是诗中的"云"字,更是多次显现,直至结尾,或总说志摩的"永远是可爱";或诅咒这意外事故的发生"被狂风卷去了";或表现志摩对理想的追求"我向飘渺的云天外望";或抒发作者无尽的哀思"他投的影子永远留在我们的心里"。这种引伸、借用和创造性的发挥遍布全篇。如写志摩是"爱的象征",引出了"我攀登了万仞的高冈……";写志摩在失败中的不屈,引出了"在妖魔的脏腑中挣扎……";写对志摩死的悲哀,引出了"冲破浓密,化一朵彩雾……";写对志摩的怀念,引出了"在那交会时互放的光芒"。行文中信手捻来引用的诗句也不少。
正是这种引用,把志摩的人生,特别是志摩对生活的憧憬、追求、奋争,志摩的爱与热情,挥洒得淋漓尽致;也把作者对志摩的爱惜、歌赞与哀悼推到了顶峰。这样的引伸与发挥只有在深知志摩其人、深解其诗的基础上才可能写得如此顺遂自然,天衣无缝。这表达了胡适对志摩的真感情。
2.试分析本文以叙述为外壳贯穿全文,以驳议为内核展示人物的内心世界的特点。
提示:
以叙述为外壳贯穿全文,以驳议为内核展示人物的内心世界。这是本文的一大特色。
(1)对被悼念者一生作概括性叙写。文章由志摩的遇难写到朋友们到家里来谈志摩,再写志摩一生的追求,社会上对他的不能谅解,进而写志摩的近几年的失败,写志摩在痛苦中的歌唱……从文章总的框架看是在叙述志摩人生的几个阶段。
(2)叙述中融对被悼念者人生的进解说和辩解。这从具体的内容可以看出。文章几乎处处显示着作者对志摩人生的解说和辩解。其中驳议的文字几乎占了全文的中心部分。这里面固然有叶公超、陈通伯几位先生的夸赞,而更多的则是"社会上对于他的行为,往往有不能谅解的地方","不曾懂得志摩的'单纯信仰'的人生观"。作者因此引用了"神圣的历史材料"加以声情并茂的反驳。一是事实真相,二是志摩提出离婚的信,三是梁启超的信和志摩的复信。从而揭示出"我们必须先认清他的单纯信仰的人生观,方才认得清志摩的为人",回击了社会对志摩的攻击。
(3)在叙述中有正面的阐释,也有侧面的印证。如说志摩的离婚是公开提出来的,他的离婚和他的第二次结婚,"最可以代表志摩的单纯理想追求","是他实现他那'美与爱与自由'的人生的正当步骤"。作者不无公平地说:如今不应再用成败来议论他。侧面印证,主要是引梁启超信中所言"梦想之神圣境界"肯定了志摩的追求;更有借志摩复信的反驳,如"求人格之确立","得之,我幸;不得,我命",无比坚定,并决心创造自己的理想,"奋我深奥之精髓,以凝成一理想之明珠,涵之以热满之心血,朗照我深奥之灵府"。
如此写来,作者笔下的志摩的内心世界得以彰显,人生追求得以肯定,人物性格愈发鲜明,文章的蕴蓄也更加深厚。
3.试分析本文如何以诗的语言写悼念的文字,为全文营造了诗的意境的。
提示:
文中诗化的语言比比皆是。"在那淋漓的大雨里,在那迷蒙的大雾里……半空中起了一团天火,像天上陨了一颗大星似的直掉下地去。"下文又重复地写道:"大雨淋着,大雾笼罩着,大火焚烧着,那撞不倒的山头在旁边冷眼瞧着,"多么逼真动情的描绘,志摩遇难的情景似乎就在目前;"志摩走了,我们这个世界里被他带走了不少云彩。他在我们这些朋友之中,真是一片最可爱的云彩,永远是温暖的颜色,永远是美的花样,永远是可爱",这以虚代实的文字包孕着作者多么深厚的赞美与婉惜的情感。"他这几年来想用心血浇灌的花树也许是枯萎的了;但他的同情,他的鼓舞,早又在别的园地里种出了无数的可爱的小树,开出了无数可爱的鲜花。他自己的歌唱有一个时代是几乎消沉了;但他的歌声引起了他的园地外无数的歌喉,嘹亮的唱,哀怨的唱,美丽的唱。"这其中的比喻和象征又是多么地耐人寻味。还有那"一片春光,一团火焰,一腔热情"的排比,以酣畅的气势把对人物的礼赞推到了至高点。再加之志摩诗的引用,全文自始至终笼罩在诗的氛围之中。读者因此受到强烈的感染。
总之,这是一篇以诗的笔触写的一篇独特的悼文,是诗的论证,亦是论证的诗。
秋 [1] [2] [3]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