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
分析
1.试析本文梦境描写的作用。
提示:
梦境,给了作者以广阔自由的想象空间,将一个个并不联系的生活片段、瞬间感受衔接起来,形成连续不断的电影镜头,让时空交错、今昔重叠、虚实渗透,在似真似幻,或实或虚中,凸现出"民族之魂"浮雕般的伟岸形象。
梦,成为推动作者的思想发展的依据,文章第一部分,直接入题,交代梦的背景。第二部分为全文主体,层层深入地展示梦境,名为梦境,实为现实中一系列真实片段的集锦,它紧紧围绕"燃烧的心",不断拓展出新的视野,最后以红日,象征鲁迅永垂不朽的精神,给人以道德净化与精神升华的神圣感。
作者借助梦境这个特殊的空间来进行创作构思,飞驰想象,全面展示了鲁迅的精神风采和人格魅力,有声有色,有情有谊,感心震耳,在诸多悼念鲁迅的文章中,独树一帜。
2.试分析"燃得通红的心"具有怎样深刻的含义?
提示:
《秋夜》的核心部分,采用象征的手法,层层深入的描绘"燃得通红的心",其实,它这就是鲁迅的精神。这种描写,由外及里,由浅而深。开始:"这颗心",它的外观是"鲜红的、透明的、光芒四射的";它的强大感召力,使"我浑身的血都烧起来,我觉得我需要把我身上的热发散出去,我感到一种献身的欲望。"而且"不仅是我,当时许多年轻人都曾从这颗心得到温暖,受到鼓舞,找到勇气,得到启发。"继而,进一步引出鲁迅的一连串家喻户晓的警策之句,作者将鲁迅的精神具体化了:"我决不离开你们!"表现了鲁迅与青年同呼吸、共命运血肉联系。"为了追求真理我不是敢说,敢做,敢骂,敢恨,敢爱?"表现了鲁迅敢于斗争的无畏气概。"勇敢地继续向着更大的光明前进!"表现了鲁迅高瞻远瞩的必胜信念。这样,文章以具体可感的事实,塑造了青年导师的光辉形象,进一步展示了鲁迅的精神风骨和人格力量。
最后,描写这燃烧的心"它愈燃愈往上升,渐渐地升到了空中,就挂在天空,像一轮初升的红日。""像初日那样挂在天空里的就是先生的燃烧着的心。" 红日,象征永垂不朽的鲁迅精神,这正是写作此篇的缘由,"我知道鲁迅先生并没有死,而且也永远不会死!"以此纪念鲁迅逝世20周年,寄托无限思念。
记张自忠将军
以本文为例,谈一谈人物传记文章的写作。
提示(要点):
本文记写的是一个在特定环境中的一个具有特定身份的人物。时间是抗日战争时期。人物是战场上的将军。作者是以采访的身份出现的。因其是战地实录,所以具有传记史料的价值。
文章告诉我们人物传记的写作,一定要真实。主要事实不能虚构。如,战地的司令部所在地,襄樊与当阳之间的快活铺;天气:二月中,很冷,降着冰霰;司令部简单的陈设……一尘不染。人物的外貌、气度。外貌:高高大大的身躯,不愧为北方之强,微胖,推光头,脸上刮得干净,颜色略带苍白,以及穿着;气度:温恭蕴藉。所吃的饭菜……作者夜间的感受;赠旗仪式;张将军的灵榇……总之,所见、所闻、所思、所感,无不真实。
真实基础上的所感,通过议论和抒情表现出来。如,司令部的简单陈设,一是在白描中点评并抒情。"简单到令人不能相信其中有人居住的程度。但是整洁干净,一尘不染。我们访问过多少个司令部,无论后方或是临近前线的,没有一个在简单朴素上能比得过这一个。"二是在白描的基础上对比:简单与简单比--孙蔚如将军在中条山上的司令部,也很简单,但是也还有几把带靠背的椅子;朴素与朴素比--孙仿鲁将军在唐河的司令部也极朴素,但是他也还有设备相当齐全的浴室。还有不可比之比--雄霸一方的骄兵悍将就不必提了。此种写法贯穿全文。
文章在记实基础上概括出了人物的主要特征:简单。用"张将军的司令部固然简单,张将军本人却更简单"一语过渡到对张将军的具体描写。饭菜:豆腐白菜,白菜豆腐:"一餐永不能忘的饮食"。
此外,对夜间景象的描写,更增加了战地的真实感,烘托、渲染了气氛。
本文依时间顺序来写:白天到晚上到白天到回重庆后……结尾卒章显志。
全文侧面描写与正面描写兼用,集中写张将军的谋国之忠,下文写其作战之勇。二者的关系是因忠而勇,勇亦显忠。
以上这些特点,均启示我们如何才能写好人物传记的同时,也启示我们要学习作者的观察力、感受力和表达的功力。学习作者通俗的文字,平实的文风。
忆傅雷
分析
1. 阅读下面的文字,试分析作者是怎样表现浓郁的生活气息。
也许锺书是唯一敢当众打趣他的人。他家另一位常客是陈西禾同志。一次锺书为某一件事打趣傅雷,西禾急得满面尴尬,直向锺书递眼色;事后他犹有余悸,怪锺书"胡闹"。可是傅雷并没有发火。他带几分不好意思,随着大家笑了;傅雷还是有幽默的。
傅雷的严肃确是严肃到十分,表现了一个地道的傅雷。他自己可以笑,他的笑脸只许朋友看。在他的孩子面前,他是个不折不扣的严父。阿聪、阿敏那时候还是一对小顽童,只想赖在客厅里听大人说话。大人说的话,也许孩子不宜听,因为他们的理解不同。傅雷严格禁止他们旁听。有一次,客厅里谈得热闹,阵阵笑声,傅雷自己也正笑得高兴。忽然他灵机一动,蹑足走到通往楼梯的门旁,把门一开。只见门后哥哥弟弟背着脸并坐在门槛后面的台阶上,正缩着脖子笑呢。傅雷一声呵斥,两个孩子咚咚一阵凌乱的脚步声里逃跑上楼。梅馥也赶了上去。在傅雷前,她是抢先去责骂儿子;在儿子前,她却是挡了爸爸的盛怒,自己温言告诫。等他们俩回来,客厅里渐渐回复了当初的气氛。但过了一会,在笑声中,傅雷又突然过去开那扇门,阿聪、阿敏依然鬼头鬼脑并坐原处偷听。这回傅雷可冒火了,梅馥也起不了中和作用。只听得傅雷厉声呵喝,夹着梅馥的调解和责怪;一个孩子想是哭了,另一个还想为自己辩白。我们谁也不敢劝一声,只装作不闻不知,坐着扯淡。傅雷回客厅来,脸都气青了。梅馥抱歉地为客人换上热茶,大家又坐了一会儿辞出,不免叹口气:"唉,傅雷就是这样!"
提示:
只有写出生活中的人物,才能给人以真实感。要写出一个活生生的人,就要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如写傅雷在家中与朋友的笑和对儿子的严肃。其取材就十分生活化,笔触又十分灵巧。
写他的"不乏幽默",就放在与朋友的相处中。在朋友面前他"眼里是笑,嘴边是笑,满脸是笑",即使是朋友"打趣他",一边的客人都"急得满面尴尬",可是"他带着几分不好意思,随着大家笑了。"可见傅雷是有幽默感的。
写他的严肃,着重写了他在孩子面前"严肃到十分","是个不折不扣的严父",对孩子"冒火"、"呵斥"、"厉声呵喝";写他"回客厅来,脸都气青了"。再加上"梅馥抱歉地为客人换上热茶"作衬托,生活气息十分浓厚。
日常生活的情景,人物表情的自然流露,富于动态的场面,由于仅用白描,自自然然、活灵活现、真真切切地表现了出来。给读者的感受非常强烈。
2.试分析本文细节描写的特点。
提示:
散文的写人记事一定要有好的细节。写好细节是很难的。如写傅雷的认真和严肃,写他僵硬、干爽的性格,特别是与钱钟书"闹别扭"的那段文字,就写得很精彩、很到位。真是人物不出场,也能将人物写活了。其中,"信手拈来,举出许多谬误的例句"--说明傅雷翻译的水平很高;"触怒了许多人,都大骂傅雷狂傲;有一位老翻译家竟气得大哭"--说明傅雷对于错误毫不留情;钟书写信批评他。傅雷气呼呼地对我们沉默了一段时间。后又回复书信来往--说明他的固而不执。这些文字的确都很重要。但作者除此之外还写出了傅雷当时所处的文化背景,人文环境,世态人情,写出了傅雷的格格不入,太认真、太僵直、太干爽了。这些信笔写进文章中的内容从更深的层面上写出了人物的内心世界,平添了文章的真实感、时代感和厚重感。
3.试举例分析本文是怎样在情境中表现人物性格的。
提示:
概括的评价容易,具体的再现或表现就难了。最难是写出场景中的人。写作特别是记叙性文章的写作,不是简单的遣词造句,而是在情境中表现人物。
如:写傅雷的认真和严肃,写他僵硬、干爽的性格: 我只看到傅雷和锺书闹过一次别扭。1954年在北京召开翻译工作会议,傅雷未能到会,只提了一份书面意见,讨论翻译问题。讨论翻译,必须举出实例,才能说明问题。傅雷信手拈来,举出许多谬误的例句;他大概忘了例句都有主人。他显然也没料到这份意见书会大量印发给翻译者参考;他拈出例句,就好比挑出人家的错来示众了。这就触怒了许多人,都大骂傅雷狂傲;有一位老翻译家竟气得大哭。平心说,把西方文字译成中文,至少也是一项极繁琐的工作。译者尽管认真仔细,也不免挂一漏万;译文里的谬误,好比猫狗身上的跳蚤,很难捉拿净尽。假如傅雷打头先挑自己的错作引子,或者挑自己几个错作陪,人家也许会心悦诚服。假如傅雷事先和朋友商谈一下,准会想得周到些。当时他和我们两地间隔,读到锺书责备他的信,气呼呼地对我们沉默了一段时间,但不久就又回复书信来往。 这段文字写得很精彩。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