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不出场,也能将人物写活。傅雷没到会,只提了一份书面意见,讨论翻译问题。
这段文字也可以简化为:
一次傅雷虽然没有到会,但他提出了书面意见,意见中举出许多谬误的例句,触怒了不少人,都大骂他狂傲。后来,钟书写信批评他,他还气呼呼地不理我们,一段时间后才回复了书信的往来。
但这样写就一点意思都没有了。
"信手拈来,举出许多谬误的例句",固然能说明傅雷翻译的水平很高,结果却触怒了许多人,都大骂傅雷狂傲。一个老翻译家气得直哭。说明傅雷对于错误毫不留情面却又的确有些过分。
钟书写信批评他。傅雷气呼呼地对我们沉默了一段时间。后又回复书信来往。这也表明他的固而不执。
傅雷缺乏的是对特定文化背景下,世态人情,处世态度的策略。他太认真、太僵直、太干爽了。正所谓过犹不及。
语言的恰当运用也增加了对情境人物性格的表现力。如,开头一句:"我只看到傅雷和锺书闹过一次别扭。""闹别扭",这词儿很生活。只有同事、朋友和亲人才这样说。因此,下面这段话,是对真朋友说的。为什么闹别扭?这就引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为什么能引发兴趣呢?因为这儿透露出有个故事。
再如,"他大概忘了例句都有主人。他显然也没料到这份意见书会大量印发给翻译者参考;他拈出例句,就好比挑出人家的错来示众了。"一是为下文的"骂"和"哭"做了铺垫。一是暗含着对傅雷这种过于简单化的做法的批评。太书生气了。
还有,"平心说,把西方文字译成中文,至少也是一项极繁琐的工作。译者尽管认真仔细,也不免挂一漏万;译文里的谬误,好比猫狗身上的跳蚤,很难捉拿净尽。假如傅雷打头先挑自己的错作引子,或者挑自己几个错作陪,人家也许会心悦诚服。假如傅雷事先和朋友商谈一下,准会想得周到些。"这里用"平心说"三个字,就把作者的态度摆在了一个客观的位置上。下面的话,只有深知翻译工作的苦衷的人才能说得出。"极繁琐"、"不免挂一漏万",再打个比方:"谬误,好比猫狗身上的跳蚤,很难捉拿净尽。"两个假如,一会让人"心悦诚服";一会"周到些"。这无疑是对傅雷此种做法的委婉的批评,没有一点世俗、世故、圆滑之气。
此中透露着作者对傅雷的爱护之情,因为作者是把傅雷当真朋友来看待。由于作者是在情境中表现人物性格的,所以十分真实。
龙井寺品茶
1. 试分析本文抑扬变化的特点。
提示:
抑与扬的变化。先抑后扬,扬中有抑,抑中有扬,抑扬顿挫,是本文的又一大特点。这主要体现在:
(1)先以抑起笔:"北京城大小茶叶店里难得见着龙井, 这可是有些日子的事情了",然后说起杂茶。这是欲说龙井先提"杂茶"。
(2)文意接着微扬一下,好不容易有了"一级成色"的龙井喝,可是"至于"品一品"么, 依然是不甚了了",又抑了回去。这是欲说"品",先说"喝"。
(3)及至后文欲说"有缘",先说"无缘";欲说"无憾"先说"有憾",都是抑扬变化的典型处理。
2.试分析本文节奏变化的特点。
提示:
节奏的变化,主要体现在徐与疾的交错。徐,为缓;疾为快。讲的都是节奏。一篇好的散文,其节奏的变化有致,亦是一种美。
文章二、三、四个自然段,就写得略,写得疾;而中心部分则写得详,写得徐。
每遇集中议论抒情往往写得疾,着意造境则来得徐。
再如,结尾处的"难免又是一惊"之后,又"任小船向着'平湖秋月'那边渡去……"这是疾后有徐。
如此节奏变幻,表达作者心境的同时也不时调整着阅读者的心绪,令人于节奏的变化中,于起伏的跌宕中接受着美的濡染,享受着美的陶冶。
3.试分析本文动静结合结合的特点。
提示:
动与静、虚与实的结合。有静有动,化静为动;有实有虚,虚实相应。与其说,这些都是写作的技巧,不如说是写作已经步入了一种境界。
(1)以肤觉写动。如写来到龙井寺的那段文字就是这样。其中"觉出一阵子爽人的气息",这是由肤觉写动;
(2)以视觉写动。"满山翠色,都扑着脸儿迎了来",这是由视觉写动;
(3)以听觉写动。"听到涧水从好一片山茶丛底下经过",这是由听觉写动;
(4)化动为静。"泉水从岩口里涌落,积成一凹清潭,静得跟凝住了似的",这是化动为静;
(5)静中有动,虚实结合。"只见潭面上缓缓蒸腾着淡淡的、轻轻的暖烟,让人疑惑那泉脉里真地含着地母怀里头的温存",不仅是静中有动而且是实中有虚了。
上一页 [1] [2] [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