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学目的: 1. 以项链为线索,理清小说的情节结构。 2. 分析玛蒂尔德的性格特征及作者对她的态度。 3. 分析玛蒂尔德悲剧产生的原因(个人、社会)。 4. 从玛蒂尔德身上获得的思想教育,包括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 二、教学重点: 通过对小说情节结构及人物心理描写的点拨研讨,引导学生领略《项链》精巧的艺术构思,把握作品主题,提高学生阅读、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外国文学史上有三位作家被誉为“短篇小说之王”,我们已经学习过了其中两位作家的作品:俄国契诃夫的《变色龙》,法国莫泊桑的《我的叔叔于勒》。还有一位是美国的欧亨利,代表作《警察与赞美诗》,引出莫泊桑的《项链》。(二)分析课文
1、品析情节,体会情节的作用
1)小说以“项链”为标题,与作品内容有何联系?(小说原题是“首饰”。)
2)小说在“项链”这条线索牵动下,都写了哪些情节?(用三个字概括每一个情节)
3)从小说的情节看,哪个情节是人物命运的转折点?对自己命运的变化玛蒂尔德有自己的亲身感悟,这个感悟是什么?
4) 其实,这篇小说中只有“失项链”这一个“偶然”吗?小说的结尾作者才说出这挂项链是假的,这个结尾“有些也出人意料”,它合理吗?前面作者有没有暗示?为什么不在玛蒂尔德去赔项链的时候设置一个情节,让玛蒂尔德知道项链是假的,不用经受十年的磨难?
2、造成玛蒂尔德悲剧并非仅仅是个人的原因,还有其社会原因,她说一件极细小的事可以毁坏你也可以成就你,你同意这样的观点吗?生活中你有这样的感悟吗? 3、作者对玛蒂尔德到底是一种什么态度?(用三个词语概括)
[1] [2] [3] [4] [5] [6] [7] [8] [9] [10] ... 下一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