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道士塔》教案设计
|
查询文章原文分析的详细结果
|
《道士塔》教案设计 葛洲坝高级中学 谭小红 课前准备:出示课题图片 师:有没有同学对我国的道教和佛教有所了解? 生:道教的鼻祖是老子 师:好,这是你了解到的,还有没有其他的? 生:(无语) 师:好,请坐下来再想想。让我们做个简单的界定吧。对信奉道教的人称什么?(道士)对皈依佛门的人称什么?(和尚)在我国,道教和佛教是并行的两大宗教。他们之间既有宗教的某些共性,也有各自不同的特色。我们举一点加以证明。比如在丧葬礼仪上,道士的逝世称为“羽化”,在羽化之后,他们有两种葬法,一是坐缸,二是棺葬。我们知道,佛教徒,他们的逝世叫做“圆寂”,其遗体是要经过火化的,其中有道高僧所遗存的骨殖被称为“舍利子”,一般是要建塔来封存的。但是,当你知道一个道士死后却被葬在佛教徒所使用的塔中,你会有怎样的兴趣和疑问?他的背后究竟有过怎样的故事?今天就让我们跟随余秋雨先生去探寻答案。 首先请同学们齐读课文第一部分。看一看,这个拥有塔的道士是谁?他为什么会受到如此奇怪的待遇呢?(学生齐读) 师:大家读的很整齐,这是毋庸置疑的。但是我想给同学们提一个小小的建议(有学生在下面小声说“快了”)哦,大家自己也意识到了,读的快了,你们是一路匆匆行来,却忘了欣赏沿途美丽的风景。阿尔卑斯山下有句名言:慢慢的走啊,欣赏!所以,无论是生活中或是学习中,有时我们需要停下脚步,慢慢欣赏。但是,我想,这并不妨碍我们对刚才两个问题的认知。第一个问题,这个拥有塔的道士是谁? 生:(齐声)王圆录 师:第二个问题,他为什么受到如此奇怪的待遇呢? 生:因为他是敦煌石窟的罪人 师:好,我把你的回答完整地表述一下,因为他是敦煌石窟的罪人,所以死后被埋葬在塔中,并且保存的较为完整。你认为,是这样的吗? 生:不是 师:那么,是什么?大家一起把这句话大声地朗读出来。 生:“几经转折,不幸由他当了莫高窟的家,把持着中国古代最灿烂的文化” 师:敦煌莫高窟是我国也是世界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佛教艺术宝库,是一个佛教圣地。那么,一个道士做了佛教圣地的把持,他了解佛教吗? 生:不了解 师:那么,一个不了解佛教的人会怎样对待莫高窟?现在我们就来分组浏览文章第二、三部分,让我们自己来叙一叙,在中国二十世纪的初年,在敦煌,发生过怎样的一段历史,有过怎样的一段故事。现在我们就来做一个简单的分组,台上的同学阅读第二部分,台下的同学阅读课文的第三部分,看一看,这个不懂得佛教的道士,对我们的莫高窟做了什么? 师:好,有请 生:他把洞窟刷白,还堆了几个天官、灵师菩萨,破坏了敦煌石窟。 师:好,刚才你说到的其实包括了三个内容。首先是把洞窟刷白,我想问问你,刷白的仅仅是洞窟吗? 生:不是(齐声) 师:是什么? 生:是壁画(齐声) 师:他刷白的不是洞窟,是壁画。在他的两遍粉刷之后,“什么也没有了”,看课文! 生:(齐声)唐代的笑容,宋代的衣冠,洞中成了一片净白 师:好,注意概括的时候要提取主要信息。那么,你刚才说的第二点,他还塑了几个天师灵官菩萨。看样子,我们的这位王圆路王道士,还真带有几分对道教的虔诚。你说的第三点,他破坏了石窟,准不准确?请台下的同学这时看到课文的第二部分。 生:不准确 师:那么,破坏的使什么?是雕塑。看课文,“才几下” 生:“婀娜的体态变成碎片,柔美的浅笑变成泥巴”, 师:但是,大家知道吗?这莫高窟有着这样一个神奇的传说:(出示图片字幕)公元336年,一个名叫乐樽的和尚来到了位于甘肃敦煌市东南25公里的鸣沙山,当时已是傍晚,忽然他看到眼前的鸣沙山金光闪烁,象有无数的佛像在山间跃动。天地间没有一点声息,只有光的流溢,色的笼罩。乐樽和尚被眼前这庄严肃穆的景象惊呆了,既而有所顿悟,他庄重地跪下,朗声发愿:从今要广为化缘,在此筑窟造佛象,使此地成为佛圣地。不久,他的第一个石窟就开工了,由于他在化缘中广为传播自己的奇遇,使远近善男信女也纷纷来朝拜胜景,并把自己的信仰和祝祷,挖出了一个个的洞窟,天长日久,就形成了我们今天看到的敦煌莫高窟。 这敦煌莫高窟,从公元336年到20世纪初年,历经一千多年,世世代代的佛教徒在此开窟造佛像,一千多年历史的沉淀,无数人的心血,才形成了我们今天看到的莫高窟,如今正被这王圆录悄悄的毁灭着。(留了一会空白) 师:我听见,靠近我的这个男生,刚才长长的叹了一口气。好,台上的同学这时看到文章的第三部分,台下的同学,你准备用怎样的语言进行概括? 生:他把文物送来送去,还用极低的价格跟外国进行贸易。 师:那么,你想想,在这两者当中,谁是主要的? 生:他把文化卖给外国 师:是文化遗产。他卖的是哪儿的文物? 生:中国的 师:中国的,不确切,现在我要求的是浏览课文第三部分,概括这一部分的信息。好,你先坐下,谁能回答我?是哪儿的文物? 生:敦煌的 师:再具体一点 生:莫高窟的文物 师:再具体一点。一个洞窟里的文物。好,大家跟着我一起看到,课文的第三部分,什么时间? 生:1900年5月26日 师:“他辛辛苦苦地清理着一个洞窟中的积沙”,这个洞窟是16号洞窟。那天,他无意中听到里面有空空的声音。结果,他发现,在这个洞窟里面,居然还有一个复洞。里面有数以万计的经卷、文书、绘画、雕塑等诸多作品。卖给了谁? 生:外国的考古家、探险家 师: 其实历史远远不止我们课本上描写的那样(出示敦煌照片) 在王道士发现的这个藏经洞里,出土的文献大约有数万件,时间上起三国两晋,下迄北宋,历经千余年,内容包括政治、经济、军事等,英国人称之为“中国文献遗存的大宝库”。不论是从数量还是从文化内涵来看,敦煌文献的出土都可以说是20世纪我国最重要的文化发现。然而在经过了外国文化强盗的一番掠夺之后,如今的藏经洞已经变成了我们今天看到的七零八落。(出示藏经洞照片20)我想问问大家,你们知道这藏经洞里有多少文物吗? 生:不知道 师:真的不知道?那么,跟着我一起看到课文53页的注释。读书还是要细心一点。好,看到没有?有多少文物?找到答案了吗? 生:四万多件 师:其实,连这个数据也是不确切的。就我目前看到的资料而言,有说五万多件,还有说六万多件的。事实的确如此,就像你们刚才告诉我的那样,我们真的不知道这个藏经洞里有多少文物。其实,我们是最应该知道答案的,因为这是我们的祖先给中华民族每个儿女的馈赠,如今,我们对它却知之甚少。只知道,在美国哈佛大 学福格艺术博物馆里,在波士顿博物馆里,在巴黎国民图书馆里,在日本的博物馆里,保存的敦煌文物比我们北京图书馆里的还多的多。我想问问大家,当你们了解了这段历史后,你们的内心涌动着怎样的情绪? 生:气愤 生:遗憾 生: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师:好,把话筒传到后面的女生,我想听听女生的看法。 生:伤心 生:我这时心里很难过 师:其实大家的情绪,作家也有。现在我们就来进行第二环节,请同学们在文章中找一找,读一读,品味一下,哪些句子表达了作者的情感,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呢?或者说,哪些句子触动了你内心最柔软的地方?或者暗合了你刚才的情感? 师:好,有请那位女生 生:读“偌大的中国”一段 师:好,你告诉我,在刚才的朗读中,你体会到了怎样的情感? 生:与作者一样,有一种悲愤地心情。真的不知道该怎么办?如果把它留在中国,在当时的情况下,会遭到中国官员的糟践。倘若把它送给外国,可那又是我们的祖先留给我们的馈赠。 师:进退两难,怎么办?我们只能怎么办? 师:大哭一场,请坐。(老师再读这一段)刚才这位女生说“悲愤”,你们能不能从我的朗读中体会到,除了悲愤,还有什么样的情感? 生:无奈 师:这个词找的很准确,还有什么? 生:遗憾、痛惜 师:好,情绪越来越多了,我们请一个同学集中地来说一说。 生:作家的情感是伤心、惋惜 师:伤心什么? 生:中国的文化中国存不下,居然跑到外国去了。还有痛惜、愤怒 师:愤怒什么? 生:愤怒当时的中国如此腐败 师:其实,作家的情绪大家已经都说出来了。作家的情绪是既爱又恨。我们的眼光可能更多的集中到了“我好恨”,恨也有很多种,有愤恨,有怨恨,有痛恨,在这里属于哪一种? 生:愤恨 师:作家有爱,他的恨是来自于他的爱的,这个爱是什么?对什么的爱? 生:对中国文化的深爱 师:对了,对中国文化命[1] [2] 下一页
|
来源:中国哲士网
教师学生家长 文章原文分析资料 备课考试教学
教育资料 《道士塔》教案设计 文章
|
上一篇文章: 《泪珠也珍珠》教学设计 |
下一篇文章: 《奔落的雪原——北美观瀑记》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