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 ] (一)理解课文中形象生动的比喻、丰富瑰丽的想象、大胆奇特的夸张等艺术特点及其对突出主题思想的作用。 (二)懂得赋的特点。学习本文描写为议论蓄势、议论使描写增加了深度的写作特色。 (三)认识封建统治者骄奢淫逸、横征暴敛、不顾人民死活的罪恶。了解秦亡的原因及作者作本赋借古讽喻的目的。 [教学方法] 自读法、诵读法。 [教学课时]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前演讲 二、关于背景与作者(见教材) 这一内容,主要由教师来做。具体进程是:先指名学生根据自读提示和注释①解题;学生解题后,教师补充,接着范读;最后宣布自读的要求和步骤。 关于解题的补充: 杜牧,不但是晚唐时期杰出的诗人,“赋”和古文也都堪称大家。在诗歌方面,人称他为“小杜”,以别于杜甫的“老杜”,又把他与李商隐并称,称“小李杜”。他的古文颇多针贬时事的作品,“纵横奥衍,多切经世之务”(《四库全书总目》)。他对“赋”这种文体的发展,也有着卓越的贡献。唐宋古文运动兴起,一些文人用古文的写作方法作赋,使之由骈骊趋向散文化,称为“文赋”以区别于六朝的“骈赋”和唐代用来科考取士的“律赋”。杜牧的这篇《阿房宫赋》就是这样的作品之一,历来被人们视为“文赋”的初期典范之作。 “阿房宫”的“阿房”旧读“婀旁”(为ēpáng)。为什么叫“阿房”?一说是地名或山名,遗址在今西安的西南;一说因宫殿的“四阿”(屋盖四角弯曲处)造得宽阔得名,“房”同“旁”,宽广的意思。但据《史记》记载,似以前说为是。《史记•秦始皇本纪》对“阿房宫”的记载是很简略的,大意是:秦始皇以咸阳城小人多,旧建宫廷不够大,决定在渭水以南的上林苑中兴建大规模的宫殿。首先是在阿房修建前殿,东西五百步(一步六尺),南北五十丈,殿上可坐万人,殿下可建五丈旗,周边驰道修成阁道,直抵终南山,山巅是高耸的宫阙(宫殿正门),再从宫阙兴修复道(上下两层的通道),渡过渭水,直达咸阳。这一巨大工程,直到秦代灭亡都没完成。杜牧的《阿房宫赋》就得在上述记载的基础上通过想象写成的。作“赋”时他仅23岁,作“赋”的目的是借秦亡的教训来规谏唐敬宗。敬宗李湛16岁时继位为君,一为君就大兴土木,游宴无度,不视朝政,沉洒于声色,在位3年就被宦官杀害,可见这篇“赋”在当时是很有现实意义的。
《阿房宫赋》课堂实录 第一课时 时间:2005年5月16日星期一下午第二节 地点:成都市盐道街中学外语学校高一三班 授课人:魏智渊(网名铁皮鼓) (说明:李镇西老师参加校长培训,我替他代一段时间的课,讲了几节期中考试题后,这是我在他们班上的第一篇文章,打算做一组实录,供大家批判) 铁皮鼓:同学们好!先请同学上来讲诗歌。(学生讲诗歌,王维的,铁皮鼓点评,过程略)很快就要文理分班了,学文科的同学千万不要以为文科只是背诵,其实比背诵更重要的是理解。下学期我的语文课上会出现许多历史的内容,我本人又学过地理,我想大家应该有大学科的概念,打破学科壁垒,增进理解能力。这个理解能力不仅仅指理解书本上的东西,同样也指运用阅读成果分析现实,发现习焉不察的日常生活下的真相。比如今天早上升旗仪式的时候高三年级搞了一个成人仪式,年满18岁的同学手持宪法宣誓。大家有没有注意到这个宣誓有什么不妥的地方? 学生:(议论纷纷)虚假。 铁皮鼓:其实有时候,仪式是必要的。问题在于,誓词的第一句话就违背了宪法!第一句是:“我宣誓,坚决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宪法里恐怕不可能有这样的要求吧?比如我不是党员,你如何要求我忠于共产党?难道我连信仰自由都没有?我觉得似乎首先应该是遵守宪法吧?其实生活中这样荒谬的事情比比皆是,我们只要用心观察,就可以发现不对劲的地方。我今天忍不住要在上课前给大家读我从网上下载的一篇文章。大家听没听过龙应台这个人? 学生:(部分)听过。 铁皮鼓:上个世纪最后二十年中,有三个台湾人写的杂文在大陆很有影响,一个是李敖,一个是柏杨--(有同学低声说,写过《丑陋的中国人》)对,写过《丑陋的中国人》,还有一个是龙应台,最有名的是《野火集》,其中最有影响的文章是《中国人你为什么不生气》,大家知道讲什么的吗?(学生摇头)就是讲不要随地乱扔垃圾,不要污染环境之类的事情,在龙应台看来,这是比热爱祖国更重要的大事!现在的台湾,比二十年前文明了许多,我相信龙应台的功劳是很大的。我今天读的文章是龙应台的一篇文章《从<连爷爷您回来了>想到的》: 西安的学童为欢迎连战表演朗诵剧《连爷爷您回来了》,夸张的手势、做作的音调、不属于天真儿童的戏剧化的台词,在台湾成为许多人揶揄讽刺的笑柄。也有许多人,批评这些有“政治立场”的成人们对无辜的西安孩子们尖酸刻薄,不厚道。 我相信,不赞成对西安孩子嘲笑的人,不见得就欣赏那极尽夸张、充满成人意志的表演风格,而可能,他们和我一样,还深深记得台湾人自己是怎么走过来的。 一九七二年,我二十岁,大学二年级。蒋介石又要连任总统了。为了营造“全国拥戴、万众一心”的气氛,政府举行大学生朗诵比赛。于是有文采的学生写诗,懂音乐的学生配乐,国语标准、声音优美的学生朗诵;于是每一所大学,有文采、懂音乐、有表演天分、声音优美的学生都走到一块儿去了,用最大的热情,集体创作,主题是歌颂领袖的伟大、民族的伟大。 我当然是那个“国语标准、声音优美”的大学女生,负责朗诵。正经的课,莎士比亚或是修辞学或是西洋文化史,可以不上,但是朗诵的彩排,比什么都重要。比赛前的几个夜晚,我们通宵工作。一遍又一遍地练习:“你是那源远流长的长江,带着我们航行远方;你是那茫茫河汉的星座,照亮我们迷蒙的歧路,领袖啊…” 领袖、长江、黄河、长城、龙的子孙…想象这样的词,配上气势磅礴的交响乐,用字正腔圆的北京话朗诵,还有,“领袖啊”,要配上激越的手势、虔诚的表情、流动灵转的眼神。我们这个队好像得了第二名,感动了很多台下的人,带着荣耀回到学校。 印象最深刻的是,二十岁的年轻人在日日夜夜的创意工作中所产生的同志感,夜半走在月光斑驳的凤凰树阴里,觉得天地无声、人生有梦,宇宙一片纯净。浑然不知这“领袖”是怎么回事,更不知道,在同一个青春浪漫的时刻里,同一个大学的学生正被逮捕、被讯问、被监禁、因为读了“不该读的书”,“说了不该说”的话,正被判处无期徒刑。 我们的手势夸张,我们的音调做作,我们的朗诵词充满了世故的成人的意志,但是我们的感情真挚,我们的信仰诚恳,我们的动机纯洁,因为我们完全不知道最悲伤的黑暗就藏在那美丽凤凰木的阴影里。坐在台下看我们演出的更多的人,眼里含着感动的泪光。 我问一九七零年代出生的人,是否也做过这样的朗诵演出。 答案让我吓一跳。有的。一样夸张的手势、做作的音调、让人起鸡皮疙瘩的动情演出。只不过,内容不再是对“领袖”的歌颂,而换成了,譬如说,余光中的《鹅銮鼻》: 我站在巍巍的灯塔尖顶, 俯临着一片蓝色的苍茫。 在我的面前无尽地翻滚, 整个太平洋汹涌的波浪。 一万匹飘着白鬣的蓝马, 呼啸着,疾奔过我的脚下, 这匹衔着那匹的尾巴, 直奔向冥冥,寞寞的天涯… 蓦然,看,一片光从我的脚下,
[1] [2] [3] [4]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