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
1.学习理解本文“文赋”的文体特点及所运用的“赋”的表现手法(主客问答的行文结构、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
2.掌握文中实词和虚词用法;掌握文中文言句式的特点。
3.翻译全文。
4.背诵课文。
难点重点:
1.文言词语和文言句式。
2.主客问答的结构形式在于表现 苏轼人生观世界观的相反的两个不同侧面——客的消极悲观和主的豁达乐观 。
教学难点
分析课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课时
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二、作者与写作背景:
1、文体知识
赋,是 古代的一种文体,是由《诗经》《楚辞》发展而来。《文心雕龙·诠赋》记:“然赋也者,受命于诗人,拓宇于楚辞也。”由此可见,《诗经》是“赋”的远源,《楚辞》是“赋”的近源。
从内容上看,骚之所以有别于诗,是因为骚没有诗那样纯正,而有诡异谲怪等类的内容。“赋”之所以有异于骚,是因为“赋”是“铺采摛文,体物写志”的。而骚则“长于言幽怨之情。”从形式上看,诗、骚、赋都是押韵的;诗以四言为主,骚以六言夹“兮”成七言为主;赋则字数不拘,但以四、六言为主。典型的汉赋多夹杂散文句式,诗、骚则基本没有散文句。
赋侧重于写景,借景抒情。最早出现于诸子散文中,叫“短赋”;以 屈原为代表的“骚体”是诗向赋的过渡,叫“骚赋”;汉代正式确立了赋的体例,称为“辞赋”;魏晋以后,日益向骈文方向发展,叫做“骈赋”;唐代又由骈体转入律体叫“律赋”;宋代以散文形式写赋,称为“文赋”。著名的赋有: 杜牧的《阿房宫赋》, 欧阳修的《秋声赋》,苏轼的《前赤壁赋》。
“赋”的结构一般可分为三个部分,前面有序,说明作“赋”的原由,用不押韵的散文或骈文体;中间是“赋”的主体,后面有“乱”的部分,对全篇作小结概括。
2、作者介绍
苏轼:(1036—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州眉山(今四川省眉山县)人。父亲苏洵,弟弟苏辙都是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世称“三苏”。(唐宋八大家:韩、柳、藕、三苏、曾巩、 王安石)
苏轼一生处于北宋新法与旧党之间的斗争、倾轧激烈时期。宋神宗时,因反对 王安石变法,先后被贬官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后谏官弹劾他在诗文中有诽谤朝廷之语,被捕下狱,出狱调黄州团练副使。宋哲宗元祐年间,旧党执政,苏轼曾内调任翰林学士等职,又因与 司马光为首的旧党发生一些政见分歧,再次贬谪杭州。后来新党重新上台,苏轼受到更大打击,远调惠州(广东省惠阳县)、儋州(今海南岛),宋徽宗即位,大赦天下,在遇赦北还途中死于常州(今江苏省武进县)。他在总结自己一生时曾痛苦地自嘲说:“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苏轼政治上思想保守,反对新法,但后期态度有所转变,和旧党又产生了一定程度的矛盾,造 成一生受排挤抑郁不得志,但在各地方官任上,他同情人民疾苦,办了不少有益人民的事,在诗词中也有所反映。
苏轼在文学艺术上是一位全才,不仅散文是北宋最杰出的大家,而且诗词也有很高的造诣,开宋代“豪放派”词风。此外在书 画方面也有突出成就。
3写作背景:
1080年,苏轼被贬黄州。在这里,他经常来赤壁矶(黄冈西北的 长江边上,有一处风景胜地。那儿矗立着一座红褐色的山崖,因为形状有些像鼻子,人们就称它为赤鼾矶)头游览眺望,或泛舟江中。1082年,苏轼又来到赤壁。这时他已年近半百,站在矶头,望着滚滚东去的江水,想起自己建功立业的抱负也付之东流,不禁俯仰古今,浮想联翩,写下了名作《念奴娇·赤壁怀古》。这年七月十六日和七月十五日,苏轼又两次舟游赤壁之下的长江,写下了著名的《前赤壁赋》《后赤壁赋》。前后《赤壁赋》在我国文学艺术史上有着深远的影响。它为以后的戏曲、绘画、雕塑等提供了创作的题材。宋代画家李公麟、明代画家唐寅都画过苏轼舟游赤壁的 画。
苏轼在赤壁的创作活动,给赤壁增添了光彩,清人就干脆把黄州赤壁命名为“东坡赤壁”,并镌刻在建筑物的门额上,由此名满天下。直到今天,在黄冈东坡赤壁,仍有“二赋堂”、“酹江亭”、“坡仙亭”等名胜。
三、听读课文
1、学生听课文录音,感知内容,掌握文中生字词的读音。
2、诵读课文。
属(zhǔ) 窈窕(yǎo tiǎo)斗(dǒu) 凭(píng)棹(zhào)和(hè)
愀(qiǎo)扁(piān)藏(zàng)藉(jiè)缪(liáo) 舳舻(zhú lú)
酾(shī) 槊(shuò)匏(páo)挟(xié) 肴(yáo)淆(xiáo)
四、自读课文
要求学生对照课文注释自读翻译课文,并在笔记本上笔译。
第二课时
一、梳通文章,理解大意
二、师生归纳文言知识
(1)通假字
“属”通“嘱”这时里指劝人饮酒。
“冯”通“凭”乘。
“缪”通“缭”盘绕。
“籍”通“藉”狼藉,凌乱。
(2)古今异义
徘徊,古义指明月停留。今义多指人在一个地方走来走去。
美人,古义指他内心所思慕的人,古人常用来作为圣主贤臣或美好 理想的象征。
(3)一词多义
歌 扣舷而歌之。动词,唱。
歌曰。名词,歌词。
倚歌而和之。名词,歌声。
望 七月既望。名词,阴历的每月十五日。
望美人兮天一方。动词,眺望。
下 方其破荆州,下江陵。动词,攻克,打下。
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方位名词,位置低的,与“上”相对。
如 飘飘乎如遗世独立。像。
纵一苇之所如。往,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