句,参差疏落之中却有整饬之美;心下直到篇末,虽都押韵,但换韵较快,而且换韵处往往就是全文的一个段落,这就使本文特别宜于诵读,极富声韵之美,体现出韵文文学的长处。
③优美形象,善于取譬的语言特色
如描写箫声的幽咽哀怨:“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润孤舟之嫠妇。”将抽象而不易捉摸的声情,写得俱体可感,诉诸读者的视觉和听觉。
四、小结
苏轼力图排遣政治打击而带来的苦闷从而听任自然,乐观旷达,作者力图从消极中超脱出来,其实是含蓄地向他的政敌暗示,我虽然遭贬,但我却超然世外,飘然欲仙,寄情山水,尽得其乐,寂寞不烦恼,反而积极向上。
五、布置作业
背诵全文。
【反思】文言文教学最主要的就是字词句,学生积累了一定量的字词后,阅读文言文就简单容易多了,因此在教学中重点放在字词句知识的积累让学生在自己的阅读中积累字词句知识并训练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李文忠 一、比较中把握赋的特点 赋是间于诗和散文之间的一种文体,受诗歌的影响更浓一些。拿唐诗与宋诗作一比较,有人曾生动的比喻为:“唐诗如啖荔枝,一颗入口,甘芳盈颊;宋诗如食橄榄,初觉生涩,而回味隽永。”这生涩之味、这隽永之味,就是宋诗中新的内容,即事理。宋诗中这新气象,当然也表现在苏轼的诗歌中。过去,我们曾学习过他的《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首诗道出一个平凡的哲理,包括了总体与部分、宏观与微观、分析与综合等耐人寻味的概念。还学过他的题画诗《惠崇春江晚景》:“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正因鸭子久居水中,对于水的冷暖十分敏感,才可能“先知”,这又留给我们多少生活的启示?情景交融是诗歌的主要特征,学生容易接受;和学过的两首诗歌比较,《赤壁赋》中,情、景、理浑然一体,学生对于宋代作品蕴涵事理这一特征也就清楚了。 二、比较中把握主客问答 《浮士德》中有一魔鬼靡非斯特,他时时处处都想破坏浮士德的努力向上和追求,引他走上邪路,结果却又刺激和推动了浮士德不息的努力。浮士德身上有歌德的影子,歌德也坦言靡非斯特是他性格的重要组成部分。《赤壁赋》中的主客问答与此类似。苏子歌时,客“依歌而和之”,能和,必是“于我心有戚戚焉”,是知己。然而,苏子歌中难见一丝悲凉,客却用洞箫注释的悲悲惨惨、戚戚切切。不是客人箫声来的蹊跷,而是苏子乐中生悲,这悲潜伏而来,不易察觉,如箫声般愈来愈浓。以此让学生明白,主客问答实是作者内心两个“我”进行的一场心灵的对话,客与主都是作者一人的化身。前者沉郁,后者旷达;前者充满了对世事沧桑生命短暂的感慨,后者却表现了诗人与大自然合而为一的洒脱。 三、比较中把握苏轼的苦闷 虽是假赤壁,但对于苏轼来说,绝非佳处。这毕竟是传说中古人建功立业的场所,怎能不让自觉一事无成的苏轼悲哀呢?《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他羡慕周瑜,《赤壁赋》中他又推崇曹操,实是壮志难酬的苦闷堆积胸中,难以忘却。“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连曹操周瑜这样的大英雄都风飘云散了,更何况“渔樵于江渚之上”“早生华发”的自己?从词到赋,从理想到生命,苏轼的思考更深入、更广泛了,感情也从苦闷到绝望。针对这种心理危机,苏轼超越了自我,更为豁达了。词中“一樽还酹江月”,是在没人的时候,流着泪向月亮倾述内心的痛苦,何况“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既然躲不了,不如坦然面对;赋中,作者如老僧参禅般悟得人生的奥秘,原来生命可以和宇宙一样长存,不禁满心欢喜的与朋友“共适”那“江上之清风,山间之明月”。词中的解脱是暂时、表面的,赋中的解脱却是永久的、彻底的。 四、比较中把握人物性格 初中我们学习过《核舟记》,民间艺人王叔远在一粒桃核上雕刻了苏轼泛舟游赤壁的情形。人物中,其中一个舟子“倚一横木”,这横木本是划船用的,舟子一倚,“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深得赋中情趣。核心人物苏轼与黄鲁直同是官场中人,经历相似,神情便也雷同。佛印四大皆空,“袒胸露乳”放浪形骸,神情自然“与苏黄不属”。无论仰天长啸,无论心静如水,只要与大自然融合,便可享受人生的乐趣。王叔远实在是读懂了《赤壁赋》,读懂了苏东坡。
上一页 [1] [2] [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