哀吾生之须臾。之,助词,主谓之间不译。
惟江上之清风。之,结构助词,的。
耳得之而为声。之,代词,它。
月出于东山之上。之,助词,不译。
乎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乎,助词,形容词词尾。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乎,语气助词,用于句末,相当于“吗”
相与枕藉乎舟中。乎,介词,在。
于 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于,介词,在。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于,助词,表被动。
月出于东山之上。于,介词,从。
(4)词类活用
①西望夏口,东望武昌。“西”“东”做状语。
②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舞,泣,使动用法。
③侣鱼虾而友麋鹿。侣,意动用法,友,意动用法。
④月明星稀,乌鹊南飞。南,向南,名词作状语。
⑤下江陵,顺流而东也。下,攻占,方位名词作动词用。东,向东进军,名词作动词用。
⑥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渔樵,名词作动词,打鱼砍柴。
(5)句式
①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判断句,格式为“此…也”。
②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被动句,格式为“动词+于…”。
③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状语后置,应为“于江渚之上渔樵”。
④而今安在哉。宾语前置,应为“在安”。
三、布置作业
完成课后练习
第三课时
一、整体感知
(一)再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
1. 文章大致写了什么内容?
明确:夜游赤壁,抒发对人生的感慨。
2. 客与苏子的人生看法有什么不同?
明确:客-悲观 苏子-乐观
3. 全文的感情是如何变化的?文章可以分为几部分?
明确:一 (1) 月下泛舟 乐
二 (2~3) 吊古伤今 悲
三 (4~5) 阐述哲理 乐
(二)、分析内容结构:
1、情感线索: 举酒属客扣舷而歌(乐) 枫籍舟中东方既白(喜) 客吹洞箫苏子愀然(转悲) 苏子答客风月共适(转喜)
2、分析内容
(1)、朗读第一段,想象一下,假如让你以第一段的内容来 画一幅《赤壁夜游图》你准备
明确:景物:月、水、风、舟;色 彩:淡雅朦胧;人物:外貌、神态、活动、(体现出来的感情)。整体效果:人与自然之间是那样和谐亲近。
(2)、 朗读二、三段,讨论:
①由乐转悲的原因是什么?
明确:箫声。由乐到悲,营造一种主客之间箫歌互答、悲喜交集的境界。承上启下,引出主客对答。乐:饮酒乐甚,扣舷而歌。悲:客的箫声。如怨如慕,如泣如诉。
②第三段感情如何?写 曹操的用笔重点在哪里?客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慨?
明确:写主客问答,主要是客的感慨,阐发了怀古伤时之情,感情色彩甚为悲伤。写曹操不是为了说明他是英雄,重心在“而今安在哉”上,为了突出像他是诗人又是英雄的人物最终同归于“空虚”。客通过几番对比,表达了人生短促无常的感慨。
(3)、朗读四、五段
①第四段感情如何?作者是如何阐发自己的观点的?
明确:苏子批评客的观点,阐发了自己的人生感悟,感情变为喜悦。以明月、江水作比,说明世上万物和人生,都既有变的 一面,又有不变的一面。应该轻物质而重精神,执著于自己的不朽事业,保持平静超然的心态和乐观旷达的情怀。
②划出文中几组相对的概念,讨论:你怎样理解“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
明确:逝者如斯——未尝往
盈虚者如彼——未消长
变——不变
一瞬——无尽
用对比说明不要抱怨,让人生更得充实有意义。
③结尾段感情如何?
客心悦诚服。心情更加喜悦。“喜而笑”“相与枕藉”。
(4)思考:苏子的阐述哲理和前面的写景抒情有什么联系?
明确:1. 议论时扣紧了水与月来阐发。2. 处处照应了客的话。总之,写景抒情是哲理的基础, 哲理是写景抒情的升华
二、问题探究:
1、如何认识文中的“主”与“客”?
(1).结合背景分析,讨论理解。“主”“客”实为一体,分别反映了作者内心的积极和消极的心态。进一步发问“本文的旨趣、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怀”。这是深层次理解文章的关键。明确:阐述了自然界变与不变的哲理,苏轼思想中两种情绪的对抗表达了他矛盾痛苦而又乐观旷达的复杂心情。
(2).进一步发问:“为什么采用这种形式?”引出赋的特点。理解本文“以文为赋”的体裁形式。写法上:“主客问答”“抑客伸主”。形式上:句式对衬整齐,声律和谐押韵。对第二点,通过指导,学生诵读体味。
2、鉴赏本文写景、抒情、议论的紧密结合。
全文创造出一种情、景、理的融合,充满诗情 画意而又含着人生哲理的艺术境界。第一段重在写景,与作者超然旷达的心境相映成趣,也为下文的抒情、议论奠定了基础。第四段虽然重在说理,却借追述陈迹、感怀 历史人物而显示人生与天地“变”也“不变”的哲理。回顾3、探究课文中主客问答的形式,体会苏轼的人生态度。
(1)主客是否为两个人?他们所表现的人生态度有什么不同?
明确:主和客其实是苏轼人生的两个层面:
主——作为道者的苏轼(达观——因缘自适,随遇而安)
客——作为儒者的苏轼(悲观——人生短暂,生命渺小)
(2)你如何看待苏轼的这种人生观?结合生活谈谈你的理解。
明确:以坦然的心境欣赏“江上之清风,山间之明月”到大自然中寻求精神寄托。
三、艺术特点:
①写景、抒情、议论的紧密结合:
全文不论抒情还是议论始终不离江上风光和赤壁故事。这就创造出一种情、景、理的融合,充满诗情 画意而又含着人生哲理的艺术境界。第一段重在写景,与作者超然旷达的心境相映成趣,也为下文的抒情、议论奠定了基础。第四段虽然重在说理,却借追述陈迹、感怀 历史人物而显示人生与天地“变”也“不变”的哲理。 ②“以文为赋”的体裁形式
本文既保留了传统赋体那种诗的特质与情韵,同时又吸取了散文的笔调和手法,打破了赋在句式、声律和对偶等方面的束缚,更多的是散文的成分,使文章兼具有诗歌的深致情韵,又有散文的透辟理意。散文的笔势笔调,使全篇文情勃郁顿挫;与赋的讲究整齐对偶不同,它的抒写更为自由。如开头一段“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逍舟于赤壁之下”,全是散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