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阿房宫赋》课堂实录
|
查询文章原文分析的详细结果
|
者说得非常容易,仿佛四川的山一下子就光秃了,阿房宫就建起来了。这里留下的空白让我们去想象,中间多少征夫泪呀!为建成阿房宫,百姓不知道要付出多少艰辛!好,现在我们把第一段集体读一遍。 (学生读,读完以后铃声正好响起) 铁皮鼓:我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注意到,我在提问的时候说了一句话,第二段以前有什么问题让你们提出来,这样说是什么意思? 学生:就是第一段嘛。 铁皮鼓:那我为什么不说第一段? 严忠孝:还应该包括题目与作者。 铁皮鼓:对。我们读文章,首先要读的就是题目与作者,我说这句话的潜台词就是,如果题目与作者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也可以提出来,许多同学没有注意到。这篇文章是什么题材? 学生:赋。 铁皮鼓:我们以前学过《归去为兮辞》,那么“辞”与“赋”有什么区别?我们下一节课再讲。
第二课时 时间:2005年5月17日星期二下午第一节 教者:铁皮鼓 教学过程: 上课前,有同学已经把诗抄在黑板上了: 凤凰台上忆吹箫 作者:李清照 香冷金猊,被翻红浪,起来人未梳头。 任宝奁闲掩,日上帘钩。 生怕闲愁暗恨,多少事、欲说还休。 今年瘦,非干病酒,不是悲秋。 明朝,这回去也,千万遍阳关,也即难留。 念武陵春晚,云锁秦楼。 记取楼前绿水,应念我、终日凝眸。 凝眸处,如今更数,几段新愁。 李文思:(讲这首诗,从作者到内容) 铁皮鼓:李文思同学讲得相当不错,有板有眼,基本上把这首诗的内容交待清楚了。到现在为止,我们已经学了不少诗了吧?但是大家有没有有意识地把这些诗联系起来考虑?比如,有些东西可能反复出现? 学生:没有。 铁皮鼓:古典诗词的欣赏,只弄懂字面意思是不行的,还有许多微妙的地方。不仅如此,古人写诗比如喜欢用典,有许多意象或场景都是前人用过的,熟悉古典诗词的人都会会心。所以,欣赏古典诗词,具备相当的诗歌修养相当重要,而且,要渐渐地体会比较微妙的地方。比如第一句“被翻红浪”,只解释为没叠被子是不行的。古人写景写物的时候往往把心情投射其中,我们不仅看到了被子没被叠,同时也感觉到了作者的心绪,仿佛红浪一样翻卷起伏。下面的“未梳头”也引起我们的一些联想,李清照还有一首诗中有这样的诗:“日晚倦梳头。”而早在《诗经》中就有“自伯之东,首如飞蓬,岂无膏沐,谁适为容”的句子,(简单解释这几句诗)说白了,女为悦己者容,在这里,作者不梳头,自然是因为丈夫不在了。后面提到“今年瘦,非干病酒,不是悲秋”,也不是首创,有出处。诗人不直接说瘦的原因,却说不是因为沉溺于酒或者悲秋,用排除法。“病酒”取自一首词中的一句“日日花前常病酒,不辞镜里朱颜瘦”,而“悲秋”自然取自老杜的诗“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都有来历。“千万遍阳关”里的“阳关”,应该是语意双关,其实古诗里常提的就那么几首曲子,一说杨柳,指杨柳枝,也指杨柳,一说阳关,指阳关曲,也指地方,大约是中原与西域的交界,“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大家可以想象它里面包含的文化意义。武陵人也是用典,来自《桃花源记》,而所谓秦楼之类的,在古代也是闺房的泛称,不知道是不是取自《罗敷曲》?包括一提到美女,也无非罗敷绿珠之类的,不可不注意。古人写诗词的这些特点,与古代生活的节律是分不开的,古诗的背景是农业社会,日出而作,日入而息,有一种自然的节律,表现为缓慢以及规律性的重复,所以有些意象反复使用,在不同的情境之下进行变化,熟悉这种情境的人自然很容易明白是什么意思。所以大家要欣赏古典诗词,首先要大量地积累,然后慢慢就明白了其中的奥妙了。好了,我们今天继续来学习《阿房宫赋》。上节课我就发现大家的预习特别好,所以这节课我设计了几个极富挑战性的问题,大家有没有信心?(这一块花了十多分钟) 学生:有! 铁皮鼓:好,我们先把第二段与第三段大声地读一遍。 (学生读二三段) 铁皮鼓:还是先给大家一点时间,考虑一下,什么地方不太懂? 苏畅:“缦立远视,而望幸焉”,怎么理解?还有后面的“有不得见者三十六年”。 (有同学议论,余鑫的议论声比较大,显得很自信) 铁皮鼓:这个问题我找一个同学,余鑫同学肯定能答出来,余鑫。 余鑫:是说秦始皇在位三十六年…… 黄源:幸是宠幸的意思。 铁皮鼓:哪一课中学过的? 学生: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 铁皮鼓:对。这里是说那些宫女希望被宠幸,但是有人三十六年没有见过秦始皇,其实就是说有人从来没有见过秦始皇。还有没有? 汪洋:“绿云扰扰”是什么意思? 铁皮鼓:是啊,“扰扰”容易理解,就是纷纷扰扰的意思,“绿云”呢? (学生众说纷纭,有说是镜子的缘故,有说是头上的装饰) 铁皮鼓:这里的“绿云”是形容什么的? 学生:头发。 铁皮鼓:头发怎么可能是绿色的?难道染了发不成?(学生笑)这句话似乎应该改成“乌云扰扰”或者“黑云扰扰”。(大家笑)其实的把头发不写成黑的而写成其他颜色的还有例子,想一想? 路遥:朝如青丝暮成雪。 铁皮鼓:对。青丝就是乌丝。年轻的时候头发是乌黑的,老了以后就变白了,说的是这个意思。我们有时候会发现一个非常有意思的现象,古人使用颜色时有时候让我们感到难以理解,比如我们经常说青天白日,天明明是蓝色的呀!同时,我们既说青草,也说绿草。《劝学》中有一句话:“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在我们的印象中,青与蓝似乎是截然不同的颜色。其实大家知道,最基本的颜色只有几种?几原色? 学生:三原色。 铁皮鼓:对。颜色与颜色之间没有截然的界限,经常在电脑中绘画的同学就非常清楚这一点。所以青,绿,黑之间也没有绝对的界限,在古文中经常辗转相训。(板书:训)就是有时候相互替代。绿极了我们也称墨绿,听过没有? 学生:听过。 铁皮鼓:所以这里的绿云也是指乌云,但为什么用绿云不用乌云? 学生:绿云比较美。 铁皮鼓:对,很聪明。还有没有其他问题?没有了我问几个问题。雷雨龙,请你分析一下这句话的结构,113页第二行,“杳不知其所之也”,注意,是分析结构,不是翻译。 雷雨龙:我不会。 铁皮鼓:呵呵,我刚才问你们有没有什么问题,你们说没有,我一问,怎么又不懂了?谁帮帮他?(连续两个学生都答错了,我把这个句子写在黑板上)“所之”怎么理解? 杨晓梅:所字结构,所到的地方,名词性的。 铁皮鼓:对,所字结构是名词性的,那么前面的“其”就是定语,修饰“所之”,构成偏正结构,做“不知”的宾语。好,第二个问题,请王楠楠来回答。“鼎铛玉石,金块珠砾”是什么用法? 王楠楠:意动用法。 铁皮鼓:不错。意动用法经常翻译为认为什么什么怎么样,或者把什么什么当成什么什么。我再问一个问题,某某某,(名字忘了)你翻译一下这个句子: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某某某:陈胜吴广起义,推翻了秦朝统治,项羽放了一把火,可惜一切成了焦土。 铁皮鼓:翻译的时候不要看注释,许多注释里翻译得并不好,不如我们直接翻译更痛快,比如可以翻译成,戍守的士卒一声大叫,函谷关就被攻下了,楚国人放一把火,可惜富丽堂皇的阿房宫就成了一片焦土!这样更好,是不是?(学生点头)我问这个问题其实是想考大家怎么理解这里的“可怜”。 学生:可惜。 铁皮鼓:还有什么意思? 学生:值得怜悯。 铁皮鼓:对,这是现代汉语用法。有一句诗是“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 学生:可爱。 铁皮鼓:其实我在读这两段的时候,发现有一个地方写得并不好。大家注意这一段,“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工女;钉头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直栏横槛,多于九土之城郭;管弦呕哑,多于市人之言语”,这一段是形容秦的纷华奢侈的,但不是很恰当,他用的是夸张用法,但是,说柱子比农夫多,这勉强可以说是夸张,说椽比工女多,那算什么夸张?一间屋子里可是有许多椽呀!最可笑的是作者居然说栏槛比城郭多!既然觉得他写得不好,我就想改一改,我读一读,大家听我改得好不好。 学生:(部分)不好。 铁皮鼓:我还没改啊,怎么就说我改得不好?别忘了,长江后浪推前浪-- 学生:(齐声)一浪更比一浪强!(大家笑) 铁皮鼓:认真听了--使负栋之柱,多于行道之树木;架梁之椽,多于水中之鱼虾;钉头磷磷,多于原野之闲草;瓦缝参差,多于田间之犁隙;直栏横槛,多于山林之小径,管弦呕哑,多于暮春之鸟语。(边读边解释)我改得不错吧?(众笑)能不能代替原文?这个问题有难度,我要考考大家。 李运:我觉得不能换,原文中用的是与人有关的,你这样换了以后不够人文。 铁皮鼓:不够人文?我听不懂你的话啊。 (学生议论,过了一会儿) 金薇:我觉得不能换,因为作者在这儿写到了农夫啊工女啊有一种感叹在里面,就是说这些人都挺可怜的,形成了一种对比。 铁皮鼓:有些赞同你的意见,有没有补充的? 杨晓梅:不能换!作者这里用农夫,工女,粟粒,帛缕,城郭作比较,实际上突出了秦朝建阿房宫对百姓造成的灾难。特别写得好的是最后一句,“管弦呕哑,多于市人之言语”,与后面的“不敢言而敢怒”照应,说明百姓受欺压不敢声张,反映出秦的残暴。(学生纷纷点头) 苏畅:(补充,意思类似) 铁皮鼓:大家真不错,刚才这三个同学说的大致是一个意思,我改的仍然用夸张手法突出了秦的纷奢,但是原作的比较与我相比暗含了一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
来源:中国哲士网
教师学生家长 文章原文分析资料 备课考试教学
教育资料 《阿房宫赋》课堂实录 文章
|
上一篇文章: 《再别康桥》教案 |
下一篇文章: 《死水》教案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