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阿房宫赋》课堂实录
|
查询文章原文分析的详细结果
|
旋向四方,水面轰地照亮; 一声欢呼,所有的海客与舟子, 所有鱼龙,都欣然向台湾仰望。 印象更深刻的是,一九七二年我的柏克莱教授从铁栏杆外看着二十岁的我们在操场上穿着军训制服踢正步、操步枪、立正唱国歌、喊爱国口号时,他眼中流露出来的一种怜悯。我看出了他的眼神,惊讶于他的表达,但是那怜悯究竟代表了什么,好端端的我们为什么激起他的怜悯,要到数年后我离开了那个踢正步的操场、那个夸张朗诵的舞台、那个宣扬“爱国”和“伟大”的语境之后,我,才明白了他怜悯的含意。 对于在成人意志下起舞的孩子,他流露的是哀矜,是怜悯,不是自觉高尚的轻视,不是轻浮傲慢的讪笑。 (朗读过程中有点评,还介绍了方方一篇类似的小说,从略) 铁皮鼓:我有一个网友叫刘支书助理,我们曾经读过他的一篇文章父亲--(学生点头,表示熟悉)他写过一篇文章,就叫《朗诵是可耻的》,就是反感这种姿势,但现在这种伪抒情早已经在校园泛滥。我给你们带语文,就是希望能够逐步帮助你们认识到这种伪姿态,更多地洞察人生、社会、历史的真相,从而更为理性地度过一生。这就需要我们积极地运用自己的大脑,凡事问一个为什么,而且以这种姿态对待一切事情,包括学习,自然也包括今天的古文学习。拿到一篇古文,也要问自己几个问题:这篇文章究竟好在什么地方?我为什么要学习它?它对于我的生活有什么意义?仅仅是为了应付高考吗?上节课我们让大家预习,预习完了没有? (学生纷纷点头) 铁皮鼓:我先请同学把课文读一遍,一共四段,我叫三个同学,余鑫,你读第一段。 (余鑫读得极快,声音很大,但是流畅,无错别字) 铁皮鼓:有没有读错的音? 学生:太快了,没听清。 铁皮鼓:呵呵,我听清了,没错别字,虽然读得未免太快,但是看得出他反复读过,熟极而流,不错。付锐,读第二段。 (付锐读,有几个错别字,但是每一处立刻被大多数学生大声地纠正了) 铁皮鼓:声音宏亮,读错的音也已经被大家纠正了,我不再重复。特别要指出的是,第一句话很容易读错,但是付锐读对了,大家再读一读第一句。 学生:妃嫔媵嫱。 铁皮鼓:不错。金薇读第三四段。 (金薇很流利地读完) 铁皮鼓:很好!我看到大家预习得很充分,感到很振奋!这种良好的学习习惯要坚持下去,相信每一个同学都能按要求在本周内将这篇文章背下来。现在大家齐读一遍,放出声音,读出气势。 (学生大声地读全文) 铁皮鼓:很好。我现在要检查一下大家的预习情况。先说说第二段以前有哪些地方不懂。 苏畅:“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中的气候是什么意思? 铁皮鼓:哪一个同学发表一下意见?(黄源已经迫不及待地发言)黄源,站起来说。 黄源:我想它是说阿房宫太大了。(其他同学马上表示反对) 铁皮鼓:哦,这是一种说法。哪位同学有不同的看法?(有同学不等举手已经说了,黄源明白过来,赶快重新补充) 黄源:哦,它是和上文照应的。上文说“舞殿冷袖,风雨凄凄”。 铁皮鼓:好像还有-- 黄源:歌台暖响,春光融融。 铁皮鼓:这句话怎讲? (黄源埋头翻书) 金薇:就是说宫女们在台上唱歌,歌声充满了暖意。 铁皮鼓:这里用了什么手法? 李运:比喻。 李文思:通感。(大家纷纷点头同意) 铁皮鼓:对,这是通感,我们在《荷塘月色》中学过的。大家可以想象一下,宫女们用甜美的嗓音唱歌,歌声软软的,让人感到一种温暖,仿佛春光明媚。那么下句呢?“舞殿冷袖”,“舞殿”与“歌台”相同,是舞于殿的意思,在殿上跳舞,但是怎么会冷袖呢? 杨晓梅:(坐在座位上大声说)因为袖子扇起了风。 铁皮鼓:不对呀!袖子扇起的风怎么可能与风雨凄凄联系起来? 杨晓梅:形容舞女很多,许多人在舞袖,就给人这种感觉。 铁皮鼓:这是什么修辞手法? 学生:夸张! 铁皮鼓:对啊,形容当时跳舞的场面,真是“舞低杨柳楼心月,歌罢桃花扇底风”。其实这两句可以理解为互文,在一宫之内时而唱歌,时而跳舞,唱歌时吴侬软语,跳舞时长袖翻飞,就给人一种感觉,仿佛天气在不断地变化,这当然也是夸张了。为什么不能说形容阿房宫大呢?因为作者明明讲是“一日之内,一宫之间”嘛!还有没有问题? 唐强:“复道行空,不霁何虹”怎么理解? 铁皮鼓:是啊,复道是怎么回事? 杨晓梅:两层通道,上下层的。 铁皮鼓:对,上面那层自然是横在空中的。“霁”是什么意思? 苏畅:雨停了。 铁皮鼓:不对。雨停了,可能还是阴天,乌云满天。 学生:雨后天气转晴。 铁皮鼓:对。只有雨后转晴才可能出现虹。雪后天气转晴也称霁。我们高二将要学的一首词前小序中就有“夜雪初霁”,教育在线有一个才女网友网名就叫初雪霁,意思是冬天的第一场雪刚刚结束,天气刚刚转晴。在这里,作者把上层的通道比作彩虹,与上面的未云何龙相照应。还有没有问题? (没人举手) 铁皮鼓:看来大家预习得很到位。这样吧,我再来考大家几个问题。***,你说一说“六王毕,四海一”中的“一”是什么用法?注意,我问的是用法,不是意义。 王楠楠:名词用作动词。 铁皮鼓:对。严格地说是数量词用作动词,以前有没有类似的例子? 学生:有。(开始七嘴八舌地议论) 铁皮鼓:哪一课?(一些同学已经说出来了)对,《劝学》里有一句“用心一也”。你先别坐下,我再问第二个问题,“骊山北构而西折”这句话,分析一下它的语法结构,注意,不是翻译。 王楠楠:“骊山”是主语,“北构而西折”是谓语。 铁皮鼓:这里的“北”和“西”是什么用法? 王楠楠:名词作状语。 铁皮鼓:对,是方位名词用作状语,因为后面已经有动词了,如果后面没有动词,有时候方位名词也会活用作动词。但是你刚才有一个地方说错了,哪位同学能够指出来? 严忠孝:“骊山”不是主语。 铁皮鼓:对呀!我故意要看你们理解了没有,这里的主语是-- 学生:阿房宫。 铁皮鼓:但是主语省略掉了,有的同学误把“骊山”看作主语,实际上这句话是说阿房宫从骊山的北面建起,向西折,然后通向咸阳。下面还有一个“钩心斗角”,大家知道是什么意思吗?(有同学比划)对,这是一种建筑格局。前面说“廊腰缦回,檐牙高啄”,是很形象的,连接楼阁之间的走廊仿佛人腰一样,当然这腰不是纤纤细腰,“缦”有宽缓的意思,这里着重指宽,后文还有“缦立远视”,“缦”着重缓意,“缦立”就成了久立的意思了。翘起的屋檐就象牙齿一样高高地啄向天空,苏轼有一句诗,“乱石穿空”,与此类似,把静态的东西写出了动感。接下来讲整体布局,每一个建筑群落是向心而建的,檐角相互对峙。现在所说的“钩心斗角”是什么意思? 学生:相互算计。 铁皮鼓:是个贬义词了。古人用“钩心斗角”有时候也形容写文章构思精巧。对了,现在“钩”字怎么写? 学生:没有金字旁。 铁皮鼓:不对,两种写法都可以,这点要注意。好了,现在大家考虑一个问题,你觉得这一段中哪个句子写得最好?当然这个问题本来是见仁见智的,但是在第一段中,有一句是公认的名句,我想考了考大家的眼力。 (学生议论纷纷,有说是“歌台暖响,春光融融;舞殿冷袖,风雨凄凄”,有说是“长桥卧波,未云何龙?复道行空,不霁何虹”,余鑫说是“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 铁皮鼓:“长桥卧波,未云何龙?复道行空,不霁何虹”这几句当然很好,用了夸张手法,想象瑰丽,但其他几句也大致差不多呀? 王楠楠:(肯定地)是“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其他同学纷纷应和,意见渐趋一致) 铁皮鼓:这一句好在哪里? 余鑫:短小精悍。 铁皮鼓:可是“盘盘焉,囷囷焉”也短小精悍呀! 杨晓梅:这几句极具概括性。 铁皮鼓:有道理。还有呢?我把这句改成现代汉语,大家看一看怎么样?可以说成:秦统一了天下,砍光四川山上的树,建成了阿房宫。 学生:不行,太平淡了! 铁皮鼓:那原文的好处在哪里? 黄源:高度概括,同时短促有力,很有气势。 铁皮鼓:对。我们知道,长句往往比较舒缓,短句比较有力,一开始用四个有力的短句,极力概括力,笼罩全篇。但是大家还要注意,其实这四句写了两件大事,中间的跳跃性非常大,留下了不少空白,而且让读者一开始就有想法。“六王毕,四海一”,写得多容易呀,但其实秦统一六国容易吗? 学生:不容易。 铁皮鼓:那他为什么要写得这么容易?给人一种感觉,六国一下子就被灭亡了,在佩服秦的强大气势之后,人们禁不住要想,为什么六国灭亡得这么迅速?实际上文中就有答案,但不是第一段,这里只是埋下了伏笔。后两句也很奇怪,“蜀山兀,阿房出”。阿房宫是不是一次建成的? 学生:不是。 铁皮鼓:其实秦始皇死的时候并没有建成,甚至项羽一把火烧掉它的时候还没有建完,多浩大的工程呀!但作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
来源:中国哲士网
教师学生家长 文章原文分析资料 备课考试教学
教育资料 《阿房宫赋》课堂实录 文章
|
上一篇文章: 《再别康桥》教案 |
下一篇文章: 《死水》教案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