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东方雪《赤壁赋》教学实录
|
查询文章原文分析的详细结果
|
分的? (师读) 生2:分两层,第一层到“而今安在哉”。 师:有不同看法吗? 生3:这段是一问一答,第一层应该在“何为其然也”。 (多数学生点头示意有道理) 师:还有其他想法吗?(见没有)我要说两个同学说的都有道理,生3是在大层次上切分的,生2是从小层次来切分的?是不是听得有点迷惑了?换句话说,生4划分的层次没有错,但是第二层是不是还有些长?还需要作进一步切分。这就需要我们再分小层。只有学会从不同层面由大到小来理清文段的结构层次,才有真正有助于我们对文章的理解和赏析。 师:客人的回答内容分这两层,大家同意么? 生:同意。 师:“同意”也得说说理由。你说—— 生4:前面说的主要是古代的事,举了曹操的例子。后面回到眼前,写“吾与子”了。 生5:“况”是个连词,表示另有一层。以前你说《陈情表》的时候,就说了“况”“且”“但”三个连词,表示三层的。 师:很好,不愧是我的学生。(学生笑)分析文章结构,不仅可以从内容、叙述对象上来考虑,还可以着眼于能体现层次关系的关联词等“语文形式”。再这里,我还想就这种形式说说我的看法。请大家看客人回答的内容。第一层是三个文句,在形式上基本一致,可以合并为一层了。剩下的部分,我们来找找韵脚,看看有没有变化。你说说—— 生6:韵脚有“鹿”“属”“粟”“穷”“终”“风”。不一样。 师:那就是换韵了。想想作者为什么要换韵?是不是和层次也有关系? (学生思考) 生7:我猜想前三个韵写的是个人在自然面前的现实,后面写的是由此生发的感想。 师:说的好。我个人就是想把客人的话分三层,并且是三次对比。 (板书:古——今;个人——自然;理想——现实。) 师:至于你们是不是觉得把“理想与现实”的第三层合并到第二层,并且认为都是关于“今”的内容,那是你们自己的思考,我们不再强求统一。我下面要就这一节问三个问题,大家写下来讨论:一、为什么要引述曹操的事例?二、“知不可乎骤得”,到底客人想得到什么? (学生交流) 生8:写曹操是英雄是为了和“吾与子”对比,英雄都消失了,我们又算什么,所以写出了悲伤。 生9:曹操是客人心中的榜样,写榜样的失败,更能表达客人的悲伤。 生10:因为是十六晚上游玩了,他们看到月亮,自然想到月亮的诗,而曹操也写过《短歌行》,“月明星稀”与眼前的景象是相似的。 师:引这么两句,还有别的用意吗,结合曹操当时的心境来看。 生11:这两句是说,人才都流失到刘备、孙权那里去了,曹操内心是渴望得到人才的。苏轼写这两句,大概是说自己也是人才,没人赏识吧。跟第二段中引用的诗句作用差不多。 师:好。几位说的都很好。在写曹操的内容上,不仅写了他渴慕贤才,还写他的失败,“山川相缪”借地形缠绕写困窘之状,照理说,应该把这位伟人的英雄本色写出来,像第三个文句一样,在浩荡的军队中凸显文能赋诗,武能横槊的形象,为什么用第二个文句来写他的失意呢?(无人答)我想,在“客”的心目中,不管是失意的英雄,还是霸气的英雄,何尝不“浪淘尽”呢?巨大的失败也罢,辉煌的胜利也罢,他们都轻轻地走了,不带走一片云彩。“而今安在哉”才是让人神伤的感喟。 师:顺便说一下,我对“酾酒临江”的“酾”的解释不满意。显然苏轼是想用16个字写一代天骄曹操,极有气势,但是“酾”解释成“斟”,那气韵就削弱了许多。我每天在家斟一瓶啤酒,总体会不到做一回英雄的感觉。大家来“酾”一下—— (生模拟作斟酒状) 师:这个词的本意是滤,过滤酒中的杂质,显然此刻的曹操不会在这里做仆从做的事情。我个人想,还是把它解释为“洒”,(模拟“洒”状)来祈求上天保佑自己旗开得胜,马到成功。 师:第二个问题——客想得到什么? 生12:长生不老,还有和朋友在一起喝酒,与鱼虾、麋鹿友好相处。 生13:还有想和仙人一起遨游,抱着明月一同…… 师:“长终”,什么意思。 生13:长久的结束,就是死吧。 (其他人笑) 师:不要取笑,我赞成他的看法。“长”为“永久”,“长终”当然是指死亡。看,客活着就希望与仙人一起遨游天地,自由自在;死也要心中长存明月,简直是诗意的死亡了。当越来越多的现代人声称要“人要诗意地栖居”,苏轼已经想到了诗意的死亡。我想这并不消极,反而浪漫美好。以诗意的死亡反观生存,我们就知道死亡不是终点,而是又一个新的开始。好,还有什么想到的,继续说—— 生14:概括一下,客就是想要生命长一些,最好和仙人一样,这样就可以更长久与自然相处了。 师:说的好,正因为生命短暂,那种永远与永恒的自然和谐相处的欢愉没法实现,这组人与物在时间长度上矛盾,导致客生发了新的理想,而理想与现实又是矛盾了。所以他只能“托遗响于”什么? 生:悲风。 师:自己把这这段读一读,体会体会。 师:看第四节,苏轼是怎么劝解“客“的?苏轼的话可以分几层? 生15:两层。在“且夫”前,“且夫”是标志。 生16:我想第一个文句是一层。不管苏轼怎么解释,“水与月”,下面两层都写到,起引起下文作用。 生17:你错了。水与月是第一层,第二层是风与月。 师:好,别吵。从意义上,我看第一层是以变与不变来看人与物的尽与无尽,含蓄地指出客审视角度的偏差:人在变而有尽,物不变而无尽。作者认为,说要变都在变,要说不变,都无尽。所以不存在羡慕什么的问题,这是“何羡论”。第二层从人与物的领属关系说,有些物属于某人或某些权力专有的,比如门口的树是属于校长的,你们是属于班主任的,(学生笑)有的是存在不属于个人的,比如江上之秋风与山间之明月,尽管可以去听去看去享用,而且无人阻止,无穷无尽。这是“共适论”。可以看出,这段是苏轼对人与物的看法。这就是我们所说的人生观和—— 生:世界观。 师:我想称为宇宙观。好,这节大家再读读,有问题可以提出来。 生18:“盖将”的“将”是什么意思? 师:书本上说“盖”标假设,我认为“盖”是表示解释的连词“因为”,而“将”才是“如果”。 师:好,第五节大家应该能看懂并且会品味,我不再多说了。最后我提一个问题,大家可以在课后辩论,文中的“客”是具体的一个人,还是就是苏轼的另一个自我?下课。
盖玉春评:
看了东方老师的课例,再联系小燕子跟我说的东方老师那里师生的状况,越加使我要思考这么一个问题:课例研究,到底该怎么对待?
下面说说我的一些不成熟的想法:
一、谁掌握了绝对的真理?
认真学习了一些课例,见识了很多老师对课例的点评之后,我常常会感觉自己不会评课了。常常觉得只要立足点不一样,就可以从课例里找出不同的论据,或褒扬或批评。
所以,就我个人而言,更多的时候,我是搜集课例,读,思考,然后考虑我自己在我自己所处的现实课堂中如果遇到同样或类似的文章该如何处理。
比如小燕子所提到的文言知识的讲授问题,如果我们不知道东方老师的这一实际情境,是很值得一说的一个话题。再有,象大家一直关注的预设、生成等这样的问题,作为理念,我更信奉生成,但,我从不拒绝预设(曾有专帖《预设乎?生成乎?——从一节最好的不好课说起》谈过这个问题,不赘述)。 所以,我始终愿意相信“这一个”,相信只有结合我们自己的语文课堂教学实际(文、课、人)进行语文教学,才是我们应该有的选择。
二、一堂语文课到底能承担多少任务?
我又想,我们常常对一堂课,甚至是一个课例进行点评,是否有意义。
原因是我个人觉得语文教学应该是一个系统,很多时候,我们可能是从单元,甚至是从学期的范围内统筹安排我们的语文教学,比如,某一个单元,我们可能在第一篇文章讲授时采用传统的诵读、串译之后的讲渎法,而第二篇课文采用东方老师这样的导读整体把握方式,第三四篇课文则完全可能会采用一种课外专题研究的学习方式了。 还有的时候,我们会认为这一节课,知识讲授偏多、人文关怀不足,或者反之。诚然,语文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但,我们的一堂语文课真的可以和语文作为一门学科的概念相提并论吗?我这节课不可以全部安排用来讲授知识,那节课不可以整个用来对学生进行人文熏陶?
一节课,一个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
来源:中国哲士网
教师学生家长 文章原文分析资料 备课考试教学
教育资料 东方雪《赤壁赋》教学实录 文章
|
上一篇文章: 铁皮鼓上《过秦论》 |
下一篇文章: 摩西《项链》课堂实录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