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东方雪《赤壁赋》教学实录
|
查询文章原文分析的详细结果
|
师:“理”,在课文中体现的哲理,或者就算感悟吧,大家说说有什么? 生14:人应该学会调剂心情。 师:为什么要“调剂”? 生14:因为在不幸面前,需要战胜不幸,化悲痛为力量的。 师:是的,要寻求一种精神的超越,哪怕只是解脱,对吧?好。结合文章,找找苏轼讲理的句子。 生15:在第四节,全是苏轼的议论。 师:大概是说了什么意思? 生15:就是说不要羡慕江水的无穷…… 师:打断一下,是江水还是别的什么? 生15:应该是自然界吧,作者说人也是无尽,所以不要去羡慕。 师:很好。不去羡慕,那要怎么样呢? 生16:我注意到第四接末尾,“而吾与子之所共适”,表达了作者的态度,就是要享受自然。 (板书:“何羡”“共适”) 师:很好,这节课我们从整体上把握了这篇赋的内容,但是,这只是粗线条的描画,要鉴赏它,还需要我们深入去阅读它。离下课还有两分钟,请大家自己再投入地读一遍课文。开始—— 第二课时
师:将书翻到154页,我来请两个同学朗读第一段,大家认真听,听完后来评价。 (生1读,声音洪亮,断句清楚,语调上缺少变化。生2读,声音轻柔,节奏明快,最后一句的感情没能读到位。) 师:谁来说说? 生3:生1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读快了,没那么一种舒适的感觉。“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两句衔接的不好,感情上不够豪放,显得不开阔。 生4:我觉得生2比生1读得好,反正我眼前是有那种一种意境的。生1读得就跟我们念书一样,没什么味道。(师微笑着看生1)生2最后的“羽化而登仙”,应该舒缓一些,应该读成这样“羽化——而——登——仙——”。 师:两位同学的朗读都有长处,而我想我们还是少说长处,因为不足才是我们需要弥补的,也就是我们的学习内容。他们评价得比较到位。老师也想接受两位同学的指点,来试一试—— (教师朗诵) 师:也请大家来批评。(无人举手发表意见)大家不说话,到底是读得好还是读得不好啊?(生说好)那还不给点掌声?(掌声) 师:其实啊,我想我们要读好它,必须要先理解它,感受它。下面全体同学按照两大组的形式,分别以第一人称苏轼的口吻和第三人称的视角说说第一段的内容。 (学生口头“乱”说,三分钟。) 师:你来说—— 生5:在壬戌年七月十六这天,我和一位朋友到赤壁附近的江面上赏月。风打在我的脸上,很惬意。波平浪静,只有月光在水面上像银子一样跳动。(有学生议论这不合理)我们喝着酒,吟诵古代有关月亮的诗歌,非常开心。在不知不觉中,我们的船轻快的前进,越过了茫茫的水面,好象是离开了人世,来到仙境一样。 师:不错。你来—— 生6:十六那天月亮最美,江上的月亮也格外明亮。苏轼和他的朋友们一起在船上喝酒,喝得很尽兴,触景生情,唱起《明月》诗中的《窈窕》篇章。月亮逐渐升高,满江都是月光,一直到天的尽头。他们的船越行越快,好象要飞到天上。 师:两个同学说完了,大家想想,以哪种人称来写这段好? 生7:我觉得第三人称好,她说的太美了。 生8:其实都可以,不过用第三人称就不能写出“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的感受了。 师:你发现的很好。两种人称都可以记事、描写,但是在直接抒发感情上是有差别的。你能说说作者在抒情的时候用了什么人称吗? 生8:第一人称,直接抒情,很自然。 师:那怎么理解文中的“苏子”呢?(学生答不上,师示意坐下) 生9:一般姓后面加“子”表示对他人的敬称,但是我感觉这篇文章是以第一人称来写的,因为很少看到第三人称的痕迹,不知道“苏子”是不是自称。 师:那么,按照你的假想,苏轼为什么采用第一人称的叙事策略? 生9:可能他是急着要叙述,或者说要诉说吧。 师:好,这观点我同意。人非草木,孰能无情。饱受忧患的苏轼回忆刚刚过去的不幸。他要排解,他要倾诉,他要超越,显然,以自己的眼睛去看,用自己的耳朵去听,用自己的心去感受。“我”要饮酒,“我”要唱歌,我要追随那茫茫江面闪动的月光,到达一个属于自己的纯净的世界。这样似乎更为合理一些。我们不妨在理解文中多注意那潜藏着的“我”。 师:刚才生5说江面上月光在跳动,有同学可能有不同意见。大家想想,是随粼粼水波跳动好,还是月光像银子一样镀在江面上好? 生10:跳动好,有动感。假如江面就像一面镜子一样,虽然明亮,但是没什么生机。跳动就能表现轻松闲适的心情了。 (众人表示同意) 师:由此来看,“水波不兴”,并不是风平浪静,一点波浪都没有,而是没有大浪淘沙,卷起千堆雪的雄浑豪壮罢了。 师:这一段里,我特别喜欢两个句子,一句是“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一句是“白露横江,水光接天”。大家知道我为什么喜欢这两句吗? 生11:“清风”是微风,吹得人很舒服,并且是慢慢吹来,恰到好处。可能老师喜欢这样的感觉。 生12:清风不仅清凉,清爽,而且轻柔。 生13:“白露横江,水光接天”意境很美。白色的雾气弥漫在月光里,很朦胧,像做梦一样。 生14:水光接天,让我想起“秋水共长天一色”,意境已经是开阔的,苏轼的心胸也是开阔的。 师:大家说到我心里了。不过,“白露横江,水光接天”这句,我并不是按照书本注释上理解的,我认为这里的“白露”应该指的是月光,而并不是水气,理由是,前文写月光先升起后移动,紧接着应该华光丰盛,照彻江面。用白露这个比喻显示出月光的晶莹和充足。当然我也不能肯定的说说成“雾气”就一定不对。根据我的生活经验,在不到深夜的江面上是没有水气的。这个先存疑吧,以后大家有生活体验后再来解决。现在我们要看“横”与“接”这两个词,看它们用得好不好。 生15:“横”好,“野渡无人舟自横”的横也很好。“接”字感觉一般化。 师:“野渡无人舟自横”的横好在何处? 生15:小木船随便横放在那里,表现闲适的情趣。 生16:这里的“横”不是横放的意思,而是弥漫,本来是水气,哦,不,是月光,用横字写用动感,化静为动。“接”字我也感觉不出来,大概是固定用法。 师:对“横”分析得有道理。假如把“接”换为“通”呢?换为“连”呢? (学生小声比较换过的句子。) 师:这个我不去解释了。但是,有时极平常的一个词,用在极平常的一个环境里,它可能就有不寻常的效果。好,大家还有哪些喜欢的句子,自己读读,说说喜欢的理由,就不在课堂上交流了。 (学生读、划、说) 师:现在能不能背下来?试一下吧—— (教师与学生齐背) 师:第一节,作者是以道家思维看风景,抒内心。下面看第二节,可以分几层,为什么? 生17:两层。第一层到“天一方”后,是写歌声。第二层写萧声。 师:大家同意吧?(生表示同意)都是从表现内容上思考的? 生18:第一层主要写“我”,第二层主要写“客”。 生19:第一层还有点欢乐,第二层就很悲伤了。 师:好,文章的思路和层次可以从很多角度来分析。这里不管这么分析,就是这么两层。我们先看看苏轼为什么由《明月》诗唱到了类似楚辞的民歌,并且还把这几句写了出来? 生20:他们正划着船,自然就唱到“桂棹兮兰奖,击空明兮溯流光”了。 师:那后两句又怎么来看? 生21:“美人”在楚辞里指国君,这里大概是苏轼还想回到朝廷为国效力的想法。毕竟他是被贬的。 师:是啊,身在楚地,也是身在异地,苏轼的歌唱既有触景生情的因素,更有袒露内心的成分。作为一道来的客人,恩,这个“客”是翻译成“客人”好还是“朋友”好? 生22。肯定是朋友。不然苏轼怎么请他来喝酒,赏月? 师:你的意思,他们是酒肉朋友? 生22:不是。这个朋友和苏轼很熟悉,从它的伴奏来看,他很了解苏轼在想什么。并且把苏轼的想法也表现出了出来。 师:何以见得? 生22:四个“如”其实都是苏轼的想法。“客”应该是苏轼的知心朋友。 师:真正的朋友就应该是知己,应该是朋友的另一个“我”。我经常看到班级里总有几个人有吃的一起分,有超市一起去,有厕所一起上,这能算是“朋友”吗? (生笑) 师:看苏轼这位知音,用音乐演绎苏轼的悲伤,连那洞箫的余音,缠绵不去,悲恻动人。即使是潜藏在深谷的蛟龙也无法抵挡这么寂寞,连那如同《琵琶行》中歌女遭遇的孤舟“嫠妇”,也不停抽泣。 这样看来,江面的色彩似乎暗淡了下来。下面让我们一起来读这一段。 师:作业,回家自主默写这两段文字。下课。 第三课时
师:现在进行朗读测评。请生1朗读《赤壁赋》前两节。 (因为要打分,学生1比较有感情的朗读。) 师:亮出你们的分数。 (全体学生高举右手,满分为五分,伸出三根手指的人较多,评四分的较少。生1给自己评一分。) 师:放下。生1,你怎么只给自己一分? 生1:我本来我是可以读得更好,但开始没进入状态,还读错一个“顷”。读到萧声时才有感觉。 师:你对自己的要求很高,这是好事情。最终评分:三点五分。(教师将分数写在记分册上。)可以想象,当无尽的忧伤随着萧声传入苏轼的耳膜又扩散到辽阔的江面上,那是怎样一种宏壮扩大又无限悠远的忧伤啊。让我们来学习课文后三节,理解客人为何而悲,主人何以解悲。先请大家听我的朗读,同时思考,这段的层次是怎样来划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
来源:中国哲士网
教师学生家长 文章原文分析资料 备课考试教学
教育资料 东方雪《赤壁赋》教学实录 文章
|
上一篇文章: 铁皮鼓上《过秦论》 |
下一篇文章: 摩西《项链》课堂实录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