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 读这首唐诗,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诗歌开篇便交代了入梦之由。以瀛洲、天台、五岳、赤城作为天姥山的反衬,写出天姥山的峭拔的雄姿。
B. 诗人以“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渡镜湖月”两句过渡。用“梦”点题,既交代了“梦”之所由,也申述了“梦”之所向,用轻快的笔触引入梦境。
C. 作者以丰富异常的想象力,描写了梦游天姥的景象。
D. 诗篇结尾以“访名山”与“事权贵”对照,表达了作者对自由的强烈追求和绝不媚事权贵的正气。
6. 下列对于《梦游天姥吟留别》的评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这首诗写梦游名山,内容丰富、奇谲、多变,它的形象辉煌流丽、缤纷多彩、富有浪漫主义色彩。
B. 形式上杂言相间,兼用骚体,不受律束,体制解放。信手写来,笔随兴至,诗才横溢,堪称绝世名作。
C. 诗中写神仙出现时,“日月照耀金银台”“仙之人兮列如麻”等句正是人世间生活的反映,从中我们可以看出诗人对宫廷生活的向往。
D. 在这首诗中,李白对权贵表现出一种蔑视,对个人的尊严表现出了强烈的追求。
7. 对诗中语句解说有误的一项是( )
A.“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诗人用夸张的手法描写天台山之高,以衬托出天姥山高峻挺拔的宏伟气势。
B.“势拔五岳掩赤城。”
说的是天姥山山势高过五岳,遮蔽了赤城。
C.“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
表现了作者在当时社会里陷入重重矛盾后无可奈何的自我解脱。
D.“栗深林兮惊层巅。”
说的是游山时为山林的幽深而战栗,为层巅的险恶而惊恐。
二. 阅读部分:
(一)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归园田居(其三)
种豆南山下,
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
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
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
但使愿无违。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