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送元二使安西》等古诗五首
|
查询教学计划和设计的详细结果
|
孟浩然到广陵去。
第4题:诗中“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两句最能表达诗人对老朋友的依依惜别之情。随着老朋友所乘的那只孤船越走越远,最后消失在蓝天的尽头,诗人却依然翘首远眺,目送老朋友,足以表达诗人对老朋友的一片深情。
3 教师总结:
这首诗前两行叙事,后两行写景,诗人借景抒情,表达了对老朋友的依依惜别之情。
4 译文:
我和老朋友辞别在黄鹤楼
在春光烂漫的三月,老朋友坐船顺流直到扬州。
船越走越远,好像消失在晴朗的天空里。
只看见浩荡的江水向天边流。
5 熟读成诵。
(三)自读《江南春》
1 自读诗歌,完成作业:(出示小黑板)
(1)解释下列加黑字的意思:
千里莺啼绿映红(千里,指千里江南,绿,此处指树叶;红,指春花)
水村B酒旗风(山郭,这里泛指山城,郭,外城,古代在城的外围再加筑一道城墙;风,随风招展,名词活用如动词。)
南朝四百八十寺(这里是虚指,形容寺院之多。)
多少楼台烟雨中(这里指寺院的建筑)
(2)诗题是“江南春”,从诗的 哪些语句中感觉到这是春天,而且是江南的春天?试作解释。
(3)诗歌的最后两句有什么深刻的含义?
2 师生共同评定、明确:
第1题:见题后括号内。
第2题:诗人紧扣诗题“江南春”,“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两处,展现了一幅江南春的鸟瞰图。“千里”拓展出开阔的视野,为描写无边春色提供了广阔的空间;“莺啼”,传达出春天娇莺的歌声,给人以听觉的美感。“绿映红”,描摹出芳草萋萋,桃红柳绿的葱笼的色彩之美;“映”给人以视觉的美感。此句,写尽江南无边春色,让人置身于画境之中。下句,以社会风俗画描绘了江南春色;傍水的村庄、依山的城郭、迎风招展的酒旗,使江南春色更显生机。这两句已将江南春色勾勒殆尽。
第3题:最后两句景中寓情。“南朝四百八十寺”,不说“江南四百八十寺”,隐含对“南朝”统治佞佛的讽刺。当时南朝君主,迷信佛教,大建寺院,幻想自己的统治日久天长,可到头到,江南景物依旧,他们的政权却早已覆灭,
留下的只不过是一些隐现于烟雨之中的楼台罢了,这是作者的怀古之情。如今唐朝君主也崇拜佛教,大建寺院,将来会不会落得如同南朝君主一样的下场呢?这是作者的讽今之意。
3 教者总结:
这是诗人杜牧游览江南时写的诗,全诗四句,一句一景,色彩明丽,它生动地描绘了江南地区特有的艳丽春光。
诗人咏古讽今,意味深长,可见这首诗不只是写景,而有其更深刻的意义。
译文:
千里江南,黄莺啼鸣,
翠绿映衬着鲜红,
水边村庄,山边城郭,
酒旗招展迎着春风。
南朝兴建的四百八十个寺院啊,
多少楼台笼罩在迷濛细雨之中!
三、布置作业:
预习《惠崇〈春江晚景〉》、《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指导自读《惠崇〈春江晚景〉》、《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两首诗,完成自读作业。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指导自读《惠崇〈春江晚景〉》
(1)简介作者与诗题:
作者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京眉山(今四川眉山县)人。著名文学家。父洵,弟辙,人称“三苏”。
《春江晚景》是两幅山水画,一幅是“鸭戏图”,一幅是“飞雁图”。苏轼题画诗也是两首,本课选录的是“鸭戏图”一首。
此诗是苏轼为题惠崇所画《春江晚景》而作。它给人以强烈的季节感,洋溢着浓厚的生活气息。
(二)自读测试:(出示小黑板)
1 解释黑体字的意思:
竹外桃花三两枝(竹外,指翠竹林之外)
春江水暖鸭先知(春江,指春天到来后的江。)
蒌蒿满地芦芽短(蒌蒿,野菜名,花淡黄色,茎可食,生长于春天;芦芽,芦苇的初芽,又叫芦笋,可食。)
正是河豚欲上时(正是,恰好是。欲,将要。)
2 试指出诗中哪些词句是描述画的,哪些是诗人的想象?有什么作用?
3 怎样理解“春江水暖鸭先知”一句?
4 从哪处可看出写的是“晚景”?
(三)讨论并明确自读测试题:
第1题:题后括号内的内容是参考答案。
第2题:诗的一、三两句是描绘画意的。即:春寒未退的时候,露出竹林外的桃花才开放了两三枝,花虽不多,但春光已泄;第三句从江中写到岸上,蒌蒿已满地,芦苇才抽出嫩芽。概括画中的景色惟妙惟肖,栩栩如生。
第二句,诗人巧妙地运用想象,说明春回大地,江水已暖,只有浮在水面上的鸭子才能最先知道。
第四句,是画面上所没有的,是诗人的想像。春暖的江边,美味的河豚正要上来了。
第3题:“春江水暖鸭先知”一句,不仅写出了诗情画意的新春景象,而且包含了发人深省的哲理,从理性上给人以启迪。
第4题:“正是河豚欲上时”一句是诗人的假想。河豚出水,一般都在天晚,由此点出了晚景。
(四)教者总结:
诗人通过想象创造的意境突破了画家创造的意境,在画中,我们只能看到静态的景物:桃、竹、鸭、蒿、芦,而在诗中,我们又感受到了水的温暖,知道了水下的河豚。而且从鸭子与水温的感知关系中我们可以想像鸭子戏水时的情态和生趣;在河豚与蒌蒿、芦芽的配食关系上,我们又可以领略到早春季节的风物时鲜之美。诗写画景,又补充了画面的意境和事物,把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
来源:中国哲士网
教师学生家长 教学计划和设计资料 备课考试教学
教育资料 《送元二使安西》等古诗五首 文章
|
上一篇文章: 听潮 |
下一篇文章: 苏州园林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