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二新教材——外国诗四首》——《致大海》《篱笆那边》《我愿意是急流》
|
查询教学计划和设计的详细结果
|
象离开囚禁之地时的“狂欢之情”,并用“任我的诗歌顺着你的波涛奔向远方”这一形象的诗句暗指自己在所向往的地方可以自由地创作,再也不必担心遭到监禁,但是诗人的美好愿望却未能“如愿以偿”,因而诗人在诗中反复强调自己的“苦恼心伤”!
欣赏品味例三:为自由之神所悲泣着的歌者消失了,/他把自己的桂冠留在世上。/阴恶的天气喧腾起来吧,激荡起来吧:/哦,大海呀,是他曾经将你歌唱。
这里的“歌者”指拜伦。拜伦不仅是一位伟大的诗人,同时也是一位为自由而战的革命者,因而诗人对他十分崇敬,认为他虽已离开人世,但他的“桂冠”棗诗人作品与精神却永远留在人们的心中。诗人充满激情地呼告大海“喧腾起来吧,激荡起来吧”,为伟大的诗人而歌唱!诗人在这里缅怀拜伦,赞美拜伦,正是赞美为自由而献身的崇高精神。
欣赏品味四:我整个心灵充满了你,/我要把你的峭岩,你的海湾,/你的闪光,你的阴影,还有絮语的波浪,/带进森林,带到那静寂的荒漠之乡。
诗人从拿破仑与拜伦两位革命者身上得到了精神力量,在最后告别大海时,他已消除了原先的“茫然”和“苦恼心伤”,这时“我整个心灵充满了你”,这里的“你”就是争取自由的崇高理想,并把这种理想棗峭岩,海湾,闪光,阴影,波浪,带到“荒漠之乡”棗第二次流放的地方。诗人的心灵由“大海”而得到彻底的净化,诗人感情也由此得到了新的升华。
(以上例举供教师教学时参考。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引导启发学生让他们自己去欣赏品味和评判,由于学生平时接触外国诗歌不多,对作者的生平又不甚了解,在欣赏品味时可能会有困难,教师可作适当的点拨,但决不要包办代替。学生的欣赏品味只要不违逆诗歌的主题,言之成理,都应加以肯定。)
课堂训练
根据本课的体裁特点,主要进行诵读训练,通过学生有感情的朗诵,进一步体味诗人所抒发的思想感情。可要求学生划出诗歌诵读时的停顿与重音。
如1段-4段朗诵时的停顿与重音:
再见吧,/自由奔放的/大海!
这是你/最后一次/在我的眼前,
翻滚着/蔚蓝色的/波浪,
和闪耀着/娇美的/容光
好像是/朋友的/忧郁的/怨诉,
好像是/他在临别时的/呼唤,
我/最后一次/在倾听
你/悲哀的/喧响,你/召唤的/喧响
你/是我心灵的愿望/之所在呀!
我/时常沿着/你的岸旁,
一个人/静悄悄地,/茫然地/徘徊
还因为/那个隐秘的愿望/而苦恼心伤!
我/多么热爱/你的回音,
热爱你/阴沉的声调,/你的深渊的/音响,
还有那/黄昏时分的/寂静,
和那/反复无常的/激情
(以上训练教师应作诵读指导。各句中诵读时的停顿,除语法停顿外,还有逻辑停顿,其作用是为了强调某一事物,突出某个语意或某种感情。如“你/是我心灵的愿望/之所在呀!”在“你”处略作停顿,突出强调了“大海”。诵读时的重音也是为了强调某种语意或突出某种感情。如“再见吧,自由奔放的大海”,“自由奔放”四字重读,突出强调了“大海”的象征意义。)
课堂小结
欣赏诗歌,首先必须把握诗歌的意象。意象是溶注了诗人思想情感的物象,它往往又具有某种象征意义,本诗中的“大海”既是自由精神的象征,也是诗人借景抒情的对象,因而“大海”浸透了诗人的主观情感。把握了此点便等于掌握了解读诗歌的钥匙,另外要欣赏品味诗歌深刻的内涵和佳妙之处,还必须通过反复的诵读,只有这样涵泳咀嚼才能探微览胜,深入佳境。
布置作业:
反复诵读《致大海》,能做到脱稿朗诵。
诵读普希金的《致恰阿达耶夫》,体味诗人的思想感情。
附:板书设计
方案二:(两课时)
第一课时
同方案一
第二课时
本课时主要有两个内容:
一是进一步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诵。
二是《致大海》与《致恰阿达耶夫》两首诗进行比较阅读。这两首诗从思想内容看,都表现了对专制政权的憎恨与对自由生活的热烈向往与追求。但在表现手法上却有很大的不同。《致大海》诗人把大海视为自由精神的象征,也视为与自己有着特殊友情的朋友,面对大海诗人较为委婉地倾诉着对自由的热爱和对现实的失望,是“托物抒情”。而《致恰阿达耶夫》诗人完全直抒胸臆,感情更为直白,字里行间洋溢着青春的激情,雄伟的抱负和历史的使命感。另外,这首诗多处运用贴切的比喻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如把“少年时代的戏耍”比作“梦幻”和“晨雾”,是虚无缥缈、转眼即逝的东西,说明自己对贵族子弟的玄虚生活感到厌倦。把对自由的渴望比喻为“正像风华正茂的恋人/等待忠实的幽会时分”,以表达心情的焦急。
进行比较阅读的目的是为了进一步提高学生的鉴赏水平,更高层次地开展“研究性的阅读”,这种课型宜在素质较高的班级开设。
附:备教材料
卡片1:
拿破仑:法兰西第一帝国皇帝,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青年时代,拿破仑信奉卢梭的社会契约和人民主权思想。大革命爆发后,拿破仑于1792年来到巴黎,曾一度接近雅各宾派,1793年在攻克土伦的战役中战功卓著,被授予准将军衔。1795年10月5日临危受命,迅速果断地平定了王党分子的叛乱,授少将军衔,担任巴黎卫戌司令。次年,被督政府任命为意大利军团总司令。1799年11月9日发动政变,推翻督政府统治,就任第一执政。随着政治的稳定,经济的发展和军事上的胜利,拿破仑个人统治地位日益巩固,同时也日益背离大革命的自由民主和平等的原则。1804年放弃共和制度,建立法兰西帝国,自任皇帝,恢复等级制度和贵族称号,实行分封制。拿破仑执政期间对外战争频繁,多次打败数量上占优势的欧洲各国联军。1814年初反法同盟军队攻入法国境内,4月,拿破仑退位,被流放到厄尔巴岛。1815年3月从厄尔巴岛逃出,在法国人民和军队的拥戴下重返巴黎。驱逐了复辟的波旁王朝,6月,在滑铁卢被第七次反法同盟打败,再次被迫退位,流放到圣赫勒拿岛,后卒于该岛。
--节录于《中国中学教学百科全书·历史卷》
卡片2:
乔治·戈登·拜伦(1788?824)是英国19世纪初期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1788年1月22日出生在一个古老没落的贵族家庭,1805年入剑桥大学学习。1809年大学毕业后,拜伦在贵族院获取了世袭议员的席位,但却受到歧视。于是拜伦带着一种愤懑的心情离开了祖国,先后游历了葡萄牙、西班牙、马尔他等地。当时这些国家的民族解放运动正在发展,这大大开拓了诗人的社会政治视野,孕育了后来的《东方叙事诗》。1811年拜伦回到英国。这时英国中部北部爆发了路德派领导的纺织工人暴动,并遭到了残酷的镇压。拜伦怀着对工人群众的深切同情,为被迫害的工人辩护,严厉斥责政府的暴行。并发表讽刺诗《〈制压破坏机器法案〉制订者颂》真实地反映英国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的矛盾,是英国文学史上第一篇反映资本主义剥削方式惨无人道的杰作。1816年拜伦离开英国,先后到瑞士、意大利,并参加意大利有名的烧炭党的秘密组织,投身到火热的斗争中去,这一时期创作著名的长篇叙事诗《唐璜》。1823年意大利烧炭党运动遭到了失败,拜伦离开意大利前往希腊去参加希腊人民的民族解放斗争,1824年4月9日诗人在暴风雨中骑马外出巡视,感受风寒,4月19日不幸与世长辞。
--(摘自于《外国文学史》)
卡片3:
《致恰阿达耶夫》
爱情、希望和默默的荣誉--
哄骗给我们的喜悦短暂,
少年时代的戏耍已经消失,
如同晨雾,如同梦幻;
可是一种愿望还在胸中激荡,
我们的心焦灼不安,
我们经受着宿命势力的重压,
时刻听候着祖国的召唤。
我们忍受着期待的煎熬,
切盼那神圣的自由时刻来到
正像风华正茂的恋人
等待忠实的幽会时分。
趁胸中燃烧着自由之火,
趁心灵向往着荣誉之歌,
我的朋友,让我们用满腔
壮丽的激情报效祖国!
同志啊,请相信:空中会升起
一颗迷人的幸福之星,
俄罗斯会从睡梦中惊醒,
将在专制制度的废墟上
铭刻下我们的姓名!
索引:
①《普希金文集·抒情诗》(人民文学出版社)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
来源:中国哲士网
教师学生家长 教学计划和设计资料 备课考试教学
教育资料 《高二新教材——外国诗四首》——《致大海》《篱笆那边》《我愿意是急流》 文章
|
上一篇文章: 科学技术神通广大(义务教材第十册) |
下一篇文章: 《科学技术神通广大》教学设计说明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