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学期第一次月考高二语文试题(A卷)
说明:1—15小题的答案涂在答题卡上。
第Ⅰ卷(选择题 共45分)
一、(18分,每小题3分)
1. 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部正确的一组是
A.奇葩( pà ) 百舸( gě ) 青荇(xìng) 召唤(zhāo)
B.干瘪( biē) 窈窕(tiáo) 舳舻( zhú) 匏樽( páo)
C.倾圮( pǐ ) 壬戌( rén) 幽邃( suì) 魅惑( mèi)
D.枕藉( jí ) 酾酒( lì ) 纤绳(qiān) 坻石( chī)
2. 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 漫朔 长篙 冯虚御风 沧海一栗
B. 苍白 佝娄 期功强近 不绝如偻
C. 喧响 干躁 杯盘狼藉 衔哀至诚
D. 斑斓 油腻 门衰祚薄 正襟危坐
3. 下列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组是
A.①风华正茂——风采才华正盛。
②峥嵘岁月稠——过的不平常的日子是很多的。
B.①漪沦——水上的波纹。
②青荇——绿色的水草。
C.①罗绮——有彩纹的丝织品。
②惟兄嫂是依——只有兄嫂是依靠。
D.①夙遭闵凶——很早就遭到不幸。
②急于星火——比流星的坠落还要急。
4.下列加点成语运用正确是一项是
A.经过一个多月的斗争,来势汹汹的敌人在我军民合力打击下,陷入了进退维谷的境地。
B.他的作品内容空泛,只重微言大义,不足取的。
C.中国足球队终于打进了世界杯。当普天弹冠相庆时,人们不由不佩服主教练用人的眼光和胆量。
D.“台独”分子李秀莲数典忘祖,竟公开宣称日本对台湾的侵略是台湾人的大幸,台湾和大陆是“远亲和近邻的关系”。
5.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组是
A.不仅微循环障碍会引发头痛、头晕等症,还会影响孩子的学习。
B.各级领导干部是否廉洁奉公,是关系到党个国家前途命运的大问题。
C.辛梓初涉文坛,第一部处女作就是这样的一部意味深长的长篇巨著,不能不令人刮目相看。
D. 海关的缉私检查工作,是保障社会主义经济健康发展的国门。
6.依次填入下面横线处的句子,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我想象那弓影高耸的枫桥,桥下是潺潺的流水,桥畔停泊着一二客船。
假如在月落乌啼的寒夜会霜风如削,星星渔火闪烁在江面,钟声如缕,悠悠从水面飘来叩醒舟人的客梦。
① 那云水苍茫,烟波浩淼的一片秋江,②那一片秋江云水苍茫,烟波浩淼,③夕阳的影里沿江的红树沉醉着;④沿江的红树沉醉在夕阳的影里;⑤寒山寺的梵宇,耸立在丛树之间。⑥丛树之间耸立着寒山寺的梵宇。
A.①③⑤ B.②④⑥ C. ①④⑥ D. ②④⑤
二、(15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7—11题。
匈奴大入上郡,天子使中贵人从广勒习兵,击匈奴。中贵人将骑数十纵,见匈奴三人,与战。三人还射,伤中贵人,杀其骑且尽。中贵人走广。广曰:“是必射雕者也。”广乃遂从百骑往驰三人。三人亡马步行,行数十里。广令其骑张左右翼,而广身自射彼三人者,杀其二人,生得一人,果匈奴射雕者也。已缚之上马,望匈奴有数千骑,见广,以为诱骑,皆惊,上山陈。广之百骑皆大恐,欲驰还走。广曰:“吾去大军数十里,今如此以百骑走,匈奴追杀我,立尽。今我留,匈奴必以我为大军诱之,必不敢击我。”广令诸骑曰:“前!”前,未到匈奴陈二里所,止,令曰:“皆下马解鞍!”其骑曰:“虏多且近,即有急,奈何?”广曰:“彼虏以我为走,今皆解鞍以示不走,用坚其意。”于是胡骑遂不敢击。有白马将出护其兵,李广上马与十余骑奔射杀胡白马将,而复还至其骑中,解鞍,令士皆纵马卧。是时会暮,胡兵终怪之,不敢击。夜半时,胡兵亦以为汉有伏军于旁,欲夜取之,胡皆引兵去。平旦,李广乃归其大军。大军不知广所之,故弗从。
(《史记·李将军列传》)
7.对下列句中加点实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贵人将骑数十纵,见匈奴三人,与战 纵:纵骑赴敌
B.天子使中贵人从广勒习兵,击匈奴 从:带领
C.中贵人走广 走:逃
D.是时会暮 会:适逢
8.对下列句中加点的虚词用法和意义的判定,正确的一项是( )
今如此以百骑走 杀其骑且尽
今皆解鞍以示不走 虏多且尽
A. 两个“以”字不同,两个“且”字不同
B. 两个“以”字相同,两个“且”字不同
C. 两个“以”字不同,两个“且”字相同
D. 两个“以”字相同,两个“且”字相同
9.下列句子在文中的正确意思是( )
①三人亡马步行 ②广乃遂从百骑往驰三人
A.①三人没有马,徒步行走 ②李广于是带领一百名骑兵前去追赶那三个匈奴人
B.①三人丢了马,徒步逃走 ②李广于是跟随一百名骑兵前去追赶那三个匈奴人
C.①三人丢了马,徒步逃走 ②李广于是带领一百名骑兵前去追赶那三个匈奴人
D.①三人没有马,徒步行走 ②李广于是跟随一百名骑兵前去追赶那三个匈奴人
10.对下列加点词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用坚其意 坚:使动用法
B.胡兵终怪之 怪:意动用法
C.大军不知广所之 之:往
D.未到军匈奴陈二里所 所:通 “许”
11.下列解说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 李广令“皆下马解鞍”,目的是迷惑敌军,诱敌深入,以配合大军全歼敌人。
B. 匈奴数千骑,看见李广的军队,以为是诱兵,故上山布阵,预备先发制人,消灭李广的军队。
C. 李广令“皆下马解鞍”,目的是迷惑敌军,使敌军坚信李广率领的骑兵是诱骑,让他们不敢轻举妄动。
D. 李广射杀“白马将”,使匈奴兵发现李广百发百中,故不敢击李广。
三、(12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5题
不管大脑如何运转,有一点是确定的,它不象计算机。计算机是以一连串0和1来储存数据,大脑则是通过瞬间的化学反应和电脉冲的形式来完成;计算机是有条不紊按部就班地记录信息,人脑则是通过1000多亿个神经原相互间复杂的联系来处理神经信号。这种神经原彼此接触的总数可能高达10亿个乘以10亿次,这样的结果是:一方面人脑免不了要出些差错,但是一方面也能达到任何机器都不可能有的神奇效果,比如人能从一绺头发联想编织出一个完整的爱情故事来;而到机器那里,大不了也就测出个头发的化学成分。
扫描器对大脑血流量的观察发现,记忆同计算机储存信息不是一回事。不同的神经元对不同的信息敏感,比如有的对语言敏感,有的对图像敏感,也有的对物体颜色的用途敏感。但是一个单一的记忆或者思维会同时激发大脑许多部位。当外界信息传入时,就有特定的化学“信使”携带神经信号通过大脑。在信息的第二次传入时,脑细胞已能辨认出那些相同的化学信使。因而科学家认为记忆是在特定的神经元上记录的一系列化学变化痕迹。由于神经元间相互联系,这就可以用来解释为什么一个支离破碎的记忆,比如某个字、某种颜色或某种气味,都能勾起全部的回忆。
12.文中提到“这样的结果”、“神奇的效果”、“化学信使”、“化学变化的痕迹”对这四个概念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这样的结果”与“神奇的效果”相同;“化学信使”与“化学变化的痕迹”相同。
B.“这样的结果”与“神奇的效果”不同;“化学信使”与“化学变化的痕迹”相同。
C.“这样的结果”与“神奇的效果”相同;“化学信使”与“化学变化的痕迹”不同。
D.“这样的结果”与“神奇的效果”不同;“化学信使”与“化学变化的痕迹”不同。
13.文中将人脑与计算机作比较说明,其目的是
A.说明人脑和计算机各自不同的记忆形式及其特点。
B.说明人脑记忆的复杂性及其效果。
C.说明人脑处理信号的数量大。
D.说明人脑既能储存又能输出信息。
14.下列说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人脑免不了要出现差错”就是因为不能象计算机那样“以一串的0和1来储存数据”。
B.“人能从一绺头发联想编织出一个完整的动人的爱情故事”是“由于神经元间相互联系”的作用。
C.研究发现,大脑血流对记忆起着要害性作用,记忆是对语言敏感还是对图象敏感都因之决定。
D.人脑可以通过某个字,某种颜色或某种气味勾起全部的回忆,计算机也能这样,只 不过形式不同而已。
15.“科学家认为记忆是在特定的神经元上记录的一系列化学变化痕迹”,与这一结论无关的一项是
A.计算机是有条不紊按部就班地记录信息。
B.神经原彼此接触的总数可能高达10亿乘以10 亿次。
C.一个单一的记忆或者思维会同时激发大脑许多部位。
D.信息第二次传入时,脑细胞已能辨认出那些相同的化学信使。
第一学期第一次月考
高二语文试题(A卷) 2003.9
第Ⅱ卷(共105分)
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20题。(20分)
熟悉的地方没有景色
汪国真
友人住在风景秀丽的西子湖畔。
去年,我应邀参加了在杭州举办的一次笔会。那是我第一次到了“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的杭州。
一天,友人陪我游西湖。那天细雨潇潇,水天一色,风景怡人的西湖尽在蒙蒙细雨之中。放眼望去,烟波浩渺,如诗如画,不由感叹:西湖风光,名不虚传。
不料,友人淡淡一笑:“西湖虽秀,见得多了,不足为奇。”
友人的话,使我缄默良久。
不由想起,前些年在广东上学,暑假回家陪外地的同学游京都,瞧他们到了故宫、长城、颐和园,一个个欣欣然、奋奋然的样子,不由觉得好笑。
几天下来,他们游兴不减,我却已感到精神怠倦。每每在他们玩得兴高采烈之际,颇生打道回府之念。只是怕扫了同学 兴致,方才一忍再忍,舍命陪君子。
大凡最好的地方,若被自己的步履趟平了,也就会觉得兴味索然,诚所谓:熟悉的地方没有风景。
记得第一次发表作品的时候,尽管脸上还装模作样一副镇静漠然的样子,心中却早已乐得快不知姓什么好。最后,究竟按捺不住心头的狂喜,终于撕下“假面具”,吆喝上三五好友,去学校四周的馆子,结坚固实嘬了一顿。
及至作品发表多了,那份“漠然”才弄假成真。大概,这也是因为:熟悉的地方没有风景。
熟悉的地方没有风景,这是一种青春的活泼,这是一种不满现状的感觉,这是一种向更高远目标跋涉的动力。
在人生中,长久保持这种感觉并非易事。非凡是对于那些走过了许多名山大川和在事业上取得辉煌成就的人来说,更是这样。
对于这样的人,很轻易产生的是“黄山归来不看岳,五岳归来不看山”的感慨和“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踌躇满志。
应该说,能在一片“景色”中沉湎,在满堂“喝彩”中沉醉,是人生的一种幸福,因为究竟没有多少人能有“景色”可以回味,能有“喝彩”声可以慰藉;但这更是人生的一种不幸,因为这无疑是生命和才智的巨大浪费。
漫漫人生之路,自然的风光没有穷尽,人类的事业没有顶点。
我想对自己和友人说的是:凡是遥远的地方/对我们都有一种诱惑/不是诱惑于漂亮/就是诱惑于传说/即便远方的风景/并不尽如人意/我们也无须在乎/因为这实在是一个/迷人的错/到远方去到远方去/熟悉的地方没有景色。
是的,快乐永远存在于追求的过程中:到远方去,熟悉的地方没有景色
16.①作者第一次游览杭州西湖,看到了怎样的美景?(答案不超过40字)
答:
。
②“友人说:‘西湖虽秀,见得多了,不足为奇。’友人的话,使我缄默良久。”这是为什么?(答案不超过40字)
答:
。
17.①为什么“熟悉的地方没有景色”?(答案不超过36字)
答:
。
②画线的“熟悉的地方没有景色”,这句话在文中是什么意思?(答案不超过22字)
答:
。
18.①“在人生中,长久保持这种感觉并非易事。非凡是对于那些走过了许多名山大川和在事业上取得辉煌成就的人来说,更是这样。”这里“这样”指代什么?(答案不超过18字)
答: 。
②作者认为能在一片“景色”中沉湎,在满堂“喝彩”中沉醉,是人生的一种幸福,但这更是人生的一种不幸,这是为什么?(答案不超过68字)
答:
。
19.下列对文章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
A.作者认为快乐永远存在于追求的过程中,自然的风光没有穷尽,人类的事业没有顶点,所以我们应该到遥远的地方去,应该向更高远的目标跋涉。
B.作者第一次发表作品,心里非常兴奋,却装出一副镇静漠然的样子,这是为了避免别人说长道短,评头品足。
C.本文的观点颇有哲理意味,能给读者以启迪。
D.即使错的,也是一种迷人的错,所以远方对人有一种诱惑。
E.“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是杜甫的五律《 望岳 》中的诗句,意思是:真应当登上泰山的顶峰,那时四面的山峦,看起来都会显得矮小了。
答案:[ ] [ ]
五、(15分)
20.翻译第二大题中加横线的句子(4分)
①胡兵亦以汉有伏军于旁,欲夜取之,胡皆引兵而去。
(2分)
②彼虏以我为走,今皆解鞍以示不走,用坚其意。
(2分)
21.按要求默写:(6分)
①臣具以表闻,辞不就职。 , 。
② ,死而魂不与吾梦相接。
③余音袅袅,不绝如缕。 , 。
④ ,水落石出。
⑤穷且益坚, 。
22.阅读下面一首诗,解释后面的问题。(5分)
暮过山村
贾岛
数里闻寒水,山家少四邻。
怪禽啼旷野,落日恐行人。
初月未终岁,边烽不过秦。
萧条桑柘处,烟火渐相亲。
①诗的首联重在表现什么?请简要说明。
。
②“边烽不过秦”是什么意思?表现了作者什么思想?
。
③尾联两句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心境?在全诗中的作用是什么?
。
六、(10分)
23. 请以“生活”为话题,按照下面的文字进行仿写。
生活是一部大百科全书,包罗万象;生活是一把六弦琴,弹奏出多重美妙的旋律:生活是一座飞马牌大钟,上紧发条,便会使人获得浓缩的生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将下面的三个短句改为一个并列关系的复句,可适当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①记叙文和议论文是有区别的。
②议论文的中心在于“事理”、“见解”、和“主张”。
③议论文的方式主要是直接论证和说明。
,
。
七、阅读下面一首诗,根据要求作文。(60分)
流星
力量虽然弱小,却勇于摆脱成规去追求新生;
形象虽然卑微,却将全身心奉献给瞬间的光明;
生命虽然短暂,却走了一段光彩夺目的路程。
[要求]:阅读材料,选定立意,写一篇文章。题目自拟,文体自选,不少于800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