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南海菊香书屋毛泽东故居,陈列着一张写有毛泽东名字的持枪证,编号为“甲字第一号”。
这是1949年进城后,按中央首长可以佩枪的规定发给毛泽东的。持枪证“注意”栏中写明:“本区门卫,检验放行。机密证件,随身携带,如有遗失,绝不补发。”
实际上,有关部门并没有给毛泽东配枪,持枪证上的枪证、枪号和子弹这些栏里都是空白。
这是一张有名无实的持枪证。
投身革命后,毛泽东原本就没有想到去摸枪杆子。
在国共合作的大革命初期,30岁的毛泽东曾出任国民党中央宣传部代部长,35岁的蒋介石则担任了国民党中央陆军军官学校即著名的黄埔军校校长。
仿佛是历史的有意安排,让两个后来影响中国历史进程的人物,一个去抓笔杆子,一个去抓枪杆子。
但抓枪杆子的蒋介石不久就背叛了革命。
残酷而沉痛的现实,使抓笔杆子的毛泽东不得不抓起了枪杆子。
他成了举世公认的红军统帅和军事家,并且真的像他的名言“枪杆子里面出政权”所揭示的那样,打出了一个新中国。
然而,正像人们所熟知的那样,毛泽东却不单是靠枪杆子来打碎一个旧世界的。
也正像人们所熟知的那样,毛泽东的双手似乎天生地不喜欢摸枪,而喜欢握笔。
作为军事家,毛泽东真正像军人那样挎枪,只有一次。
那是1928年5月,朱、毛红军在井冈山会师的庆祝大会上,兼任红四军第十一师师长的毛泽东,挎起了一把匣子枪,显得很兴奋。他开玩笑地对朱德说: “背着盒子枪,师长见军长。”但会师仪式一结束,毛泽东就把枪交给了警卫员,从此,再也没有见他身上带过枪了。
在长征途中,贺子珍为毛泽东特制了一个可以装笔墨纸砚的多层口袋,毛泽东开玩笑地说:“我要用‘文房四宝’打败国民党大家族。”
毛泽东一生都不像一名军人,他不会神气十足地阔步行走,也不注重仪表和通常军事意义上的军纪。如果他带的不是枪而是一本书,看起来可能会更加协调。
的确,无论是二十多岁在湖南第一师范当学生,还是三十多岁在农民运动讲习所当先生,毛泽东都督促人们习武练身,但他自己却从来不喜好摆弄兵器,只是酷好读书。这一习惯,一直保持到晚年。
曾与毛泽东和蒋介石都有过交往的美国前总统尼克松,在他的《领袖们》一书里是这样评价的:蒋介石举止刻板,重风纪,住处井然有序,书法也是笔直正方。而毛泽东则躺坐漫无拘束,常常龙飞凤舞,信笔成书,房间也显得杂乱无章。
而一直到晚年,毛泽东都宣称的身份更像一名教师。
然而,大获全胜的却是这位从军人的仪表上看并不很合格的毛泽东。
奥妙在哪里呢?
奥妙在没有枪杆子的笔杆子固然是软弱的,而没有笔杆子的枪杆子却总是颟顸失路,刚断易毁。
奥妙在笔杆子可以创造思想,而没有思想的枪杆子只能创造死亡。
奥妙在创造思想的军事家,才能成为第一流的战略家。
1935年底,刚刚在陕北落下脚跟的中国红军,发现自己依然身处在一个危机四伏的世界—
南面是杨虎城的十七路军,西面是马步芳、马鸿逵的“马家军”,东面是阎锡山的晋绥军,所处的陕北则是迎面来“进剿”的张学良的东北军。这几十万人马,都奉蒋介石之命,对历经千山万水剩下来的区区两万多红军,施行“一困、二剿、三消灭”的战略。
[1] [2] [3] [4] [5]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