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1918年暑假的时候,跟
毛泽东和新民学会的一些会员,从湖南到北京,一路共20多人。
1918年的下半年,第一批勤工俭学的学生放洋到法国去,
蔡和森就是这批走的。勤工俭学告一段落后,毛泽东则留下,在北大工作。我在北大上学,是文科预科的学生。
毛泽东在北大工作时,参加了学术活动和政治活动。当时毛泽东通过杨昌济先生的关系,认识了
蔡元培、
李大钊先生及其他一些教授。在同学中,我这时认识的有
谭平山、陈公博、谭植棠等一些人。
毛泽东积极参加了北大的一些学会工作,如哲学会、进德会、新闻学会等。这些学会在当时来讲,也是空前的。
蔡元培很想把北大从旧式学校变
成一所新型的学校,所以组织和赞助一些学会的成立。毛泽东参加了这些活动。关于这些活动,当时报纸多有记载。《北大日刊》上还刊登有名单。学会中有进步教师参加,如李大钊就是其中之一,他一度是北大校长办公室的秘书,长期担任北大图书馆主任。
学会的领导人,在当年,思想都是比较开明、进步的。这些学会中的不少成员,后来参加了共产党或共青团。
哲学会的领导人是蔡元培先生自己。蔡先生刚到北大时,还组织了一个进德会,提倡不做官、不纳妾、不赌不嫖,想把北大腐败风气革掉。为了提倡新生活,进步职员李辛白办了一个《新生活周刊》。
新闻学会领导人是邵飘萍,又名邵振青,浙江金华人。他是北方新闻界最早和地下党组织有联系的,后来成为共产党员。邵因宣传“赤化”,1926年4月26日被奉系军阀枪杀了。
杨怀中先生参加了哲学会,可以说他也是意识形态的启蒙者。
当时
陈独秀任文科学长,主办《新青年》,李大钊在《新青年》杂志上写了很多宣传马列主义的文章。
北大原是很落后的,是封建礼教、
孔孟思想等等的集中地。这些学会组织起来,对旧北大是一种冲击,是一种革新。
不久,爆发了轰轰烈烈的五四运动。
五四运动
五四运动时,还没有共产党的组织,共青团也没有,但后来的党团员中,有许多是参加过五四运动的。
在关于五四运动的书中,我看过一本日文书《昭和八年年鉴》,书上写道,五四运动的指导者是北京
马克思学说研究会,该书附有年表,我认为他的话是有根据的。
参照马克思学说研究会的酝酿、筹备、组织的经过历程,可以说马克思主义的激进分子在五四前夕已形成一种组织力量,这就是马克思学说研究会的前身。由他们从思想上,同时也从组织上领导和发动了五四运动。
首先从思想上说吧。1917年十月革命后,马克思主义传到了东方,引起北京青年和学术、思想界的震动。从十月革命到五四运动,经过了一年半时间。这个思想在中国汹涌澎湃,不可抵抗,犹如江河决口,沛然莫御!因此爆发五四运动是不难理解的。
从青年界的革命思想转化到革命行动方面,就当时领导五四运动的核心组织的历史事实来说,以前还没有见到可靠的文献记载。我当时是北大预科二年级的学生。五四运动的大学生中心力量不在高年级,他们是应届毕业生,多忙于论文考试和就业问题。所以学生会中坚力量都在一二年级。五四运动以前,北京大学还没有正式的全校学生会,但各班、各系、各院都有学生会组织存在,班有班会,系有系学生会,院有院学生会。这些组织虽然不十分严密,但其中文学院、理学院的组织情况比较整齐、坚强一些。除此之外,国立八校如高师、工专、医专、法政、俄文专修科、法文专修科、农科等都有一系列的学生组织。有的带有浓厚的政治性,例如当时的工读互助团、曦园,还有同乡会、辅社等。有些同乡会在政治活动中是很有力量的。这些组织以北大为中心,在议论当时的一些重大政治问题和各种活动中,渐渐形成了一个核心。起初虽然人数并不很多,但具有代表性,他们具有组织力量,可以发动各校的运动。他们中间各省的人都有,也有少数民族和女同学,分属于国立八校,起初十余人,后增加到二三十人。他们形成一个小组。小组主要成员为:纵宇(
罗章龙)、弥耕(李梅羹)、无坚、赓甫(易克嶷)、海潮(罗汉)、互孙(匡互生)、隐沧(张隐沧)、树荣(张树荣)、德荣(陈德荣)、天放(宋天放)、雨溟(吴汝铭)、澄宇(刘澄宇)、百英(
缪伯英[1] [2] [3] [4]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