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本页为首页                              加入收藏
中文域名: 古今中外.com       英文域名:www.1-123.com     丰富实用的古今中外人物库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哲士网 >> 按拼音检索 >> P >> peng >> 彭德怀 >> 正文

 

毛泽东对百团大战不满:过早暴露了我实力

    60多年过去了,人们对百团大战的评价,经历了大起大落的几个阶段。特别是随着这一战役的主要发起者和指挥者彭德怀政治上的沉浮,人们对百团大战的评价也就褒贬不一,这种现象无疑值得人们深思:

        第一阶段,从1940年8月至1941年1月,是充分肯定阶段。这一阶段,正是百团大战进行的时间,从中共中央到中央军委、从八路军总部到各战略区领导人,纷纷发表文章和谈话,盛赞百团大战;

        第二阶段,从1943年至1945年中共七大,是基本肯定阶段。这段期间对于百团大战的评价,虽然从总结教训的角度也谈到了其中的一些消极方面的问题,但总体上还是比较客观、有分寸的,是持基本肯定态度的;

        第三阶段,从1959年庐山会议至1976年“文化大革命”结束前,是全面否定阶段。由于彭德怀受到错误批判,百团大战也成了其一条“罪状”而遭到各方面的口诛笔伐;

        第四阶段,从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至现在,是从总体上给予基本肯定阶段。随着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的恢复和对彭德怀的平反,在党史、军史界和当年参加作战的一些老同志,从总体上重新肯定了百团大战。同时,也指出百团大战尤其是第二阶段,八路军进行了与装备不相适应的攻坚战,过多地消耗了抗日军民的力量,给尔后抗战带来一定的消极影响。但总体评价是基本肯定。

        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总部为打击日军的“囚笼”政策,缓解国内日益严峻的抗战形势,争取华北战局有利的发展,影响全国的抗战局面,克服国民党顽固派妥协投降的危险,自1940年8月起指挥华北各地的八路军(第115师和山东纵队除外)对华北敌后的主要铁路、公路交通线(主要目标是正太铁路)展开了一次全面的大破袭,从而上演了一幕震惊中外的百团大战。60多年过去了,对这次战役功过是非的评说现在已基本定论,但对这段历史的研究和争议却远未结束,有关百团大战的话题仍然是党史、军史界的热点之一。

        一、百团大战的酝酿及战役发起前的称谓

        众所周知,百团大战实际上是一次大规模的交通破袭战。那么,八路军当时为何要发动这样一次战役呢?八路军总部在酝酿此次战役时是如何考虑的?在百团大战正式打响之前又是如何称呼此次交通破袭战的呢?要弄清这些问题,我们首先得回顾一下当年的那段历史。

        1940年春,中国的全国抗战已进入到第四个年头。四五月间,世界形势风云突变。纳粹德国在很短的时间内便席卷了半个欧洲,气焰甚是嚣张。欧洲战局的急剧变化,大大刺激了日本帝国主义争夺亚洲、太平洋地区霸权的欲望。为迫使蒋介石屈服,尽早结束中国战事,日本帝国主义一边加紧对蒋介石进行政治诱降,一边进一步加强对中国的封锁和军事压力。

        日本趁法、英两国无暇东顾之机,迫使其关闭滇越、滇缅公路,切断了中国的国际交通线。五六月间,日军还在中国正面战场发动了大规模的枣(阳)宜(昌)战役。同时,日军的航空部队对重庆、成都等中国内地进行狂轰滥炸,还扬言要在8月份南进昆明,北攻西安。另一方面,日军为达到彻底摧毁华北各抗日根据地,巩固其占领区的目的,进一步加强了对华北交通线的控制,同时整治运河,增设据点、碉堡、封锁沟、封锁墙,开始推行其“以铁路为柱,以公路为链,以碉堡为锁”的“囚笼政策”。在日军的“囚笼政策”蚕食下,华北抗日根据地日益缩小,许多根据地变为游击区。根据地的人民深受其害,迫切要求痛击日本侵略者,以摆脱抗战困境。

        国际形势的变化,日本的全面施压,使国内―部分人发生了恐慌,对抗战前途更加悲观。特别是在国民党统治区,妥协投降的空气日益严重,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暗流不断涌动。在这期间,蒋介石的代表与日方代表在香港、澳门进行了多次秘密接触和会谈。有的国民党军队甚至打着“曲线救国”的幌子投靠日军。此外,日伪顽还在华北地区到处散布八路军“是搞乱的军队”,八路军“专打友军、不打日军”,八路军“游而不击、只吃饭不打仗”等众多谣言来迷惑群众
       一直身处华北敌后的八路军正、副总司令朱德、彭德怀及八路军副参谋长左权对全国抗战局势、尤其是华北抗战局势的发展深感不安。他们决心在华北敌后发动一次较大规模的交通破袭战,打断日军的“柱子”,捣碎日军的“链子”,毁掉日军的“锁子”,从而打破其“囚笼政策”。1940年4月下旬朱德离开八路军总部后,彭德怀与左权继续就开展交通破袭战问题进行研究,并先后同第129师师长刘伯承、政治委员邓小平

[1] [2] [3] [4] [5] [6] 下一页

来源:中国哲士网

世界人物库,古今中外人物资料 彭德怀,毛泽东简介,介绍,生平事迹 图片照片

有关作品毛泽东对百团大战不满:过早暴露了我实力详细资料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相关文章
    毛泽东林彪交恶的根由
    毛泽东个人资料
    彭德怀简介
    各国对毛泽东的评价
    毛泽东晚年政治侧面:曾经须臾不离的
    共和国十大元帅:毛泽东点评独到,赞
    邓小平与毛远新之间“矛盾”的真相
    扑朔迷离:毛泽东和他的“8341”
    1964年后毛泽东为何对刘少奇越来越不
    毛泽东之前的五位总书记有烈士有叛徒
    毛泽东为什么发动“文化大革命”
    胡耀邦谈往事:比较毛泽东和邓小平
    毛泽东一生中几个重要的“9月9日”
    手下强将如云 毛泽东为何决战东北只重
    毛泽东评说历代帝王
    张宗逊上将与毛泽东主席
    毛泽东的24个经典预言
    人数最后一刻才敲定 共和国十大元帅授
    周恩来眼里的林彪与毛泽东
    两个大骂毛泽东的人:兼听则明
    1949年毛泽东为何没有下令进攻台湾?
    前中共中央主席、国家主席、中央军委
    毛泽东外孙女出书披露毛泽东晚年外交
    彭德怀元帅之死
    抗美援朝时林彪真的装病了吗?
    毛泽东与贺子珍之子“毛毛”1949年后
    毛泽东的10个儿女们
    国共抗战名将后代齐聚成都缅怀先辈
    红墙内毛泽东的普通生活
    林彪一封信 毛彭误解数十年
    邓小平、华国锋等在唐山地震时的反应
    毛泽东是怎样挑选秘书?
    十大元帅成名之前都叫啥
    彭德怀与刘伯承不和的原因:关家垴血
    彭德怀在朝鲜战场感叹:不听邓华言 吃
    抗战期间林彪和蒋介石曾有三次激烈的
    曾经轰动海外:红宝书《刘主席语录》
    毛泽东对接班人的打算:刘少奇第一邓
    毛泽东的军事领袖地位是如何确立的
    王光美:庐山会议前后的毛泽东、彭德怀
    毛泽东评《三国》:自比赵子龙,为曹
    蒋先云:毛泽东和蒋介石最喜欢的弟子
    从亲密到决裂:毛泽东与林彪九次冲突
    德前总理施密特谈毛泽东:外交立场克
    毛泽东为何尊重程潜
    彭德怀生平事迹
    朝鲜战场第五次战役
    毛泽东的孙辈亲人们
    彭德怀指挥的几个败仗
    朝鲜战场第四次战役
    十大元帅的夫妻合影
    毛泽东与杨开慧
    毛泽东为何说叶挺是中共首任总司令
    毛泽东延安遇刺客
    毛泽东和他的九弟毛泽连一家
    毛泽东后人生活状况:平民生活的酸甜
    天生不爱摸枪:毛泽东人生中唯一一次
    两人一见钟情 毛泽东与杨开慧试婚
    渐行渐远 七千人大会之后的毛泽东与刘
    毛泽东为何说叶挺是“中共首任总司令
    毛泽东临终前给李敏留手势遗嘱成谜
    毛泽东再婚后:得知杨开慧还在世深感
    毛岸青邵华撰文纪念毛泽东:彩云长在
    第四次反围剿
    发展党员的特殊政策:经过长征的人可
    1969苏联大兵压境 在京高干率先疏散
    晚年毛泽东听曲秘闻 工作人员谈秘密录
    毛泽东简介
    朝鲜战场第三次战役
    杨开慧第一次随毛泽东回婆家
    毛泽东在延安两次“挨骂”的史实
    中国著名将领彭德怀
    薄一波撰文忆毛泽东同志二三事
    周恩来与邓小平战友情深
    1966年十万人大会 陈毅为文革泼冷水始
    “毛泽东万岁”与妻女离散 是辉煌还是
    两见晚年毛泽东
    彭德怀
    毛主席日常开支
    莫忘小平同志复出时的感言
    毛泽东的英语水平到底怎么样?
    毛泽东复电:停战签字必须推迟
    朝鲜战场第二次战役(西线)
    被遗忘的红军著名女将领:彭德怀曾经的
    抗美援朝时彭德怀缘何三次动怒?
    第五次反围剿
    毛泽东与叶飞上将
    毛泽东礼遇程潜
    毛泽东眼中的方志敏
    邓小平南方谈话未见报的两句话
    邓小平伸出一个手指:裁军100万
    彭德怀之死
    一场排球赛让彭德怀喜结良缘 陈赓当月
    毛泽东评价陈独秀长子陈延年是不可多
    八路军
    二顾牢房得良将:许世友为何一生都忠于
    彭德怀逝世
    从邓小平受迫害时进行的思考说起
    毛泽东生平大事年表
    开国将帅们的“战创”知多少
  • 人物资料查询方法:你可以按拼音字母检索的方法查询,也可以按分类列表查看的方法查询
  • 人物字典  A B C D E F G H J
  • K L M N O P Q R S T W X Y Z
  • 2004-2010  中国哲士网版权所有 引用本站内容请指明来源  给本站投稿   备案序号 蜀ICP备0500925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