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1893.12.26—1976.9.9),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字润之。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
1893年12月26日生于湖南湘潭韶山冲(今韶山市)一个农民家庭。1911年10月辛亥革命爆发后,曾在湖南起义的新军中当过兵。1919年“五四”运动前后,接触和接受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俄国十月革命经验,逐步确立了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1920年秋在长沙创建共产主义小组。1921年7月出席在上海举行的中共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1923年6月在中共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当选为中央执行委员,参加中央领导工作。他是中国共产党内最早认识革命武装斗争在中国革命中具有极大重要性的领导人之一。早在1924年就参与领导国共合作,并在1926年3月,针对蒋介石在广州制造的“中山舰事件”后的形势,主张联合国民党左派,发动工农群众,以武力给国民党右派坚决的回击。同年5月和翌年3月,先后在广州、武汉主办农民运动讲习所,对学员进行军事训练,培养农民运动和革命武装斗争的骨干,支援国共合作的北伐战争。11月任中共中央农民运动委员会书记,积极领导湖南、湖北的农民运动。1927年3月,在《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中,提出推翻地主武装,建立农民武装。5月,在中共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当选为中央候补委员。在蒋介石、汪精卫发动和将要发动反革命政变的紧要关头,于7月4日在武汉举行的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扩大会议上提出:农民武装可以上山或投到同党有联系的军队中去,以保存革命武力,“上山可造成军事势力的基础。”8月7日,在武汉召开的中共中央紧急会议上,鉴于大革命失败的教训,提出武装夺取政权的思想。指出:“以后要非常注意军事,须知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会上被选为临时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并同彭公达一起接受中共中央关于领导改组中共湖南省委和组织秋收起义的任务。会后,根据中共湖南省委决定,任秋收起义领导机关前敌委员会书记,负责组建工农革命军第1军第1师,并制定了在湘赣边界地区举行武装起义的计划。1927年9月领导和发动湘赣边界秋收起义。起义受挫后,主持召开前委会议,根据敌强我弱的实际情况,决定放弃进攻长沙的作战计划,率领部队沿罗霄山脉向南转移,到反动统治力量薄弱的农村寻求立足点。从进攻大城市转到向农村进军,开始探索中国武装革命的正确道路。进军途中,于29日在江西永新三湾村对部队进行了改编,将部队缩编为工农革命军第1军第1师第1团。在部队中建立中共各级组织,将党的支部建在连上,实行民主管理制度,建立各级士兵委员会。三湾改编,成为建设无产阶级领导的新型人民军队的重要开端。同年10月下旬,率领工农革命军到达井冈山,开展游击战争,领导创建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并通过团结教育和改造工作,将袁文才、王佐两支农军改编为工农革命军第1师第2团。12月底,为工农革命军明确规定打仗消灭敌人、打土豪筹款子、做群众工作“三大任务”。1928年1月初,率部南下遂川,召开前委和遂川、万安县委联席会议,总结游击战争的经验,提出了“敌来我走,敌驻我扰,敌退我追”的游击战原则。3月,为工农革命军制定了“三大纪律”和“六项注意”。后经逐步修改、补充,发展成人民军队长期遵循的三大纪律八项注意。4月,率部接应朱德、陈毅带领的南昌起义军余部和湘南起义农军到井冈山会师后,部队合编为工农革命军(不久改称中国工农红军)第4军,任该军中共军委书记、党代表。5月,在中共湘赣边界第一次代表大会上被选为中共湘赣边界特委书记,后任中共红军第4军前委书记。7月,在中共六届一中全会上当选为中央委员。在坚持井冈山斗争中,与军长朱德一起总结并提出“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的游击战争十六字诀,对红军游击战争起了有效的指导作用。同时指挥部队击退湘赣两省敌军发动的多次“进剿”和“会剿”,扩大革命根据地,发展土地革命。同年10月、11月,撰写《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和《井冈山的斗争》两篇著作,分别总结了井冈山地区建设革命根据地和开展武装斗争的基本经验,阐明了中国的红色政权之所以能在四周白色政权的包围中发生和长期存在与发展的主要原因和条件,明确提出“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1929年1月,为打破敌军“会剿”和严重经济困难,与朱德率领红4军主力向赣南出击,随后在当地中共组织和群众武装的配合下,相继建立了赣南、闽西苏区。同年12月根据中共中央9 [1] [2] [3] [4] [5]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