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是对人类生存具有重要意义的物质之一。当中国古人从肉食为主转向谷食为主的时候,吃盐的需求就发生了,因为动物血肉里面包含有足够人体所需的盐分,而谷物本身不包含盐分。宋朝大文学家苏轼诗中有“岂是闻韶解忘味,尔来三月食无盐”之句,说的是就吃饭时菜里如果不放点盐,即使山珍海味也如同嚼蜡。盐不仅是重要的调味品,也是维持人体正常发育不可缺少的物质。它调节人体内水份均衡的分布,维持细胞内外的渗透压,参与胃酸的形成,促使消化液的分泌,能增进食欲;同时,还保证胃蛋白酶作用所必需的酸碱度,维持机体内酸碱度的平衡,和体液的正常循环。
毛泽东在他始终为人民谋幸福的一生中,特别是在戎马倥偬的战争年代,非常关注盐——这个人民生活的必需品,并留下了许多关于盐的论述。
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国内政治局势急剧逆转,中国革命进入低潮,中国共产党把武装斗争的立足点放到了农村。1927年10月,毛泽东率领经“三湾改编”后的秋收起义部队到达井冈山,先后在宁冈、永新、茶陵、遂川等县恢复和建立了党组织,发展武装力量,开展游击战争,领导农民打土豪分田地,建立红色政权,实行工农武装割据,创立了党领导下的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创建,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各地武装斗争树立了榜样,成为中国革命走上建立农村根 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据地,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胜利的道路的开端。
随后,以瑞金为中心的江西中央根据地以及鄂、豫、皖、湘、鄂西、闽西等根据地相继建立,革命犹如星星之火迅速形成燎原之势。国民党政府对根据地军民除进行疯狂的军事围剿外,还实行严密的经济封锁,使根据地军民“不能有一粒米、一撮盐、一勺水的补给”。这种“三断”政策,对经济贫困特别是盐资源奇缺的赣、湘、鄂、皖地区来说,无疑是一场灾难。
毛泽东表述当时情景说:“一年以来,边界政权割据的地区,因为敌人的严密封锁,食盐、布匹、药材等日用必需品,无时不在十分缺乏和十分昂贵之中,因此引起工农小资产阶级和群众和红军士兵的生活不安,有时真是到了极度。”“这个经济问题的相当解决,实在值得每个党员注意。”(见《毛泽东选集》第一卷)
这是毛泽东以关心群众生活、反对敌人经济封锁和根据地存亡的高度,十分严肃地提出改变食盐等生活必需品严重匮乏局面的紧迫性。这也是有记载的毛泽东关于食盐的最早论述。
[1] [2] [3] [4]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