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如何进行这项工作?毛泽东1934年1月在瑞金召开的第二次全国工农兵代表大会上做报关时指出:“我们有计划地组织人民的对外贸易,并且由国家直接经营若干项必要的商品流通。例如食盐和布匹的输入,粮食和钨砂的输出。”他指出:“从出入口贸易的数量看,我们第一个大宗出口的是粮食。每年大约三百万担谷子出口。这笔生意是什么人做的?全是商人在做。商人在中间进行了残酷的剥削。去年万安、泰和两县的农民以五角钱一担谷卖给商人,而商人运到赣州四块钱一担,赚了七倍。又看三百万群众每年要吃差不多九百万块钱的盐,要穿差不多六百万块钱的布。这一千五百万元的盐、布的进口,过去不消说都是商人在那里做的,我们没有去看过。商人在这中间的剥削真是大得很。比如商人到梅县买盐,一块钱七斤,运到我区,一块钱买十二两。这不是吓人的剥削吗?像这样的事情,我们不能不管了,今后一定要管起来。我们的对外贸易局在这方面要尽很大的努力。”(见《毛泽东农村调查文集》)在这个报告中,毛泽东明确阐述了商人牟取食盐暴利盘剥老百姓的这一严重问题,并提出来要“有计划地组织人民的对外贸易”的解决措施。
1941年,由于日本帝国主义的疯狂进攻和残酷“扫荡”,国民党顽固派的军事包围和经济封锁,以及自然灾害的侵袭,使陕甘宁边区的财政、经济遭到了极为严重的困难。为了战胜困难,坚持抗战,1942年年底,党中央提出了“发展经济、保障供给”的方针,号召解放区军民自力更生,克服困难。毛泽东提出了发展边区农业、畜牧业、手工业、合作事业、盐业和商业的具体方针。
盐,在边区传统称之谓三大宝之一。边区盐的产区,一是定边、盐池二县的三边池盐,二是子洲县的井盐。当时两地共有盐工2000余人。毛泽东指出: “盐是边区的很大富源,是平衡出口入口、稳定金融、调节物价的骨干;很大一部分人民赖盐以交换外货,相当大的一部分军队及工作人员赖盐以维持生活或补助生活;盐又是政府财政收入的一重要来源,故盐对边区有非常重大的作用。”他充分肯定了盐在边区经济工作中的重要位置和影响。
对边区盐的形势,毛泽东分析:“抗战以来,海盐杜绝,淮盐、晋盐减少,西南依靠川盐,西北及中原依靠宁夏、青海盐,我们边区的盐也就占有一个重要的地位,运销逐年增加。1938年,我们出口的盐还只有7万驮(每驮150斤,每斤24两);1939年突增至19万驮;1940年23万驮;1941年又来一个突增,达到299068驮;l942年至9月止155790驮;估计最后三个月还可销7至8万驮,共约23万至24万驮。”
采取什么方针呢?毛泽东指出:“首先要确定积极发展的方针。边区目前的情况,对于作为一个极大的因素藉以解决财政困难(公营盐业及盐税)的盐与作为一个主要因素藉以平衡出入口、稳定金融和物价的盐,决不能采取消极的态度。”他总结从1938年到1942年盐的重要成就,主要是市场的需要和自己工作的努力。他指出:“有些同志看不见外边的需要是由抗战决定的,不超过一定限度的盐是有销路的,因而主张听其自然,党政无需加以干涉。另外有些同志则把盐的逐年增销仅仅归于外面的需要,而不知党政的领导干涉是增销的一个很大的因素。”同时,他又指出1941年工作中的缺点:“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