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与刘少奇
七千人大会总结了建国以来12年特别是1958年以来4年的成绩和经验教训,使全党在充分讨论的基础上达成了共识,但也留下了毛刘之间的分歧,这也是七千人大会引人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
民主革命时期,毛泽东和刘少奇,一个在根据地、一个在白区摸爬滚打若干年,为总结出一套行之有效的革命理论和经验,各自做出了重大贡献,并成为所在领域的代表人物,两人彼此欣赏,珠连璧合。
新中国成立后,社会主义如何搞,无论对毛对刘还是对全党来说,都是一个全新的课题。虽然苏联已经有了一个现成的模式,根据民主革命时期的经验,他们懂得照搬肯定是不行的,必须结合本国的实际情况来确立自己的建设道路。显然其任务是十分艰巨的。
既没有经验可谈,又不可能照搬他国的经验,在艰难的实践与探索中,自然,毛刘之间产生不同意见、产生磨擦也就在所难免,并且是常常发生。
最早是山西农业生产合作社问题,接着是新民主主义秩序的问题,然后是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等等,这里不一一赘述。上述不同意见的产生,因为是在工作顺利的情况下出现的,并不牵扯个人的责任,又没有形成一定的气候,大家都是为了中国的繁荣富强,说起来也就是意见不一致的问题,谈不上什么恩恩怨怨的,因此并没有根本影响他们之间的相互信任和友谊。1956年,中共八大时毛泽东把刘少奇等推到领导工作第一线;1959年,毛泽东又主动辞去国家主席职务,由刘少奇接任,党和国家的工作仍在按部就班地进行着。
1953年12月,毛泽东提出中央分"一线"、"二线",由刘少奇主持"一线"工作。这时,高岗利用全国财经会议发难,借批安子文、薄一波,企图拱倒刘少奇。这种情况引起了毛泽东注意。针对高岗等人的阴谋,毛泽东明确指出:有人说少奇同志有圈圈,这是错误的说法。少奇同志是大公无私的,是正派的,他决不是那种搞宗派的人;并要刘少奇在七届四中全会上作《关于增强党的团结》的政治报告,主持对高岗等的批评。毛泽东对刘少奇的赞扬与支持,维护了刘少奇的威信,增强了党的团结和统一。
在1956年召开的中共八大上,刘少奇代表党中央作政治报告。八大报告是刘少奇与毛泽东一起,反复研究,字斟句酌;并根据毛泽东的意见认真修改而定稿的。毛泽东对这个报告很满意,在八届一中全会上称赞这个报告"是一个很好的提纲"。在党的八大上,毛泽东当选为中共中央主席,刘少奇当选为副主席,名列四位副主席之首。"八大"党章有一条这样的规定:"中央委员会认为必要时可设名誉主席一人。"这个位置显然是为刘少奇当中央主席,毛泽东退居二线而预设的。
八大以后,毛泽东曾在不同场合多次说明他的接班人是刘少奇。
七千人大会会场
1957年11月毛泽东访苏,他在向苏共中央总书记赫鲁晓夫通报中国党的情况时说:"我准备辞去国家主席的职务。"赫鲁晓夫问:"谁将接替呢?"毛泽东回答道:"我们党内有几位同志,他们都不比我差,完全有条件。"接着,毛泽东搬着指头评价说:"第一个是刘少奇,这个人在北京和保定参加了'五四'运动,后来到你们这里学习,1921年转入共产党,无论能力、经验还是声望,都完全具备了条件。"
一年之后,在1958年底召开的中共八届六中全会期间,毛泽东正式提出他不作下一届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的建议,得到全会通过。毛泽东于1959年3月30日即召开第二届全国人代会前夕的一个批语中写道:中央已建议董必武同志当人民共和国副主席,刘少奇同志当主席,朱德同志当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长。在此前后,毛泽东还在不同场合的小范围说过:我的接班人,第一个是刘少奇,第二个是 [1] [2] [3] [4] [5]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