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事]鲁班场之战
1935年3月4日,中央军委为了统一作战指挥,于遵义设前敌司令部,朱德为司令员,毛泽东为政委。这意味着毛泽东恢复了军内职务,重新掌握了军队指挥权。次日,朱德、毛泽东发布《前敌司令部关于消灭(周浑元部)肖、谢两师的部署》,决心打击国民党中央军部队。3月10日,林彪、聂荣臻却提出进攻地方军阀驻守打鼓新场的一个师,理由是既能稳操胜券,又便于扫清西进之路。这一建议,明显不符合前敌司令部打击中央军的部署,遭到毛泽东反对,但“朱德认为林、聂建议可取”。(李镜:《新写长征图文档案》,388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8月)
前敌司令部里的分歧前敌司令部发生了分歧,在毛泽东建议下,张闻天召开了二十余人的军委会议进行讨论。
“大家开会都说要打,硬要去攻那个堡垒。只毛泽东一个人说不能打,打又是啃硬的,损失了更不应该,我们应该在运动战中去消灭敌人嘛。”(《周恩来自述》,176页,解放军文艺出版社,2002年1月)由于大家一致主张进攻打鼓新场,“最后经民主表决,少数服从多数,还是通过了进攻打鼓新场的决定。”(陈伯江:《中国土地革命战争》,236页,解放军文艺出版社,2001年1月)毛泽东表态:“既然如此,我这前敌司令部政委不干了。”凯丰说:“少数服从多数,你这是什么态度?”张闻天则说:“不干就不干吧。”(《新写长征图文档案》,391页)“'好,我不干!'毛泽东气呼呼地走了。”(叶永烈:《历史选择了毛泽东》,420页,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年7月)
会议决定进攻打鼓新场,撤销毛泽东的前敌司令部政委职务,由彭德怀暂时代理前敌总指挥。
据周恩来回忆,当天夜里,毛泽东又“提马灯到我那里来,叫我把命令暂时晚一点发,还是想一想。我接受了毛主席的意见,一早再开会,把大家说服了”。(《周恩来自述》,176页)周恩来当时是党内委托的对军事方面下最后决心的负责者。
3月11日,军委以朱德的名义颁发《关于我军不进攻新场的指令》,取消了前一天会议的决定,并召回了已经向新场运动的红一军团。毛泽东认为像这样通过集体开会讨论来指挥战争是不行的,3月12日,经毛泽东提议、张闻天赞成,周恩来、毛泽东、王稼祥三人组成军事领导小组,全权指挥军事,周恩来为团长。这表明,在军事上,毛泽东获得了周恩来的坚定支持。
3月13日,前敌司令部决定进攻鲁班场之敌,彭德怀对此表示反对,因为国民党中央军周浑元部早在4天前到达鲁班场,野战工事已经构筑完毕,“敌人阵地工事坚固,地形对我不利,无攻破周浑元可能。似应迅速脱离当前之敌,控制仁怀、茅台,西渡以吸引滇、川两敌,寻求机动。”但他向前敌司令部提出的这个建议未被采纳。(王焰主编:《彭德怀年谱》,118页,人民出版社,1998年3月)
3月14日,红军前敌司令部发出绝密电报,决定于次日发动向周浑元部的进攻。鲁班场之战开始了。
战斗异常激烈,“敌我双方,往复进退,白刃格斗,血流漂杵,一些地方齐人深的荆棘茅草践踏为平地。由于敌兵力集中,工坚地利,并不时派预备队反击,红军虽多次突入敌方阵地终无大进展。”(元江:《试论中央红军四渡赤水中的失误及其原因》),激战至黄昏敌援逼近,红军决定撤退。在这场战斗中,红军毙伤俘敌1000余人,但也牺牲480人,伤1000余人。(《中国土地革命战争》,238页)
为何要打鲁班场周浑元部听令蒋介石,对红军紧追不舍,其所构成的重大威胁是地方军阀无法相比的,因此成为毛泽东的重点打击对象。如果打击周浑元部成功,不但能立刻解除红军的心腹之患,还能震慑四方之敌,大长红军士气,从而起到扭转战局的作用。至于打击地方军阀,即使胜利也属消耗战,无法改变战局。因此不到万不得已,毛泽东不屑为之。
[1] [2]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