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本页为首页                              加入收藏
中文域名: 古今中外.com       英文域名:www.1-123.com     丰富实用的古今中外人物库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哲士网 >> 按拼音检索 >> H >> he >> 何建明 >> 正文

 

永远的红树林——一个青年社会科学理论工作者的探索

是这红树林的功劳啊!“边缘地带”的学科为什么总能推动我们这个星球往前的奥妙,又一次让梁言顺在不经意的观海中发现了。
  年青学者的思维机器在飞旋:是啊是啊,当今现代文明社会里,为什么人们只会选择两种不是左便是右的思维方式或生存方式呢?尤其是对待如何推进社会发展的问题上,要么无比乐观,乐观得似乎人类始终是一个永不迷失的舵手,他总是在主宰着社会发展的航帆,想让它驶向何方就能驶向何方;要么只有悲观,悲观得像一个沙漠里行走的牧人,看不到方向,方向仿佛就是死亡的等义词。难道就不能选择一种是既可以往前又永不迷失的中间方式(或者说中间地带)?
  有人不是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观点吗?是的,可持续(Sustainable)一词,最早始于生态学。20世纪80年代以前,国外的林业和渔业等学科中已经出现可持续一词。如由于砍伐、火灾、虫害等因素产生的森林蓄积量减少不能超过森林的自然生长量,在生态学上称为可持续管理,又被翻译为可持续经营。1980年,国际自然保护同盟在《世界自然保护大纲》中,从自然保护和资源永续利用角度第一次正式使用了“可持续发展”一词。而真正让“可持续发展”一词光芒四射的时刻是由挪威的女首相布伦特兰女士在1987年在世界环境与发展大会上提出的“以后人不骂我们为前提的发展国家的经济和社会福利”——后来成立的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为表彰挪威女首相对“可持续发展”观所下的“发展就是经济和社会循序渐进的变革”定义而亦称“布伦特兰委员会”。两年后,联合国环境计划署举行第十五次理事会,会上发表《关于可持续发展的宣言》,正式把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定为:既要使人类的各种需要得到满足,又要保护资源和生态环境,并不对后代人的生存和发展构成威胁。这其实就是规范地宣扬了布伦特兰女士对可持续发展观的定义,它因此被国际社会广泛认同。
  可持续发展理论随即在中国也被广泛运用。毫无疑问,“可持续发展”一词本身并无缺陷。有缺陷的是怎么来解释和实现这“可持续发展”。同样道理,也没有人进而准确地有效地回答“什么是可持续发展”?它的操作性在哪?尤其是像中国这样一个发展中国家,处在未温饱状态的人数占着相当的发展中国家,不把当代人面临的问题解决好,不让当代人有个大的经济发展和物质财富的创造机会,何谈怎么对待后人的问题。正如有人说“老子已是穷光蛋一个,还能当不掘祖坟的孝子”?不能。中国人落后了几百年,再不想落在别人后面了。有人一生出来就期盼能够坐上汽车,住上别墅。他们恨不得让GDP每一天往上翻一番!
  悬空的列车飞奔起来真的快得极致,就像脱离了地球引力的航天器。可惜悬空的列车不是航空器,它最后飞奔不了多久就坠毁在山谷里。
  “好兄弟,求你救救我的孩子,救救我的村庄吧!”这是梁言顺的一位挚友在临终前向自己的朋友发出的最后呼救。那挚友是苏南地区颇有名气的年青实业家,为了改变家乡落后的面貌,他用毕生的精力在自己的家乡引资建起了一座颇具规模的现代化化工企业,父老乡亲也很快因此而富裕了起来。但很快问题来了,村上接二连三的人不明不白地得上了一种怪病而死去了,甚至就连吃奶没几个月的孩子也没能逃脱噩运。后来发现,是化工厂导致了周围的水和环境的严重污染,人在一边点钞票的同时也在吮吸着毒质。乡亲们开始把存款提出来改造湖泊与河江,但存款用光了,疾病仍然如魔地袭击着他们的生命。乡亲们愤怒了,终于有一天举起锄头和刚刚用“分红”买回的摩托,将家园边的那座化工厂一扫而平。当他们回首再想拾起锄头回到地头种植活命的稻粮时,却发现那地、那河早已飘荡不出江南原有的稻谷香了。他们折身找到铁门高楼里的厂主,不想厂主的家里正在为13岁的独生子举行葬礼,而那个厂主自己也得了与儿子同样的不治之症,他在床头痛心疾首地喊着:“你们杀了我吧!别让我折磨了,啊快杀了我吧!杀了我吧……。。”乡亲们看着这一景,不由全体恸哭,哭得江河跟着呜咽。
  挚友的声声绝望呼救,变成了叠叠海浪。滴滴咸味的海水如挚友的声声乞求,如铁勾般扎在梁言顺的心头。他感到彻骨入髓的痛。
  海天与陆地之间,梁言顺的思绪潮汛起伏激荡。
  “啊喔,啊喔——”一群海鸥在头顶飞翔而过,发出阵阵叫声。
  “代价!代价——!”一个名词在梁言顺的脑海里蹦出。挚友的无可挽回的惨痛例证和眼前红树林的生长现象,让梁言顺迷乱的心空仿佛豁然晴朗:代价,这不正是我要研究的课题吗?
  “老师,我的博士论文题出来了!”梁言顺飞步来到导师身边。
  苏星教授仍然笑咪咪地等待学生的话:“噢?你想研究……。?”
  “发展经济是中国的国策,也是十三亿人民的必然选择。不发展就是死路。但我们不能因为高速发展而使民族和国家走向绝境。”梁言顺激动地说。
  “放慢步子?放到什么速度才算合适?你的意思是……。?”
  “不。必要的发展速度也是历史赋予我们这一代人的必然要求。我是想,中国不能再走英国或美国式的西方工业化发展道路了。”
  苏教授的眼睛纹丝不动地盯着自己的学生:“那你想提出什么观点?”
  梁言顺脱口而出:“中国必须走低代价的经济增长道路。我的博士论文就研究这个,您看行吗?”
  “有什么不行?好题目!”苏教授的眼睛发亮,随即又笑咪咪地说:“不过,这方面我可不太懂,你得自己研究。”
  “可现在都在说发展、大发展,我有点担心自己的理论研究会不会让人感觉不合时宜。”
  “怕什么?不解决实践问题的理论有什么用?好好研究,需要我时说一声。”教授说完,又笑咪咪地走了。
  梁言顺的心空这回点起了一把火炬。
  这是十年前的事。
  
  十年后的2004年。春节刚过,中国共产党的最高学府——中共中央党校来了一批高级干部,他们是来参加一个特殊的学习研究班的。近180位学员中,全是各省市和部委的主要领导,其中包括了四位兼任省市一把手的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如此规格,在中央党校的历史上并不常见。此次学习研究会的主题是: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温家宝曾庆红和曾增炎等亲自来学习研究班上作报告。科学发展观,是胡锦涛为总书记的新一代中央领导在十六大三中全会上提出的一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科学理论问题。而中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下一页

来源:中国哲士网

世界人物库,古今中外人物资料 何建明简介,介绍,生平事迹 图片照片

有关作品永远的红树林——一个青年社会科学理论工作者的探索详细资料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相关文章
    愿为“百年石油”耗尽后半生——访作
    伟大工程的壮丽诗篇——评何建明的长
    实践“政治经济学”的作家何建明
    《北京保卫战》之五:走进SARS病毒实
    《北京保卫战》之二:SARS袭击北京之
    何建明:重写中国改革开放史
    生命如歌,文学如歌
    破解“世界级难题”的动人报告
    “共产党员,跟我上!”
    何建明第三次捧大奖
    永远的红树林
    《北京保卫战》之一:来自指挥部的报
    中国报告文学学会副会长
    向生命施爱
    吴仁宝:从“泥腿子”到农民巨人
    何建明:刊物卖版面不光彩 文学不该与
    亲人不哭,而我热泪盈眶……
    何建明
    《北京保卫战》之四: 分分秒秒第二战
    《北京保卫战》之三:泪流满面的日子
    北方大港人
    展现伟人的智慧与幽默——杨华方长篇
    2003年文坛回眸之六报告文学了 影子跟
    何建明:劳动人民的孩子不怕劳动
    记忆2010年最痛的瞬间
    不懂农民就不懂中国——评何建明《农
    用文学见证和发现历史
    何建明:做一个冲锋的战士
    人民性的价值立场——评何建明报告文
    来自龙门山的报告
    何建明:报告文学家是冲锋的战士
    冀东大发现
    何建明:我不看好靠操控的畅销书
    融通大理性大悲悯的大叙事
    高考,不倦的话题——读《中国高考报
    用文学形式阐释科学发展观
    何建明:一个优秀作家必须具备的五种
    源头活水笔底波澜——关于《根本利益
    何建明:一边是冰山 一边是火焰
    生命如歌
    《国色重庆》一本书里的重庆形象
  • 人物资料查询方法:你可以按拼音字母检索的方法查询,也可以按分类列表查看的方法查询
  • 人物字典  A B C D E F G H J
  • K L M N O P Q R S T W X Y Z
  • 2004-2010  中国哲士网版权所有 引用本站内容请指明来源  给本站投稿   备案序号 蜀ICP备0500925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