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炳银
最近,有人对报告文学创作的现状发表了很不符合实际的看法,认为报告文学创作一片荒芜,毫无生机,甚至连报告文学文体是否合理都给予怀疑。从他的言语间,我敢断言,他是真的不了解报告文学创作的现实状况的,对报告文学未作研究,又有一种主观的排斥,没有读过几(部)篇作品。不读作品却可以随意发言,斗志昂扬地指点江山,这在如今的文学评论界已经不是个少见的现象。真不知道这样的论者底气何以这么足。但愿人们更加重视自己的阅读感受,不被不负责任的发言搞坏了印象。这里写下的是我对2003年报告文学阅读的感受,或许对读者有些实际的提示,既愿意它作为人们阅读报告文学的导示,也愿意接受读者的检验! 近几年来,对大量报告文学作品的阅读体验,使我强烈感受到当今报告文学创作存在着一种令人忧虑的状况:虽然每年发表、出版的报告文学作品数量可观,但优秀作品稀少。这样的情况已经延续了几年,不知延续到什么时候才可以改变。然而,再看看左邻右舍的小说、诗歌等文学体裁的创作,好像都在面临着这样的局面。如此看来,对于报告文学创作的忧虑,也就有了些许的缓释。 2003年的报告文学创作,虽然没有大面积的丰收,但是给人的印象还是比较深刻的。印象深刻的原因,是这一年的报告文学创作和中国社会生活中的重大事件、焦点问题紧密地联系到了一起。2003年,中国社会生活中,像长江三峡大坝截流蓄水发电、突然袭来的SARS灾害、神舟5号载人航天飞行成功等,都比较认真的在报告文学中得到了文学的反映。围绕着三峡工程,出现了黄济人的《命运的迁徙》、何建明的《国家行动》、王霞的《人间伟力》等一系列反映三峡移民工程内容和大坝建设内容的报告文学作品。这些作品,报告移民的彷徨、依恋、牺牲、安居和不安等复杂的人生情感经历,表现了他们纷纭的现实精神世界和命运的现实状况;报告了三峡建设者智慧、坚韧、无私的高尚品德和豪迈动人的建设行为,为三峡工程留下了许多很富有感染力的记录。非典灾害的突然袭击,震撼了中国乃至世界的神经,围绕着同非典灾害的复杂斗争,报告文学作家表现出了最为充分的责任精神、忧患意识、勇敢行为、高尚品质,有许多事迹让人感动。伴随着抗非典斗争的深入和胜利,先后出现了大量的报告文学作品。像徐南铁的《“非典”的非典报告》、广东作家的报告文学合集《守护生命》、张积慧的《护士长日记》、全国作家的报告文学合集《人间四月》等等。这大量的作品,通过不同的见闻、感受角度,报告了非典病人的痛苦、危机以至死亡情形;报告党和政府坚强领导和众多医务人员舍生忘死抢救患者的无私精神和行为,内容非常丰富感人。在同类题材的作品中,特别应当关注的是徐刚的《国难》。这部作品积蓄蕴涵和表露着作家丰富的见闻、体验、发现、理解、忧患,是在追踪非典灾害的生成、蔓延、救治和面对非典,许多政府机关、相关部门、不同人物的态度行为等方面进行的理性思考和激情报告。作品没有掩饰灾害的严重和造成的危机局面,也没有忽略正直的知识分子和医务人员的勇敢和无私,也没有回避政府卫生部和有关地方政府在面对非典时先期的失职和后来在中央政府领导的统帅下全力应对的成绩,也没有在报告中忽略政府在灾害预防能力差和公共卫生设施建设严重短缺等方面显现出来的问题。徐刚的作品,几乎可以视为一部中国非典事件的简略文学历史书写,无论在文献性价值、文学性表现、理性精神蕴涵和作家人格魅力流露等方面,都无疑是上乘之作。中国人几千年的飞天梦想,在2003年10月15日———16日得以实现,这是中华民族的自豪和骄傲。围绕这个飞天梦的实现,也产生了不少的报告文学作品,其中陈晓东的《翱翔太空———中国领袖决策载人航天内幕》最为厚重和最具影响力。作品历史地追踪了载人航天从决策到实现的历史脚步,透露了许多鲜为人知的内幕消息和动人故事,使人们在接受成功的欣喜的时候,也同时了解感受到成功的不易和沉重,了解和感受到许多为实现这梦想付出了心血劳动乃至生命的牺牲。作品在历史的书写中完成了一项厚重而真实的大事记录,这种记录是具有长久的价值意义的。 当然,2003年的报告文学,还有对其它社会生活对象的关注,也有一些很好的作品。如长江报告山西繁峙矿难的《矿难如麻》,将矿难发生前后许多贪婪、无情、无奈、愚昧、痛苦、死亡等人生现实内容,很真实具体深入地作了叙述和描写。一合的《罪犯与检察官》,报告检察官和犯罪分子李真的斗争,把检察官智慧地同罪犯的周旋并取得胜利的过程描写表现得十分动人,富有阅读的愉快。关庚寅的《从改革闯将到死刑犯》,则真实地表述了人生的无常和命运的改变,读来生出许多感叹!吴东峰的《开国十上将》,继续了他自己过去同类题材的写作风格,用极其简约逼真的文字,表现了十位人民解放军上将的个性品德和传奇的人生故事,信息量大,生动传神,有奇特的阅读快感和人生启示。赵瑜的《革命百里洲》,是长期深入孤岛百里洲的乡村调查。作品从生活的细部,对于中国农耕社会环境中的文化、经济、民俗及农民的命运进行了具体生动的描述,深刻地反映了社会变革的必然和偶然形态。李青松的《共和国———退耕还林》,是以一个亲历者的记忆和观察,报告退耕还林这一具有远见卓识决策和巨大行动的作品,作品因为其前沿的观念意识和运作过程及文献价值而使人们不能够忽略。曲兰的《老年悲歌———来自老父老母的生存报告》,深情地报告了许多老年人的无私、孤独、凄凉、艰难等生活状况,把一个活生生的现实问题摆在了儿女和社会的面前。在读者中产生了影响的作品还有舟欲行、黄传会的《龙旗悲歌》、丁三的《蓝衣社碎片》、范香果的《最后的堡垒》、蒋巍的《你代表谁?》、邓贤的《中国知青终结》、徐扬的《大幕未落———莫斯科恐怖爆炸事件始末》等等。 最近,有人对报告文学创作的现状发表了很不符合实际的看法,认为报告文学创作一片荒芜,毫无生机,甚至连报告文学文体是否合理都给予怀疑。从他的言语间,我敢断言,他是真的不了解报告文学创作的现实状况的,对报告文学未作研究,又有一种
[1] [2] 下一页
来源:中国哲士网
世界人物库,古今中外人物资料 何建明简介,介绍,生平事迹 图片照片
有关作品2003年文坛回眸之六报告文学了 影子跟着身子走详细资料
2004-2010 中国哲士网版权所有 引用本站内容请指明来源 给本站投稿 备案序号 蜀ICP备0500925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