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不仅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以文学的形式反映毛泽东是我们中国作家的职责。杨华方的《毛泽东1925年的203天》(《中国作家》2007年第4期)虽然反映的是毛泽东1925年回韶山200多天的故事,却把青年毛泽东惊人的智慧和超人的胆略展现得淋漓尽致。故事情节生动曲折,引人入胜,不仅尊重了客观事实,在塑造伟人毛泽东形象的手法上进行了大胆的探索,在激烈的矛盾冲突中描写毛泽东早期民主革命思想的形成过程,给我们呈现了一个智慧、幽默、真实的早期毛泽东形象。 1925年2月,毛泽东以养病为由,和杨开慧带着儿子毛岸英、毛岸青回家。刚到韶山,就遇上团防局长成胥生把叫化子当过激党试枪。毛泽东以此为契机,组织农民为叫化子收尸,巧妙地唤醒了农民的觉悟,在成胥生的几十条枪口下,把叫化子送上山,使农民认识到团结起来的力量,第一次在封建势力面前抬起了头。 毛泽东是一个幽默的伟人,这在世界都是公认的。这部作品以幽默的手法和笔墨表现了毛泽东青年时代的幽默和风趣,使毛泽东的形象更加生动而有情趣。 毛泽东和成胥生多次斗智获胜之后,又在成胥生的眼皮底下悄悄成立了韶山党支部。为了迷惑成胥生,毛泽东和大家开完会,就在一起打湖南农村的一种纸叶子牌。这时,正好成胥生领着团丁来到上屋场。毛泽东发现成胥生进来,想起成胥生排行第八,伸手把毛福轩打掉的那张牌捡起来,插在自己手上的牌中,说:“我正盼着来个小八哩,福轩,你可是帮了我一个大忙。”杨开慧说:“润芝,你已经吃了一次小八,又吃?”“开慧呀,手气来了,挡都挡不住啊!要符牌了,不要说小八,王八我也要吃了。”毛泽东说。庞叔侃说:“先生喜欢吃小八,每次吃了小八就符牌。”毛泽东看了下手上的牌,打着哈哈说:“叔侃说得对,我跟小八有缘,这次吃了小八,我又符了。哈哈哈,我又赢了一盘,哈哈哈哈!” 毛泽东这几句看似玩笑的话,却幽默风趣地把他和成胥生的几个斗争回合进行了一次小结。成胥生自然听出了这话外之音。他没有抓住毛泽东开会的把柄已经很气,此时听到这话,气恨中又显得有几分尴尬,却又不好说什么。然而,作者意犹未尽,又描绘毛泽东好像才发现成胥生,拿着纸牌站起来,十分大度地邀成胥生玩牌。名义上是讲玩牌,实际上是在打哑谜。毛泽东说要领教领教成胥生的“牌艺”。成胥生心里当然明白毛泽东此时所说的“牌艺”是指什么,但表面装笑,也话里有话地说润芝先生智慧过人,“肯定是玩纸符子牌的高手,我玩不过你的”。毛泽东知道成胥生心里明白了,笑着说成胥生这是谦虚,又话里有话说:“我看成局长的脑瓜子十分聪明,玩纸符子肯定是有两手的!” 这段讥笑讽骂,风趣诙谐,不仅推进了故事情节,也把毛泽东的机智幽默表现得淋漓尽致。 小说中描写毛泽东的许多细节都耐人咀嚼。如正在吃饭时,几个农民兄弟报告说成胥生带着枪兵分三路向韶山包抄而来。毛泽东分析认为,枪兵在如意亭吃了晚饭动身,到上屋场最快也要个把小时,说着,又把饭碗递给杨开慧,还要她装饭。杨开慧虽然接过了碗,却没进厨房,满脸的担忧,说:“润芝,算了吧,你还是快点动身。”毛泽东手拿筷子摇着说:“不行不行,我饭还是要吃饱。不吃饱饭,赵恒惕那么多枪兵,我怎么跑得了。”这里反映表现了毛泽东是一个平常人,要吃饭,吃饱饭,也表现了他的幽默、大气。 团防局长成胥生,是毛泽东这次回韶山的主要对手,尽管他狠毒狡猾,用各种手段对付毛泽东,最终仍不是毛泽东的对手。作品把成胥生心狠手辣、机关算尽,却仍不是毛泽东的对手的狼狈相描绘得神气活现,同时,反衬出毛泽东的过人智慧,与对手斗智斗勇的幽默和风趣。 这部长篇第一次以小说的手法,成功塑造了伟人毛泽东的艺术形象。作品顺应当今读者的阅读习惯,加快故事的节奏。小说中“调虎上山”、“联名状”、“金蝉脱壳”等故事,都是环环紧扣,情节紧凑,波澜起伏。教育会的民主选举,也是该作中亮丽的一笔。平粜斗争,是作品的高潮。被发动起来的农民,与官绅已形成两个堡垒,多次较量,积有小胜,在灾年到来之际,在韶山党支部的领导之下,进行有组织、有策略的大规模斗争,矛盾尖锐,人物跌宕纠葛,文笔龙腾蛇绞,这个小故事也就水到渠成,自然而然形成全书的高潮。紧凑的故事情节,推动高潮的形成,使作品更有张力,更有故事性,更能刺激阅读的快感。 在写平粜开始时,就使人感到对方来势不善。成胥生利用做生日酒,把乡绅喊在一起,商议对付毛泽东的办法。酒宴中,一个矮个子乡绅对成胥生说,最近银田寺米行无米,有几个农民找到他家来了,要求买点米度荒,问成胥生怎么办。成胥生指着这个乡绅说,这个好人你不要做!他们不是有毛泽东吗?你让他们去找毛泽东要饭吃!紧接着,毛泽东因韶山饥民的事情陷入了困境,组织农民向成胥生要求平粜,成胥生又将粮偷运湘潭,毛泽东马上指挥农民拦阻。读到此时,平粜有抢米风潮的感觉,越往下读,似乎更能坐实,情节一环紧扣一环,一旦读完,才知确实是平粜。作品在快节奏的情节中制造了一个悬念,官绅们的谋划防备,农民们看似过激的行动,加强了这个悬念,至一个又一个包袱抖开,才又一次看到毛泽东领导农民斗争的谋略。每次故事情节,均展开得较早,包袱却迟迟不开,悬心悬胆读下来,有快意!金蝉脱壳一节,亦是快节奏进展,枪兵对毛泽东的包围、追捕,给毛泽东造成了十分危险的局面,步步紧逼,有声有色,为全书结束,划了个圆满的句号;为另一个故事的展开,亦铺垫了一个悬念。 在结构方面,这部作品也有独特之处。作品结构奇巧,由两条线索贯穿,人物分头叙述,事件交织而成。描绘主要人物和次要人物交织进行,出场人物虽多,分而不散;矛盾冲突不断,件件成形。敌我双方主要和次要人物性格,既有正面描绘,更多的是在矛盾冲突中使之鲜活。矛盾和斗争是统领全篇隐伏或彰显的主线,而主要和次要人物的描画,是主线上的珠玑,人物是血,事件是水,两相融合,入情入理。 在次要人物中,作为韶山五杰的毛福轩沉稳多谋,李耿侯耿直善疑,钟志申性子暴躁似李逵,毛新梅是个慢性子郎中,庞叔侃是个血性青年,他们都是毛泽东的同窗或儿时朋友,性格各异。花费笔墨较多的刘剃头也是刻画得较好的一个次要人物,由他穿针引线,牵出了许多的曲折故事,体现了人物性格的多样性。忌讳直书,能找到极恰当的细节,展现了作者的功力。寥寥几笔的老族长,仅用夹杂在话语中的咳嗽声,轻轻点染,就生动了一个人物,渲染了当时的气氛,亦是极妙的一笔。 毛泽东这段时间的故事,在目前的许多传记文学中都没有反映,作者杨华方因在毛泽东的家乡工作,了解毛泽东早年在韶山的故事是占地利的,并在客观事实的基础上进行了合理想像,在艺术手法上大胆创新,因而故事更生动,人物形象更鲜明,内涵更丰富,把青年毛泽东所具有的性格特点描述得有声有色,是一部极有思想性和趣味性的作品,也是了解青年毛泽东、了解我国早期农村民主革命、进行传统教育的好读物。(文艺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