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首语文来时路 潜心悟文是最真
——《最后一头战象》评课稿
谷城县粉阳路小学 王 琼
今天,我有幸聆听了×老师的执教的《最后一头战象》一课,观摩了他扎实、充实、丰实、平实、真实的课堂教学,感到受益匪浅。面对这一篇篇幅较长的文章,×老师大刀阔斧,摒弃了按部就班的程式和繁琐的分析,这节课如行云流水的草书,看似自由洒脱,实则章法严密。这节课让我真正明白了“曾经在幽幽暗暗反反复复中追问,才知道平平平淡淡从从容容是最真。”“真”才是语文课堂的根。
一、潜心阅读——悟之本
文本是主体感悟的语言材料,对文本语言的感悟首先要由读来完成。读是理解、感悟的前提,也是最基本、最常见的训练,深刻的感悟是建立在深入阅读,积极思考的基础之上的,对文本读得越多,想得越深,自然感悟就越丰富。教学中,老师通过让学生默读、自由读、个别朗读、快速阅读等不同方式全方位地接触文本语言,当学生通过朗读体验到最后一头战象鞍的眷念、不舍的感情后,老师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战象的内心活动,学生与文本产生了共鸣,紧接着学生感悟战象善良、忠诚那种悲壮的情感体验油然而生,老师不失时机地让学生通过“读”把情感表达出来,这样语言实践和感悟之情水乳交融,以读见悟,读中求悟。
二、真情对话——悟之源
“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语文课程标准》)只有对话,才是真正的引导;只有对话,才能走进心灵;只有对话,才能彼此接纳;只有对话,才能相互造就。在这堂课中,×老师让学生新近文本,与文本碰撞;亲近作者,与作者交流,让学生与文本与作者进行了“零距离”的心灵对话。用心灵去倾听心灵,达到心灵相通,情感共鸣,形成独特的阅读体验。让学生的“个性”在语文课堂中尽情地流淌,学生就产生了与文本对话的内在需要,变“要我说”为“我要说”,师生对话彼此情感交融,智慧碰撞的过程。当老师的多种手段让学生感悟最后一头战象追忆昔日战场和昔日伙伴葬在一起时的那种忠诚的悲壮场面时,掀起了学生强烈的情感波澜,学生思想被激活,从孩子们的语言中可以看出他们发自内心的感受到战象是那么善良与忠诚。
三、引领实践——悟之宗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说到底,语文实践就是引导学生生动地感悟语言、积累语言和运用语言,把文章感悟与人生感悟有机地结合起来,去生发创造新思路、新问题和新价值,在这一课中,×老师引导学生感悟文本后,让学生选择一个感受最深的场面,写写嘎羧当时在想什么?让学生当堂发挥想象,写出自己的感受,巧妙地为学生搭建生活平台,激活了学生的内心世界,迸发出学生的情感火花,让真情在学生的想象中流淌。学生在这个平台上与文本对话,对话的实质已超越了文本,跨越了时空,他们激情澎湃。这样的平台是充满智慧的,教师不再是教材的解读者,教案的执行者,是一个善于创设情境,富有教育机智的人,他不单单是传授知识,更多的是唤醒学生的创造力,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
在课堂上,×老师允许学生“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努力实现“思想与思想的碰撞、情感与情感的交融、心灵与心灵的接纳”,让学生们“悟”得其神,“练”得其法,学生的个性与学习智慧得到尽情展现,课堂真正成了师生智慧飞扬的天地,成了师生共同创造的舞台。
这堂课虽然精彩无限,但也有值得商讨的地方:
1、怎样进一步体现长文短教,深文浅教,有些内容讲解太深,有些地方问题零碎。
2、要更加相信学生,让学生自读自悟,自我探究,教师要多放手,不要牵得太紧。
3、复述课文的要求要在课堂中实施。
总之,×老师这堂课如茉莉一般清新淡雅,质朴纯真,充满智慧,充满灵性,充满韵味。
浅谈新课程中体育教学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谷城县实验小学 柳雪松
新课程明确提出:“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学习,使学生能够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适应当前时代的要求,创新教育已当之无愧的成为我国教育的总趋势,人的创新能力是人的全面素质的综合表现,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切入点,以弘扬人的主体精神,开发人的潜力,张扬人的个性的教育活动。如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呢?结合教学实际,我从以下方面谈谈自己的体会。.
一、创设宽松氛围,营造创造性思维的环境
托兰斯认为,创造教学的核心目的就在于创造一种“易起反应的环境”。这种环境应是民主、自由、合作、宽松的教与学的环境,它必须改变过去那种权威式的教学关系,主张学生在学习上有选择的机会,在学习活动中留有创造思维的空间与余地,促进学生各学所需,各尽所能。因此,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是催化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得以自我实现的有效手段。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建构论学习原理认为:学习主体通过不断地选择、探索、实验、主动活动,通过他人与环境互动,将经验资料统合成一个有组织建构,这就是知识。由此可见,正是主体与环境的互动中,环境促使主体获得了知识,发展了智力,为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提供条件。
1、建立良好的人际氛围,发挥情感的催化作用
要使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探求知识,发挥创造性,必须建立和谐的平等的教学氛围,克服那些课堂上老师是主角,少数学生是配角,大多学生是观众、听众的旧地教学模式。教师应以训练学生创新能力为目的。保留学生自己的空间,尊重学生的爱好、个性和人格,以平等、宽容、友善的态度对待学生,使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能够与教师一起参与教和学中,做学习的主人,形成一种宽松和谐的教育环境。只有在这种氛围中,学生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创造想象的能力;例如:在教学队列和广播操时,由于内容枯燥学生的练习热情不是很高,这种情况下我在上课过程中就语气缓慢的和学生谈自己的观点:“我非常理解同学们的心情,也十分相信同学们的话,当然,我更希望咱们师生之间能够做到以诚相待。广播操练习即枯燥又乏味,这是事实,无须回避,它即没有球场的竞争对抗,也没有游戏课上的娱乐欢快,但它却是体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广播操的比赛更是我们学校整体实力的检验……同学们有难处向我请假,我准假,也不勉强,但是如果同学们觉得还能坚持,那么我更欢迎,贵在参与嘛,咱们比比看谁是成功者……”操场上鸦雀无声,剩下的只有学生们那紧紧注视着我的期待的眼光。练习开始后同学们热情分外的高涨效果非常明显。
2、创设主客体互动的学习活动环境,激发主体创造性思维
集思广益,有利于学生之间的多向交流,取长补短。课堂教学中有意识地搞好合作教学,使教师、学生的角色处于随时互换的动态变化中。学生在轻松环境下,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学生敢于发表独立的见解,或修正他人的想法,或将几个想法组合为一个更佳的想法,从而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集体创新能力。值得注意的是,任何合作,都不要让有的学生处于明显的从属地位,都是应细心把握,责任确定到每个学生,最大限度调动学生潜能。例如:在《跳绳》一课中,我就这样对学生说:“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大家一起练习跳绳,希望大家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创造发明出多种多样的跳绳方法,看看哪个同学的跳绳花样最多。”这样的开场白后学生们在练习过程中三五成群的练习着,到下课前每个人至少学会了6种不同的跳绳方法。
二 、激发学生兴趣, 促进学生创新意识的建立
“教人未见其趣,必不乐学”。兴趣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内在的力量,是学生学习的强大动力。学生一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就乐于接触它,并能兴致勃勃地全身心投入学习和探索之中,变“苦学”为“乐学”。学生自主学习就是学生对所开展的学习活动有自觉的意识于反映,并在学习活动中充分发挥自己的主体性,“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习的重要动力,兴趣也是创新的重要动力。创新的过程需要兴趣来维持。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创新能力的形成和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他的心理动因,即以需要为核心,以兴趣、情感等为内容的心理动因。由于兴趣不是与生俱来而是后天学来的。所以在课堂教学中,要注重学生学习兴趣 虽然人的活动的动源是需要,但是人的活动的产生、持续是兴趣的培养,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诱发学生的心理动因。
就学习体育而言,学生一旦享受到教学活动的成功喜悦,便会强化学习动机,从而更喜欢体育,培养对体育的兴趣,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创新能力。 1、利用学生渴求他们未知的、力所能及的问题的心理,培养学生的创新兴趣 , 在教学中出示恰如其分的出示问题,问题高低适度,问题是学生想知道的,这样问题会吸引学生,可以激发学生的认知矛盾,引起认知冲突,引发强烈的兴趣和求知欲,学生因兴趣而学,而思维,并提出新质疑,自觉的去解决,去创新。2、合理满足学生好胜的心理,培养创新的兴趣。如:针对不同的群体开展比赛等等,借助学生的聪明才智找到生活与体育的结合点,感受自己胜利的心理,体会体育给他们带来的成功机会和快乐,培养创新的兴趣。
三、优化教学过程、培养学生创造思维能力
毕加索说:“一切规则都可以打破,每个创造的行动,起初也是一种破坏的行动。”在教学中,教师要尊重学生发表的意见,允许他们有不同的想法,特别是要鼓励学生敢于质疑,善于提问,敢于挑战。创造思维就是一种在前人、常人的基础上有新的见解、新的发现、新的突破的思维,是与众不同的思考。教学中所研究的创造思维,一般是指思维主体自身的一种新颖独到的思维活动。它包括发现新事物,提示新规律,创造新方法,解决新问题等思维过程。创造思维是创造力的核心,它具有独特性、求异性、批判性等思维特征,思考问题的突破常规和新奇独特是创造思维的具体表现。
1、提供问题情境,培养主体思维的独特性和新颖性
思维的独创性与新颖性是指敢于超越传统习惯的束缚,摆脱原有的思维定势,重组头脑中的信息,产生与众不同的新设想、新发现的思维特征,它是创造成功的基础与保证。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敢于突破常规,提出大胆的设想,表达独特的见解,鼓励他们标新立异,另辟蹊径。还通过学生的创造性组合,产生富有新意的作品。这种探求具有创造意义且又简捷妙法,培养了学生思维的独创性与新颖性,并成为学生在未来创业过程中摆脱常规,同中求异,善于看到别人未注意的可能性,勇于尝试,努力实现从而获得成功的重要条件。
2、开展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创造实践活动
著名教育家黄全愈先生认为:所谓“创”,就是打破常规;所谓“造”,就是在打破常规的基础上,产生具有现实意义的东西。不打破常规,无所谓“创”,不“造”出现实意义的东西,只能是天花乱坠的想入非非。因此,在教学活动中,须重视“以活动促发展”,开展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创造实践活动,使主体能产生有现实意义的创造成果。
(1)鼓励主体自主参与,独立思维,独立操作,实现创意活动。
心理学的研究表明,每一个学习主体因为所属的遗传、家庭生活、社会环境、学校教育等因素的不同,心理发展水平不一样,能力的表现也呈多样化。但主体在其不同层面的发展中,也渴望能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自我实现的感受。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注意因材施教,尽量让学习主体独立思考,去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去尝试并取得成功的结果,使他们切身体会到独立思维与独立操作能获得较好成效的乐趣,真正意识每一次自我潜能的实现就是自己努力思维与动手操作而进行的成功创造。独立思维伴随相应的独立操作,让每一个学生都以自己独特的方法制作令人欣喜的作品。随着学习主体独立思维能力的增强,自信心得到不断的提高,他们的创造性思维也越来越变得活跃并更具有自觉性。这对于一个未来的创业者来说,强烈的对自己坚定不移的自信心是培养创业成功所必须的心理素质。
(2)创设生动活泼的活动情境,促进主体的独立参与。
生动、活泼、有趣、愉快的教学活动情景能够引起学习主体的极大兴趣,对丰富创造思维提供了良好的氛围。在活动的过程中,学生们自觉不自觉地学会了自我调整,相互配合,主动参与,宽容合作……而这种团队精神和自我约束能力是未来创业者应具备的道德素质和要求。
(3)激励学生探索,培养创新思维能力。
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说:“教学的艺术不仅仅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呼唤、鼓励。”青少年的天性是好奇和求异,凡事喜欢问个究竟和另辟蹊径。对此,教师绝不能压抑而应引导和鼓励,水到渠成。教师要提倡和鼓励学生“标新立异”、“无中生有”、“异想天开”和“纵横驰骋”,从而培养学生勇于探索、敢于创造的独创精神。想象力是引导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源泉,人类思维中想象力是使科学不断进入未知领域的原始动力。而观察力是激发学生创造思维活动的关键。教师要指导和鼓励学生伸展智慧的触角去观察和探索,去想象和创新,做开拓创新的优秀人才。
总之,创新能力是创新教育的核心。要培养创新能力,必须从各方面入手,充分调动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利用现有条件,想方设法地去进行各式各样的、丰富多彩的学习活动,才能收到较好的效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