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本页为首页                              加入收藏
中文域名: 古今中外.com       英文域名:www.1-123.com     大中小学语文作品及资料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哲士网 >> 作品 >> 现代 >> Y >> 幼时记趣 >> 正文

 

《幼时记趣》学习笔记示例

《幼时记趣》学习笔记示例
一.原文注释与翻译
原文:[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
注释:1余:代词,我。2.张目:睁大眼睛。张,张开,这里是张得很大的意思。3.明察秋毫:这是个成语,出自《孟子•梁惠王上》:“明足以察秋毫之末。”明,眼力。察,看清。秋毫,秋天鸟兽身上新长的细毛,比喻极细小的东西
翻译:我回忆幼小的时候,能睁大眼睛对着太阳,眼力足以看得清极细小的东西。

原文:[见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
注释:1.藐小:微小。藐、小、微都是小的意思,句中“藐小”修饰“微物”。2.其:代词,相当于“它的”。3.纹理:泛指花纹。物体上的花纹本来就不易辨认,如果物体极其细小,就更难看清楚。必:副词,一定。“必细察”,强调了对观察的特别爱好和观察的仔细。
翻译:看到细小的东西,一定要仔细观察它的花纹

原文:[故时有物外之趣。]
注释:1.故:所以    2.物外之趣:物体本身以外的乐趣
翻译:所以我时常有观察物体本身以外的乐趣。

原文:[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空。]
注释:1.私:私下,这里是“自己”的意思。
2拟:比。3舞空:即舞于空,介词“于”省略
翻译:夏天蚊群的飞鸣声像雷声一样,我把它们比作鹤群在空中飞舞。

原文:[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
注释:1之:助词,没有实在意义。2所向:名词性短语,指想像的景象。3则:连词,那么。4或:连词,或者。5果然:副词,真的,果真。
翻译:心中想像的是鹤,那么呈现在眼前的或是成千、或是上百飞舞着的蚊子便果真(觉得它们)是鹤了。

原文:[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注释:1.第一个“之”代“群鹤舞空”的景象;第二个“之”代“昂首观之”的动作。为 (wèi):介词,表原因,可作“因为”讲。
2. 强:同僵,僵硬
翻译:仰起头来观赏这种景象,脖颈因此都僵硬了。

原文:[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其冲烟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怡然称快。]
注释:1素:本是白色的生绢,引申指白色的。2徐喷以烟:即以烟徐喷之。宾语“之”省略,介宾短语“以烟”置于“喷”后。3其:代蚊子。作……4观:即“当……看”。5怡然:喜悦的样子。6然,助词,作词尾,可以作“……的样子”讲。7称快:喊痛快。称,说,声称,这里是喊、叫的意思。
翻译:(有时)我又把蚊子留在白色的蚊帐里,用烟慢慢地喷它,使它冲着烟雾飞叫,(把这种情景)当做青云白鹤图来看,果真就像鹤在云头上高亢地鸣叫,令人高兴得连声叫好。

原文:[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丛杂处,常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目细视。] 
注释:1.于:在。丛杂:多而杂乱。2.其:代词,相当于“自己的”。3.使与台齐:就是使之与台齐,宾语“之”代身子,省略。齐,这里是一样高的意思。
翻译:我常在坑洼不平的土墙边,杂丛生的花台旁,蹲下自己的身子,使身子与花台一样高,定睛细看。

原文:[以丛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邱,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注释:1.“以……为……”是固定结构。“以”是介词,组成介宾短语,作动词“为”的状语,相当于“把……当做……”。2.神游:这里指在想像中游历。其:代想像中的山林。3.自得:自己感到得意或安闲舒适。
翻译:把繁茂的杂看作树林,把昆虫蚂蚁看成野兽,把泥土瓦砾突起的地方看作山丘,低洼的地方看成沟谷,想像在里面游历的情景,真感到心情舒畅,自得其乐。

原文:[一日,见二虫斗间,观之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蛤蟆也。]
注释:1.二虫:两只虫子。古汉语常省略物量词。2.斗草间:即斗于间,介词“于”省略。3之:代二虫斗。浓:程度深,这里是兴趣浓厚的意思。4.庞然:很大的样子。5.庞然大物:很大的东西。6.拔山:把山移开,形容力气大。拔,原意是用力抽出,这里是移的意思。而:连词,表修饰关系。7.盖:连词,承接上文,解释原因,相当于“原来是”。
翻译:一天,看见两只虫子在丛间相斗,我观看这一情景兴趣正浓厚的时候,突然有一个很大的东西,像推开大山,撞倒大树一般地闯了过来,原来是一只癞蛤蟆。

原文:[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注释:1.而:连词,表示“吐”和“吞”两个动作的承接关系,这里可解释为“便”“就”。 2.为所:表示被动,可译为“被……”
翻译:(哈蟆)舌头一伸,两只虫子就全被吞进肚里。

原文:[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惊恐;神定,捉蛤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注释:1.方:正。2.出神:精神过度集中而有点发呆。3.神定:心神安定。4.驱之别院:即驱之于别院,介词“于”省略。
翻译:我那时年纪还小,正看得出神,不禁“唉呀”地惊叫一声,感到害怕;心神安定下来,捉住蛤蟆,鞭打它几十下,把它赶到别的院子里去了。

二.常识:《幼时记趣》选自《浮生六记》,作者是沈复,字三白,号梅逸,清代作家。主要作品有《浮生六记》 , “记趣”的意思是记叙童年趣事。
本文生动的描述了儿童时代观蚊如鹤,神游山林,鞭打蛤蟆到的趣事,表现了童年生活的乐趣。

三.总结归纳与课文探究
1 本文开头总说“物外之趣”,然后记叙了三件趣事,描绘了四幅图画,这四幅图依次是
群鹤舞空图、青云白鹤图、神游山林图和鞭打虾蟆图

2.“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空”这句话既是夸张又是比喻,为什么这样说?这句话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
把蚊子的鸣叫声当作雷声,当然是比喻;而蚊声无论如何也没有雷声大,所以是夸张。这句话强调了作者的“心之所向”和全神贯注,起到了突出中心的作用。

3.文章处处体现“物外之趣”,请你写出文中描写“物外之趣”的语句。
A 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
B又留蚊于素长中,徐喷以烟,使其冲烟飞鸣,做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怡然称快。
C 以丛为林,以虫蚊为兽,以土砾凸者为邱,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4. “夏蚊成雷”运用了什么修辞?“蚊”与“雷”“鹤”有何联系?“夏蚊成雷”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夸张和比喻。“我”从蚊群嗡嗡的声音与闷雷声相似的特点联想到雷声,而蚊比作鹤,也是蚊子的体现,长足与鹤相像,这里运用了联想。
既照应前文,又为下文铺垫。

5. “昂首观之,项为之强”说明了什么?这一细节表现了什么?
表现了“我”对观察蚊群的兴趣之浓。
观赏群鹤舞空图的专注、入迷。
 
6. 作者用词很生动,一个“冲”字使人想见
蚊群在弥漫的烟雾中乱飞乱闯的情景
一个“唳”字使人仿佛听到
鹤翔云端高亢的鸣叫。

7. 写神游山林的乐趣突出了幼时的哪些心理特点?
表现了幼儿视小为大、喜欢想像的特点。作者由丛、虫蚁、土砾联想到自然山林、野兽的美景,进入了心旷神怡之境,丰富了美的感受,获得移情入境、小中见大、微中见奇的欣赏效果。当然,这种想像和乐趣与作者的知识基础、生活经验是密切相关的。缺乏知识和生活,也就无从想像,自然也就没有神游的感受

8. 鞭打蛤蟆,驱之别院,表现了作者年幼时怎样的性格?
惩罚强暴、同情弱小的朴素感情。

9. 写出文中三处表现“我”神游其间的心理描写。
怡然称快,怡然自得,呀然惊恐

10. “见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说明了什么?
既反映了小孩视觉敏锐,又表现出孩子的稚气、天真。

11. 本文的物外之趣有哪些?它们源于生活中的什么事物
物外之趣:①鹤唳云端 ②游山林丘壑 ③鞭庞然大物;
源于生活中:①夏蚊成雷  ②土墙凹凸处,花台小丛杂处 ③癞虾蟆捕虫

12. “神定,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作者这一举动的原因是什么?
因为它破坏了作者正浓的兴趣,打断了作者丰富的想像。

13. 通过本文的阅读,你认为怎样才能成为一个情趣丰富的人?
我的看法:以一颗爱心和一双慧眼去感受观察人生,从平凡的生活中见出不平凡的情趣

14. 童年是一段如诗如的故事,在童年发生过许多趣味横生的故事,诗人胡令能《小儿垂钓》中写道:“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霉苔映身。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你还知道哪些诗中写到了童年生活?写到相关的诗句即可。
(清)高鼎《村居》
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15. “鹤”在我国古代有着丰富的文化内容,请你写出两个带有“鹤”字的成语或诗句。
鹤立鸡群(比喻人的才能或仪表卓然出众。)
鹤唳风声(形容极度惊慌疑惧或自相惊扰或形容凄凉的景象。)
鹤发童颜(白色的头发,红润的面色。形容老年人气色好,有精神。)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16.下面的词语大多作为成语保留在现代汉语中,请解释它们的意思。
(1) 明察秋毫:眼力可以看清秋天鸟兽身上新长的细毛。原形容人目光敏锐,任何细小的事物都能看得很清楚。后多形容人能洞察事理。
(2)庞然大物:身体庞大的东西,现多用来形容外表强大而实际很脆弱的东西

17.对选文第三段文字意思的理解,有下面两种不同的概括。你赞成哪一种?简要说明你的理由。 (1)神游丛 (2)神游山林
答:以神游丛草为好,丛也值得“神游”,更能体现童趣。选另一答案,言之成理亦可。

18. 课文的描写充满童真童趣,找出你最喜欢的一处,并说说你喜欢的理由。
示例:神定,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理由:正当“我”看得格外入神时,癞虾蟆破坏了“我”的兴致。恼恨之极,却并不想伤害它,仅以鞭打示惩。这充分地写出了“我”儿时的天真活泼和独特的生活情趣。

19. 之字用法归类
项为之强:代昂首观之的动作
物外之趣 :助词,的
心之所向 :助词,无实在意义
昂首观之:代群鹤舞空的景象
何不试之以足:代词,指鞋
是吾剑之所从坠:助词,无实在意义
驱之别院; 代词,指蛤蟆
观之正浓 : 代词,代二虫斗
入水求之: 代词,代剑
至之市;动词,到,到…去
而忘操之:代词,代量好的尺码
反归取之:代词,代量好的尺码
20.其字用法归类
细察其纹理:代词,它的
神游其中:代想象中的山林
常蹲其身:自己的
使其冲烟飞鸣:代蚊子
先自度其足:自己的,代郑国人
置之其坐:自己的
无自信也:自己
其剑自舟中坠于水:他的,代楚国人
遽契其舟:那,那个
从其所契者:他
21. 以字用法归类
以丛为林:当做
二虫尽为所吞:被
凹者为壑:当做
项为之强;因为
22. 本文的语言既朴素自然,又生动形象,同时还符合幼童的心理特点,请你找出几个例子欣赏一下。
“夏蚊成雷”,写出了蚊虫之多,轰鸣之响。
  “昂首观之,项为之强”,这一细节描写,表现了观赏群鹤舞空图的专注、入迷。
  “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吐”“吞”两个动词,表现了蛤蟆用舌头捕捉小虫动作的迅速、准确,极为生动传神。
  “神定,捉蛤蟆,鞭数十,驱之别院”,这里连用“捉”“鞭”“驱”三个动词,表现了惊恐方定,随即惩罚蛤蟆,驱除强暴,同情弱小的急切心情,把少儿鲜明的爱憎观念表现的十分到位。
  另外,有些词语用得也很准确。如“冲烟飞鸣”的“冲”字,使人想见蚊群在弥漫的烟雾中乱飞乱闯的情状;“鹤唳云端”的“唳”字,仿佛使人听到鹤翔云端高亢的鸣叫。“拔山倒树”,形容蛤蟆扑来的气势和力量,虽然在成人看来有违事理,但以儿童的眼光看却是自然、贴切,所以真实、生动,使人如见如闻。

来源:中国哲士网

中小学语文教学 幼时记趣教案,教学设计 参考资料,课文

作品《幼时记趣》学习笔记示例原文赏析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相关文章
    《幼时记趣》解释、翻译、讲析
    《幼时记趣》翻译
    童趣(幼时记趣)
    《幼时记趣》教学案
    阅读《幼时记趣》,完成1-11题。
    《幼时记趣》教学设计
    《幼时记趣》教学设计3
    《幼时记趣》教学设计
    《幼时记趣》教案4
    《幼时记趣》教学设计(苏教版七年级必…
    幼 时 记 趣
    《幼时记趣》教案设计
    课后练:《幼时记趣》综合能力测试
    第五课《往事依依》  第六课《幼时记…
    预设目标: 幼时记趣
    第七课幼时记趣(苏教版七年级必修教案…
    教《幼时记趣》有感
    苏教版七年级上册·幼时记趣·教学设…
    《幼时记趣》《三峡》练习
    中考复习语文教学案.文言文之《幼时记…
    《幼时记趣》感悟生活式导学案
    苏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幼时记趣》学…
    幼时记趣练习
    《幼时记趣》学习笔记示例
    《幼时记趣》教案
    《幼时记趣》教案设计3
    《幼时记趣》中考试题集锦
    七年级语文幼时记趣同步练习 苏教版
    苏教版《幼时记趣》课堂实录
    《幼时记趣》助读
    《幼时记趣》同步练习
    幼时记趣
    第二单元 幼时记趣
    幼时记趣
    《幼时记趣》期中复习提纲
    《幼时记趣》教案              作者…
    苏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幼时记趣》同…
    《幼时记趣》同步训练
    《幼时记趣》同步练习
    与朱元思书 一、
    苏教版七年级语文 7 《幼时记趣》教案
    [苏教版] 《幼时记趣》原文及译文
    《幼时记趣》教案
    幼时记趣
    《幼时记趣》课堂实录
    《幼时记趣》课堂实录
    苏教版《幼时记趣》 精讲精练
    《幼时记趣》阅读练习

    2004-2010  中国哲士网版权所有 引用本站内容请指明来源  给本站投稿   备案序号 蜀ICP备0500925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