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时记趣 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空。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其冲烟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怡然称快。 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常蹲其身,使与台齐 ,定目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邱,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蛤蟆也。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惊恐;神定,捉蛤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一、解释加点的字 1.私拟作群鹤舞空( )( ) 2.明察秋毫 ( )( ) 3.项为之强( ) 4.以土砾凸者为邱( ) 5.神游其中( ) 6.拔山倒树而来( ) 7.观之正浓( ) 8. 方出神 ( ) 9.鞭数十 ( ) 10.盖一癞蛤蟆也( ) 二、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物外之趣 何不试之以足 B.徐喷以烟 岁以大穰 C.常蹲其身 匠师如其言 D.留蚊于素帐中 于土墙凹凸处 三、翻译下列句子 1、见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 2、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3、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 4、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5、神定,捉蛤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四、填空 1、正因为作者能“ ”,并且“ , ”所以时常有“物为之趣”。 2、“拔山倒树”与前文“ ”“ ”相照应。 五、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本文选自《浮生六记》,作者是清代作家沈复。这是作者童年时代写的一篇极有生活情趣的散文。 B、本文采用先总后分的结构形式,围绕“物外之趣”生动地描述了儿童时代观蚊如鹤、神游山林、鞭打蛤蟆三件趣事,表现了童年生活的乐趣。其中“观蚊如鹤”又包括观赏群鹤舞空图和观赏青云白鹤图。 C、作者在童年时代能于寻常的事物中获得许多“物外之趣”的原因主要在于作者观察细致,想象奇特。 D、本文语言简朴自然,极有表现力,如“昂首观之,项为之强”的细节描写表现了专注、入迷;连用“捉”“鞭”“驱”三个动词,表现了惊恐方定,随即惩罚蛤蟆,驱除强暴、同情弱小的急切心情。
三峡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 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一、解释加点的字 1略无阙处 ( )( ) 2或王命急宣 ( )( ) 3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 ) 4绝 多生怪柏( ) 5飞漱其间( ) 6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 7林寒涧肃( ) 8属引凄异 ( ) 9空谷传响( ) 10哀转久绝 ( ) 二、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自三峡七百里中 自非亭午夜分 B巴东三峡巫峡长 猿鸣三声泪沾裳 C绝 多生怪柏 哀转久绝 D飞漱其间 使其冲烟飞鸣 三、翻译下列句子 1、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2、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3、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4、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5、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四、填空 1、本文语言简练生动。如“ , ”8个字就形象生动地写出了山的高峻;“ , ”8个字就形象直接地写出了降水的迅疾; 五、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本文选自《水经注》,作者是北魏地理学家、散文家郦道元。本文按照时间顺序依次描写三峡四季山水景物,表现了三峡壮丽风光。 B、作者先写七百里山势,接写夏水迅猛,继写春冬美景,末写寒秋肃杀,匠心独运,笔法自然。 C、本文写景角度多变、动静结合。从全文看,写山为静,写水为动。从局部看,“素湍绿潭,回清倒影”是俯视,“绝 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是仰视,而且也都是动静结合,曲尽其妙。 D、文章最后用当地流行的渔歌作结,“泪沾裳”把自然景物与人的思想感情融为一体,从侧面表现了三峡渔民船夫的悲惨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