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本页为首页                              加入收藏
中文域名: 古今中外.com       英文域名:www.1-123.com     大中小学语文作品及资料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哲士网 >> 作品 >> 现代 >> Y >> 幼时记趣 >> 正文

 

《幼时记趣》教案设计3

 《幼时记趣》

  学习重点:
  1、借肋课文注释和词典以及老师的点拨指导,读通。读懂课文。
  2、认识观察与想像、联想的关系。在学会观察、想像和联想的基础上,逐步提高自己的作文水平。
  3、了解作者童年生活的乐趣,体会文中表现的儿童的率真之趣,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本篇课文是我们进入初中语文学习后所接触到的第一篇文言文,在学习过程我们要注意养成好的学习习惯,要在老师的点拨下,学会借助注释和工具书阅读文言文。在初中阶段,我们主要是能疏通文字,理解文章语句的含义,掌握关键词的意义,除必要的,不要去旁及其它各的古汉语语法知识。在预习和学习文言文时可以自行置备一部《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帮助学习

  学习课文时,我们还要重点理解观察与想像、联想的关系,文章中很注意观察的描写,对藐小微物,细察其纹理;对丛草、虫蚁、土砾,“定目细视”;对二虫相壮举,对二虫相斗,观之入神,真由于作者如此不同寻常的观察才促进了想像和联想。观察越仔细,联想就越丰富,想像就越奇特。如把飞舞的蚊群,想像为“群鹤舞空”把丛想像为森林等。而这些想像和联想,又是从儿童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出发的,符合生活的真实,因而描写得生动,富有情趣。

  学习方法:

  这是首次接触文言文,课前要充分做好预习,必须把注释认真阅读理解。个别字义不清楚的,借助工具书弄清。要基本读懂课文,不要完全依赖老师上课时逐字逐句的解释。

  文言文要反复诵读,读书百遍,其义自明,在理解的基础上读,在读中加深理解。在诵读中注意揣摹语气语调。

  在课余时间、休息日到校园里、园林里或野外选择你感兴趣的事物仔细观察由此进行联想和想像。把它写下来,并和课文比较一下谁的联想、想像更生动、真实。

  其它资料:

  1、作者简介:
  沈复,生于1763年,卒年不详。字三白,号梅逸,长洲(今江苏苏州市)人。清代散文家。著有《浮生六记》

  2、关于《浮生六记》

  《浮生六记》是一部自传体散文,原书为六卷,今存《闺房记乐》《闲情记趣》《坎坷记愁》《浪游记快》四卷,卷五《中山记历》、卷六《养生记道》已佚。作者在《浮生六记》记叙了夫妻间平凡的家居生活和各地浪游的见闻,记叙了自己大半生的经历,欢愉处与愁苦处相对照,真切感人,从中可以年当时一些世态人情,旧礼教对人们的束缚,以及主人公的坎坷遭遇。文字朴素,感情真挚,前人曾有“幽芳凄艳,读之心醉”的评语,文学气氛颇浓。

  3、文章结构:

  文章采用先总后分的结构方式,以第一自然段总起全文,紧扣“明察秋毫”“有物外之趣”先后分别叙写了观蚊成鹤;以丛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为邱壑;视癞蛤蟆为庞然大物,三个典型事例,表现了作者幻年时的童趣和奇特想像。文章写得张弛有度,文字简洁活泼生动。

  1.基础知识

  读准红色字的读音
  (zhì)   (miǎo)     项为之(jiàng)
  (yí)然   (lì)      凹凸(āo tū)
  (hè)    (páng)     蛤蟆(há ma)

  辨析形近字
  ┏稚 zhì 幼小。~气。
  ┗睢 suī 任意胡为。恣~。
  ┏藐 miǎo 小。~小、~视。
  ┗邈 miǎo 遥远。 ~远。
  ┏庞 páng 大。~然大物。
  ┗宠 chǒng 宠爱、偏爱。~物、~幸。

  积累成语

  明查秋毫:眼力可以看清极其细小的东西。明,眼力。察,看清。秋毫,秋天鸟兽身上新长的细毛,比喻极细小的东西。
  风声鹤唳:前秦苻坚领兵进攻东晋,大败而逃,溃兵听到风声和鹤叫,都疑心是追兵(见于《晋书·谢玄传》)。形容惊慌疑惧。

  文学常识

  沈复,生于1763年,卒年不详。字三白。号梅逸,长洲(今江苏苏州市)人。清代散文家。他一生长期做幕僚,奔走南北,游历过许多地方。能文善,著有《浮生六记》。
  《浮生六记》是一部自传体散文,原书为六卷,今存《闺房记乐》《闲情记趣》《坎坷记愁》《浪游记快》四卷,卷五《中山记历》、卷六《养生记道》已逸。作者在《浮生六记》中记叙了夫妻间平凡的家居生活和各地浪游的见闻,记叙了自己大半生的经历,欢愉处与愁苦处两相对照,真切感人,从中可以看出当时的一些世态人情,旧礼教对人们的束缚,以及主人公的坎坷遭遇。文词朴素,情感真挚,前人曾有“幽芳凄艳,读之心醉”的评语,文学气氛颇浓。
  2.课文理解
  这是作者追记童年生活的一篇极有情趣的散文。文章围绕“记趣”这一中心,选取三个典型事例进行记叙。

幼时记趣

沈复

  一、[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
  我回忆幼小的时候,能睁大眼睛对着太阳,眼力足以看得清极细小的东西。

  余:代词,我。张目:睁大眼睛。张,张开,这里是张得很大的意思。明察秋毫:这是个成语,出自《孟子·梁惠王上》:“明足以察秋毫之末。”明,眼力。察,看清。秋毫,秋天鸟兽身上新长的细毛,比喻极细小的东西。开头这一句形容目光敏锐,既不怕强烈阳光的刺激,又能观察入微,连极细小的东西也能看得清楚。
  [见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
  看到细小的东西,一定要仔细观察它的花纹。
  藐小:微小。藐、小、微都是小的意思,句中“藐小”修饰“微物”。其:代词,相当于“它的”。纹理:泛指花纹。物体上的花纹本来就不易辨认,如果物体极其细小,就更难看清楚。必:副词,一定。“必细察”,强调了对观察的特别爱好和观察的仔细。
  [故时有物外之趣。]
  所以我时常有观察物体本身以外的乐趣。

  二、[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空。]
  夏天蚊群的飞鸣声像雷声一样,我把它们比作鹤群在空中飞舞。

  私:私下,这里是“自己”的意思。拟:比。舞空:即舞于空,介词“于”省略。

  [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
  心中想像的是鹤,那么呈现在眼前的或是成千、或是上百飞舞着的蚊子便果真(觉得它们)是鹤了。

  之:助词,没有实在意义。所向:名词性短语,指想像的景象。则:连词,那么。或:连词,或者。果然:副词,真的,果真。

  [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仰起头来观赏这种景象,脖颈因此都僵硬了。

  第一个“之”代“群鹤舞空”的景象;第二个“之”代“昂首观之”的动作。为 (wèi):介词,表原因,可作“因为”讲。

  [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其冲烟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怡然称快。]

  (有时)我又把蚊子留在白色的蚊帐里,用烟慢慢地喷它,使它冲着烟雾飞叫,(把这种情景)当做青云白鹤图来看,果真就像鹤在云头上高亢地鸣叫,令人高兴得连声叫好。

  素:本是白色的生绢,引申指白色的。徐喷以烟:即以烟徐喷之。宾语“之”省略,介宾短语“以烟”置于“喷”后。其:代蚊子。作……观:即“当……看”。怡然:喜悦的样子。然,助词,作词尾,可以作“……的样子”讲。称快:喊痛快。称,说,声称,这里是喊、叫的意思。

  三、 [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丛杂处,常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目细视。]

  我常在坑洼不平的土墙边,杂丛生的花台旁,蹲下自己的身子,使身子与花台一样高,定睛细看。

  于:在。丛杂:多而杂乱。其:代词,相当于“自己的”。使与台齐:就是使之与台齐,宾语“之”代身子,省略。齐,这里是一样高的意思。

  [以丛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邱,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把繁茂的杂看作树林,把昆虫蚂蚁看成野兽,把泥土瓦砾突起的地方看作山丘,低洼的地方看成沟谷,想像在里面游历的情景,真感到心情舒畅,自得其乐。

  “以……为……”是固定结构。“以”是介词,组成介宾短语,作动词“为”的状语,相当于“把……当做……”。神游:这里指在想像中游历。其:代想像中的山林。自得:自己感到得意或安闲舒适。

  四、[一日,见二虫斗间,观之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蛤蟆也。]

  一天,看见两只虫子在丛间相斗,我观看这一情景兴趣正浓厚的时候,突然有一个很大的东西,像推开大山,撞倒大树一般地闯了过来,原来是一只癞蛤蟆。

  二虫:两只虫子。古汉语常省略物量词。斗草间:即斗于间,介词“于”省略。之:代二虫斗。浓:程度深,这里是兴趣浓厚的意思。庞然:很大的样子。庞然大物:很大的东西。拔山:把山移开,形容力气大。拔,原意是用力抽出,这里是移的意思。而:连词,表修饰关系。盖:连词,承接上文,解释原因,相当于“原来是”。

  [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哈蟆)舌头一伸,两只虫子就全被吞进肚里。

  而:连词,表示“吐”和“吞”两个动作的承接关系,这里可解释为“便”“就”。为所:表示被动,可译为“被……”。

  [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惊恐;神定,捉蛤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我那时年纪还小,正看得出神,不禁“唉呀”地惊叫一声,感到害怕;心神安定下来,捉住蛤蟆,鞭打它几十下,把它赶到别的院子里去了。

  方:正。出神:精神过度集中而有点发呆。神定:心神安定。驱之别院:即驱之于别院,介词“于”省略。


  开头一段,总叙“物外之趣”。

  这一部分叙述了作者幼时眼力很强,又十分爱好观察,因而时常获得与众不同的乐趣。这就自然引出下文对 “物外之趣” 的具体分述。

  以下几段,具体记述各种“物外之趣”。

 

 

 

 

 



  第2段,写观蚊如鹤之趣。
  这一段描写了观蚊如鹤的两个面。作者为此心神专注,兴味盎然。可分为两层。
    
  第一层,写观赏群鹤舞空图,是奇特想像之一。

  作者从几个角度来描写夏天蚊群的?
  声音-如雷;飞舞-如鹤;数量-千百

  “昂首观之,项为之强”说明了什么?
  表现了“我”对观察蚊群的兴趣之浓。

  第二层,写观赏白鹤青云图,是奇特想像之二。

  作者为什么将蚊子视为“鹤”呢?
  因为作者“私拟作群鹤舞空”,“作青云白鹤观”,于是在作者眼里,蚊“果然鹤也”,“果如鹤唳云端”了。

  这一“幼趣”表现了作者儿时的哪些特点?
  善于想像与联想。这里作者不是单凭视觉去接触画面,而是心有所向,凭借主观想像去感受面。当然这种主观想像是合理的,因为蚊与鹤有形似声似之处。正由于这种想像是合乎情理的,所以作者能够进入一种观察自如的神奇、美妙的境界。



  第3段,写神游山林之趣,是奇特想像之三。

  第一句交代了哪些内容呢?
  交代了观察的地点、身体的姿势、观察的角度。“目”“视”前分别以“定”“细”二字来修饰,强调了注意力的高度集中,而注意力是心与目并用的。

  本段写神游山林的乐趣突出了幼时的哪些心理特点?
  表现了幼儿视小为大、喜欢想像的特点。作者由丛、虫蚁、土砾联想到自然山林、野兽的美景,进入了心旷神怡之境,丰富了美的感受,获得移情入境、小中见大、微中见奇的欣赏效果。当然,这种想像和乐趣与作者的知识基础、生活经验是密切相关的。缺乏知识和生活,也就无从想像,自然也就没有神游的感受。



  第4段,写哈蟆吞虫、自己驱赶哈蟆的情景。

  第一句描写哈蟆扑来的情状。“拔山倒树”与“丛为林”“土砾凸者为邱”相照应。

  描写蛤蟆扑来时的情状用了哪些词语?
  用“庞然大物”“拔山倒树”形容来势猛,力气大,绘声绘色,活灵活现。这里视小为大,大词小用,着力表现幼时所见蛤蟆捕捉小虫的情状。

  鞭打蛤蟆,驱之别院,表现了作者年幼时怎样的性格?
  惩罚强暴、同情弱小的朴素感情。

  综上所述,本文生动地描述了儿童时代观蚊如鹤、神游山林、鞭打蛤蟆的趣事,表现了童年生活的乐趣。

  三、深入探究
  1.试分析本文的结构特点
  明确:这篇文章总的看来脉络清楚,结构严谨,可谓左右逢源、滴水不漏。
  文章采用了先总后分、点面结合的结构形式,紧扣“明察秋毫”这一线索,使文章前后呼应,脉络清楚,结构严谨。正因为“明察秋毫”,能细察藐小之物的“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这是总述,是面上的记述。正因为“明察秋毫”,所以能观蚊或鹤,能“以丛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为丘壑,能视蛤蟆为“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这样用三个典型事例分述了“物外之趣”,从点上具体记述了幼时的趣事。
  本文的详略安排的也比较完美。从全篇来看,开头总说“物外之趣”,文字简洁。主体部分写得详尽具体,记叙了三件趣事,描绘了四幅图,突出了“记趣”这一中心。
  这些都是值得我们深入探讨并学习的。
  2.平时作文时老师经常强调“要细心观察、善于联想、想像”,可是同学们总感觉无处下手。试分析本文中作者的观察与想像,总结其规律。
  明确:本文充分显示了作者观察细致,想像奇特的特点。
  文中很注意观察的描写,对藐小微物,“细察”其纹理;对丛草、虫蚁、土砾,“定目细视”;对二虫相斗,观之“出神”。这样的观察,实际上是“观”与“察”同时进行的。“察”这个动作本身就含有思考的意思。因此,观察促进了想像和联想。观察越细致,联想就越丰富,想像就越奇特。例如,把飞舞的蚊群,想像为“群鹤舞空”;把蚊群冲烟飞鸣,想像为“鹤唳云端”;把丛想像为森林,虫蚁想像为野兽,土砾想像为丘谷。这些都是由儿童的眼光和心理来观察、想像的;而这里的联想和想像,又是从儿童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出发的,因而事物形象的描写真实、生动,富有生活情趣。
  3.本文的语言既朴素自然,又生动形象,同时还符合幼童的心理特点,请你找出几个例子欣赏一下。
  明确:例子很多,比如:
  “夏蚊成雷”,写出了蚊虫之多,轰鸣之响。
  “昂首观之,项为之强”,这一细节描写,表现了观赏群鹤舞空图的专注、入迷。
  “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吐”“吞”两个动词,表现了蛤蟆用舌头捕捉小虫动作的迅速、准确,极为生动传神。
  “神定,捉蛤蟆,鞭数十,驱之别院”,这里连用“捉”“鞭”“驱”三个动词,表现了惊恐方定,随即惩罚蛤蟆,驱除强暴,同情弱小的急切心情,把少儿鲜明的爱憎观念表现的十分到位。
  另外,有些词语用得也很准确。如“冲烟飞鸣”的“冲”字,使人想见蚊群在弥漫的烟雾中乱飞乱闯的情状;“鹤唳云端”的“唳”字,仿佛使人听到鹤翔云端高亢的鸣叫。“拔山倒树”,形容蛤蟆扑来的气势和力量,虽然在成人看来有违事理,但以儿童的眼光看却是自然、贴切,所以真实、生动,使人如见如闻。

来源:中国哲士网

中小学语文教学 幼时记趣教案,教学设计 参考资料,课文

作品《幼时记趣》教案设计3原文赏析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相关文章
    《幼时记趣》解释、翻译、讲析
    《幼时记趣》翻译
    童趣(幼时记趣)
    《幼时记趣》教学案
    阅读《幼时记趣》,完成1-11题。
    《幼时记趣》教学设计
    《幼时记趣》教学设计3
    《幼时记趣》教学设计
    《幼时记趣》教案4
    《幼时记趣》教学设计(苏教版七年级必…
    幼 时 记 趣
    《幼时记趣》教案设计
    《幼时记趣》教案
    第五课《往事依依》  第六课《幼时记…
    预设目标: 幼时记趣
    第七课幼时记趣(苏教版七年级必修教案…
    教《幼时记趣》有感
    苏教版七年级上册·幼时记趣·教学设…
    《幼时记趣》《三峡》练习
    中考复习语文教学案.文言文之《幼时记…
    《幼时记趣》感悟生活式导学案
    苏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幼时记趣》学…
    幼时记趣练习
    《幼时记趣》学习笔记示例
    苏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幼时记趣》同…
    《幼时记趣》中考试题集锦
    七年级语文幼时记趣同步练习 苏教版
    苏教版《幼时记趣》课堂实录
    《幼时记趣》助读
    《幼时记趣》同步练习
    幼时记趣
    第二单元 幼时记趣
    幼时记趣
    《幼时记趣》阅读练习
    《幼时记趣》期中复习提纲
    《幼时记趣》教案              作者…
    《幼时记趣》同步练习
    《幼时记趣》同步训练
    与朱元思书 一、
    苏教版七年级语文 7 《幼时记趣》教案
    [苏教版] 《幼时记趣》原文及译文
    《幼时记趣》教案
    幼时记趣
    《幼时记趣》课堂实录
    《幼时记趣》学习笔记示例
    《幼时记趣》课堂实录
    苏教版《幼时记趣》 精讲精练
    课后练:《幼时记趣》综合能力测试

    2004-2010  中国哲士网版权所有 引用本站内容请指明来源  给本站投稿   备案序号 蜀ICP备0500925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