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本页为首页                              加入收藏
中文域名: 古今中外.com       英文域名:www.1-123.com     大中小学语文作品及资料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哲士网 >> 作品 >> 现代 >> Y >> 幼时记趣 >> 正文

 

《幼时记趣》解释、翻译、讲析

《幼时记趣》解释、翻译、讲析

 

    这是作者追记童年生活的一篇极有情趣的散文。文章围绕“记趣”这一中心,选取三个典型事例进行记叙。

    开头一段,总叙“物外之趣”。

    [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

    我回忆幼小的时候,能睁大眼睛对着太阳,眼力足以看得清极细小的东西

    余:代词,我。张目:睁大眼睛。张,张开,这里是张得很大的意思。明察秋毫:这是个成语,出自《孟子•梁惠王上》:“明足以察秋毫之末。”明,眼力。察,看清。秋毫,秋天鸟兽身上新长的细毛,比喻极细小的东西。开头这一句形容目光敏锐,既不怕强烈阳光的刺激,又能观察人微,连极细小的东西也能看得清楚。

    [见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

    看到细小的东西,一定要仔细观察它的花纹。

    藐小:微小。藐、小、微都是小的意思,句中“藐小”修饰“微物”。其:代词,相当于“它的”。纹理:泛指花纹。物体上的花纹本来就不易辨认,如果物体极其细小,就更难看清楚。必:副词,一定。“必细察”,强调了对观察的特别爱好和观察的仔细。

    [故时有物外之趣。]

    所以我时常有观察物体本身以外的乐趣。

    这一部分叙述了作者幼时眼力很强,又十分爱好观察,因而时常获得与众不同的乐趣。这就自然引出下文对“物外之趣”的具体分述。

    以下几段,具体记述各种“物外之趣”。

    2段,写观蚊如鹤之趣

    这一段可分为两层。

    第一层,写观赏群鹤舞空图,是奇特想像之一。

    [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空。]

    夏天的蚊群飞鸣声像雷声一样,我把它们比作鹤群在空中飞舞。

    私:私下,这里是“自己”的意思。拟:比。舞空:即舞于空,介词“于”省略。

    [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

    心中想像的是鹤,那么呈现在眼前的或是成千、或是上百飞舞着的蚊子便果真(觉得它们)是鹤了。   

    之:助词,没有实在意义。所向:名词性短语,指想像的景象。则,连词,那么。或:连词,或者。果然:副词,真的,果真。

    [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仰起头来观赏这种景象,脖颈因此都僵硬了。

    第一个“之”代“群鹤舞空”的景象;第二个“之”代“昂首观之”的动作。为 (we4i):介词,表原因,可作“因为”讲。

    第二层,写观赏白鹤青云图,是奇特想像之二。

    [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其冲烟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怡然称快。]

    (有时)我又把蚊子留在白色的蚊帐里,用烟慢慢地喷它,使它冲着烟雾飞叫,(把这种情景)当做青云白鹤图来看,果真就像鹤在云头上高亢地呜叫,令人高兴得连声叫好。

    素:本是白色的生绢,引申指白色的。徐喷以烟:即以烟徐喷之。宾语

  “之”省略,介宾短语“以烟”置于“喷”后。其:代蚊子。作•”…观:即“当……看”。怡然,喜悦的样子。然,助词,作词尾,可以作“……的样子”讲。称快:喊痛快。称,说,声称,这里是喊、叫的意思。

    2段描写了观蚊如鹤的两个面。作者为此心神专注,兴味盎然。

    蚊不是鹤,但作者“私拟作群鹤舞空”,“作青云白鹤观”,于是在作者眼里,蚊“果然鹤也”,“果如鹤唳云端”了。两个“果”字,强调了想像情景的逼真。作者所以能达到观蚊如鹤如此高妙的境地,关键在于“心之所向”,在于作者善于想像与联想。这里作者不是单凭视觉去接触面,而是心有所向,

  凭借主观想像去感受面。当然这种主观想像是合理的,因为蚊与鹤有形似声似之处。正由于这种想像是合乎情理的,所以作者能够进入一种观察自如的神奇、美妙的境界。

    3段,写神游山林之趣,是奇特想像之三。

    [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丛杂处,常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目细视。]

    我常在坑洼不平的土墙边,杂丛生的花台旁,蹲下自己的身子,使身子与花台一样高,定睛细看。

    于:在。丛杂:多而杂乱。其:代词,相当于“自己的”。使与台齐:就是使之与台齐,宾语“之”代身子,省略。齐,这里是一样高的意思。

    这里叙述了观察的地点、身体的姿势、观察的角度。“目”“视”前分别以“定”“细”二字来修饰,强调了注意力的高度集中,而注意力是心与目并用的。

    [以丛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邱,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把繁茂的杂看作树林,把昆虫蚂蚁看成野兽,把泥土瓦砾突起的地方看作山丘,低洼的地方看成沟谷,想像在里面游历的情景,真感到心情舒畅,自得其乐。

    “以……为……”是固定结构。“以”是介词,组成介宾短语,作动词“为”的状语,相当于“把……当做……”。神游:这里指在想像中游历。其:代想像中的山林。自得:自己感到得意或安闲舒适。

    3段写神游山林的乐趣。这里突出了视小为大、胸有丘壑的“神游”之乐。作者由丛、虫蚁、土砾联想到自然山林、野兽的美景,进入了心旷神怡之境,丰富了美的感受,获得移情人境、小中见大、微中见奇的欣赏效果。当然,这种想像和乐趣与作者的知识基础、生活经验是密切相关的。缺乏知识和生活,也就无从想像,自然也就没有神游的感受。

    4段,写蛤蟆吞虫、自己鞭打蛤蟆的情景。

    [一日,见二虫斗间,观之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蛤蟆也。]

    一天,看见两只虫子在丛间相斗,我观看这一情景兴趣正浓厚的时候,突然有一个很大的东西,像推开大山,撞倒大树一般地闯了过来,原来是一只癞蛤蟆。

    二虫:两只虫子。古汉语常省略物量词。斗草间:即斗于间,介词“于”省略。之:代二虫斗。浓:程度深,这里是兴趣浓厚的意思。庞然:很大的样子。庞然大物:很大的东西。拔山:把山移开,形容力气大。拔,原意是用力抽出,这里是移的意思。而:连词,表修饰关系。盖:连词,承接上文,解释原因,相当于“原来是”。

    这一句描写蛤蟆扑来的情状。“拔山倒树”与“丛为林”“土砾凸者为邱”相照应。

    [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蛤蟆)舌头一伸,两只虫子就全被吞进肚里。

    而:连词,表示“吐”和“吞”两个动作的承接关系,这里可解释为“便” “就”。为所:表示被动,可译为“被……”。

    [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惊恐;神定,捉蛤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我那时年纪还小,正看得出神,不禁“唉呀”地惊叫一声,感到害怕;心神安定下来,捉住蛤蟆,鞭打它几十下,把它赶到别的院子里去了。

    方:正。出神:精神过度集中而有点发呆。神定cJ心神安定。驱之别院:即驱之于别院,介词“于”省略。

    4段写观看蛤蟆吃虫和鞭打蛤蟆的情景。描写蛤蟆扑来的情状,用“庞然大物”“拔山倒树”形容来势猛,力气大,绘声绘色,活灵活现。这里视小为大,大词小用,着力表现幼时所见蛤蟆捕捉小虫的情状!鞭打蛤蟆,驱之别院,表现了作者幼小的心灵惩罚强暴、同情弱小的朴素感情。

综上所述,本文生动地描述了儿童时代观蚊如鹤、神游山林、鞭打蛤蟆的趣事,表现了童年生活的乐趣。

 

 

    这篇文章脉络清楚,结构严谨。文章采用了先总后分、点面结合的结构形式,紧扣“明察秋毫”这一线索,使文章前后呼应,脉络清楚,结构严谨。正因为“明察秋毫”,能细察藐小之物的“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这是总述,是面上的记述。正因为“明察秋毫”,所以能观蚊或鹤,能“以丛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为丘壑,能视蛤蟆为“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这样用三个典型事例分述了“物外之趣”,从点上具体记述了幼时的趣事。

    本文围绕中心选材,详略得当。从全篇来看,开头总说“物外之趣”,文字简洁。主体部分写得详尽具体,记叙了三件趣事,描绘了四幅图,突出了“记趣”这一中心。

    作者观察细致,想像奇特。文中很注意观察的描写,对藐小微物,“细察”其纹理;对丛草、虫蚁、土砾,“定目细视”;对二虫相斗,观之“出神”。这样的观察,实际上是“观”与“察”同时进行的。“察”这个动作本身就含有思考的意思。因此,观察促进了想像和联想。观察越细致,联想就越丰富,想像就越奇特。例如,把飞舞的蚊群,想像为“群鹤舞空”;把蚊群冲烟飞鸣,想像为“鹤唳云端”;把丛想像为森林,虫蚁想像为野兽,土砾想像为丘谷。这些都是由儿童的眼光和心理来观察、想像的;而这里的联想和想像,又是从儿童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出发的,因而事物形象的描写真实、生动,富有生活情趣。

    本文语言简朴、自然、生动。例如“夏蚊成雷”,写出了蚊虫之多,轰鸣之响。“昂首观之,项为之强”,这一细节描写,表现了观赏群鹤舞空图的专注、入迷。“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吐”“吞”两个动词,表现了蛤蟆用舌头捕捉小虫动作的迅速、准确,极为生动传神。“神定,捉蛤蟆,鞭数十,驱之别院”,这里连用“捉”“鞭”“驱”三个动词,表现了惊恐方定,随即惩罚蛤蟆,驱除强暴,同情弱小的急切心情。另外,有些词语用得也很准确。如“冲烟飞鸣”的“冲”字,使人想见蚊群在弥漫的烟雾中乱飞乱闯的情状;“鹤唳云端”的“唳”字,仿佛使人听到鹤翔云端高亢的呜叫。“拔山倒树”,形容蛤蟆扑来的气势和力量,虽然在成人看来有违事理,但以儿童的眼光看却是自然、贴切,所以真实、生动,使人如见如闻。

来源:中国哲士网

中小学语文教学 幼时记趣教案,教学设计 参考资料,课文

作品《幼时记趣》解释、翻译、讲析原文赏析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相关文章
    幼 时 记 趣
    《幼时记趣》翻译
    童趣(幼时记趣)
    《幼时记趣》教学案
    阅读《幼时记趣》,完成1-11题。
    《幼时记趣》教学设计
    《幼时记趣》教学设计3
    《幼时记趣》教学设计
    《幼时记趣》教案4
    《幼时记趣》教学设计(苏教版七年级必…
    预设目标: 幼时记趣
    《幼时记趣》教案设计3
    《幼时记趣》教案
    《幼时记趣》教案设计
    第七课幼时记趣(苏教版七年级必修教案…
    教《幼时记趣》有感
    苏教版七年级上册·幼时记趣·教学设…
    《幼时记趣》《三峡》练习
    中考复习语文教学案.文言文之《幼时记…
    《幼时记趣》感悟生活式导学案
    苏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幼时记趣》学…
    《幼时记趣》同步训练
    幼时记趣练习
    《幼时记趣》学习笔记示例
    苏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幼时记趣》同…
    《幼时记趣》中考试题集锦
    七年级语文幼时记趣同步练习 苏教版
    苏教版《幼时记趣》课堂实录
    《幼时记趣》助读
    《幼时记趣》同步练习
    幼时记趣
    第二单元 幼时记趣
    幼时记趣
    《幼时记趣》阅读练习
    《幼时记趣》期中复习提纲
    《幼时记趣》教案              作者…
    《幼时记趣》同步练习
    第五课《往事依依》  第六课《幼时记…
    与朱元思书 一、
    苏教版七年级语文 7 《幼时记趣》教案
    [苏教版] 《幼时记趣》原文及译文
    《幼时记趣》教案
    幼时记趣
    《幼时记趣》课堂实录
    《幼时记趣》学习笔记示例
    《幼时记趣》课堂实录
    苏教版《幼时记趣》 精讲精练
    课后练:《幼时记趣》综合能力测试

    2004-2010  中国哲士网版权所有 引用本站内容请指明来源  给本站投稿   备案序号 蜀ICP备0500925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