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课《往事依依》 第六课《幼时记趣》
【学习内容】
课文第二单元——金色年华:第五课《往事依依》、第六课《幼时记趣》。
【学习指导】
《往事依依》
学习重点:
《往事依依》是著名教育家,上海语文特级教师于漪撰写的一篇记叙文。文章内容线显易懂,感情朴实真挚。选例精当、联想和想像自然贴切。我们在学习课文时要把重点放在对课文的整体感知上。不要在结构段落和语句上投入过多的精力,不要程式化地去划分段落,以免把课文肢解破坏了课文的整体形象。
虽然课文中引用了许多古诗词,但大都是名言佳句成为大家熟 的古诗。在学习过程我们要充分利用课文的注释和借助工具书大致了解大意即可,不必深究探析。而应把重点放在感知作者从所引用的古诗文中所得到的丰富的联想和想像。认识和学习作者对联想、想像情景的生动优美的叙述描摹。培养我们的联想和想像能力。
能联系第一单元的第一课《打开一扇门》,认识到优秀的文学作品不仅对作者,而且对我们大家都有着巨大的影响和感染力。认识到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能够激发我们热爱文学、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做到读书明理。
还有一个学习重点就是课文选例精当贴切,具有典型性。文章中引用的古诗文,似乎是作者信手拈来的,其实仔细阅读,就会发现都是作者精心挑选安排的,所引用的无不展示祖国美好壮丽的山山水水,让我们从中得到了美的享受,激起我们对大自然、对祖国的热爱。因而其它内容的古诗文一概不引用。
还有在课文第5自然段中,作者举了两个事例;初中的国文老师精采感人的上课情景,两位老师形象各异,栩栩如生,所讲的诗文内容一古一今,但都是写景抒情,老师授课文情景,所授课文内容都饱含对自然、对祖国热爱之情。两个事例表现了老师激情四溢的讲课对作者热爱文学,开启心智陶冶情操的深远影响。所举之例始终围绕课文重点。
我们在学习本文过程中可联系自己的习作。逐步学会如何围绕中心精选事例,使得自己作文也能中心突出,主题鲜明,举例恰当。避免杂而乱的现象出现。
【学习方法】
这篇课文文字层面上并没有多少障碍。在利用注释大致理解所引诗文意思后,建议反复阅读,最好能反复朗读,尤其是课文第2、第4、5自段作者观画读诗所产生的联想和想像部坠分,老师讲课的形象描写部分、都尽量有感情地朗读,在朗读中揣摹、感悟作者的感情,体味文学的魅力。
其二,在课外可以选择自己已学习过的古诗词,或整首诗或二三句,仿照课文进行联想、想像,并用文字表达出来。以训练自己的联想、想像能力。
其三,家里有《唐诗鉴赏辞典》,可选择一些写景诗的部分阅读。
关于其他:
1、作者简介:
于漪,江苏省镇江市人。1929年2月出生。1951年毕业于复旦大学教育系。1965年入党,1978年获“特级教师”称号,上海市扬浦中学语文教师。先后在报刊上发表文章160多篇,主要著作有《语文教苑耕耘录》、《语文园地拾穗集》等。
2、写作背景。
原文刊登在《中学生阅读》(初中版)1999年第7期的“追忆黄金时光”栏目上,是应河南《中学生阅读》编辑部请撰写。编入课本时,作者对部分文字作了改动。
《幼时记趣》
学习重点:
1、借肋课文注释和词典以及老师的点拨指导,读通。读懂课文。
2、认识观察与想像、联想的关系。在学会观察、想像和联想的基础上,逐步提高自己的作文水平。
3、了解作者童年生活的乐趣,体会文中表现的儿童的率真之趣,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本篇课文是我们进入初中语文学习后所接触到的第一篇文言文,在学习过程我们要注意养成好的学习习惯,要在老师的点拨下,学会借助注释和工具书阅读文言文。在初中阶段,我们主要是能疏通文字,理解文章语句的含义,掌握关键词的意义,除必要的,不要去旁及其它各的古汉语语法知识。在预习和学习文言文时可以自行置备一部《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帮助学习学习课文时,我们还要重点理解观察与想像、联想的关系,文章中很注意观察的描写,对藐小微物,细察其纹理;对丛草、虫蚁、土砾,“定目细视”;对二虫相壮举,对二虫相斗,观之入神,真由于作者如此不同寻常的观察才促进了想像和联想。观察越仔细,联想就越丰富,想像就越奇特。如把飞舞的蚊群,想像为“群鹤舞空”把丛草想像为森林等。而这些想像和联想,又是从儿童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出发的,符合生活的真实,因而描写得生动,富有情趣。
学习方法:
这是首次接触文言文,课前要充分做好预习,必须把注释认真阅读理解。个别字义不清楚的,借助工具书弄清。要基本读懂课文,不要完全依赖老师上课时逐字逐句的解释。
文言文要反复诵读,读书百遍,其义自明,在理解的基础上读,在读中加深理解。在诵读中注意揣摹语气语调。
在课余时间、休息日到校园里、园林里或野外选择你感兴趣的事物仔细观察由此进行联想和想像。把它写下来,并和课文比较一下谁的联想、想像更生动、真实。
其它资料:
1、作者简介:
沈复,生于1763年,卒年不详。字三白,号梅逸,长洲(今江苏苏州市)人。清代散文家。著有《浮生六记》
2、关于《浮生六记》
《浮生六记》是一部自传体散文,原书为六卷,今存《闺房记乐》《闲情记趣》《坎坷记愁》《浪游记快》四卷,卷五《中山记历》、卷六《养生记道》已佚。作者在《浮生六记》记叙了夫妻间平凡的家居生活和各地浪游的见闻,记叙了自己大半生的经历,欢愉处与愁苦处相对照,真切感人,从中可以年当时一些世 态人情,旧礼教对人们的束缚,以及主人公的坎坷遭遇。文字朴素,感情真挚,前人曾有“幽芳凄艳,读之心醉”的评语,文学气氛颇浓。
3、文章结构:
文章采用先总后分的结构方式,以第一自然段总起全文,紧扣“明察秋毫”“有物外之趣”先后分别叙 写了观蚊成鹤;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为邱壑;视癞蛤蟆为庞然大物,三个典型事例,表现了作者幻年时的童趣和奇特想像。文章写得张弛有度,文字简洁活泼生动。
【同步练习】
一、给加点字注音
凝视( ) 徜徉( ) 浩淼( ) 雕镂( )
镌刻( ) 藐小( ) 鹤戾( ) 土砾( )
二、填充成词
记忆 新 走 无路 身临 境 心 神怡
三、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能张目对日( )
2、私拟作群鹤舞空( )
3、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
4、以丛草为林( )
5、拨山倒树而来( )
四、翻译句子
1、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
2、常蹲其身,使与合齐,定目细视。
五、文学常识填空。
《幼时记趣》选自《 》,作者 是 朝人,这是作者追记童年趣事的一篇散文,
文章围绕 这个中心,选取了 个典型事例。
六、阅读理解:
祖国的大地山川气象万千,家乡的山山水水也美丽的非凡。一年之中,风光流转,阴晴雨晦,丽日蓝天,
风云度幻,真是美不胜收。《子家诗》中很大部分诗赋歌咏祖国风韵,按春夏秋冬时序编排,打开书经下
念,四季风光就话生生的展现在眼前:①“万紫千红总是春”,“春城无处不飞花”;②“绿树阴浓夏日
长”,“五月榴花照眼明”;③“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④“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搁笔费
评章”……呤诵这些诗句,春画秋月、夏云冬雪,一年四季都沉醉在诗的意境之中。诗句中丰富的颜色给生
活涂上了绚丽的色彩:“红紫芳菲”,“橙黄橘绿”,“黄鹂鸣翠柳”,“白鹭上青天”,令人眼花缭乱,
心旷神怡。脑海里常常浮现出五彩纷呈的世界,沉浸在美丽的享受中,生活情趣浓浓郁郁。
老师常对我们说:“你们光念几篇文章是远远不够的,课外要有计划地认认真真读点好;多读书,读好
书,能丰富知识,增添智慧,成为一个智趣高沿尚的人。”谆谆教导铭刻在心,使我一生受用不尽。
1、第一自然段中,①②③④句能否交换位置,为什么?
2、“诗句中丰富的颜色给生活涂上了绚丽的色彩”。请从①②③④句中分别找出表示颜色的词语。
3、划曲线句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表现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4、读了语段后,你一定对读书有很大感悟,请结合你的感悟写出两句与“读书”有关的名言。
5、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第一自然段的内容。
6、在你的学习生活中,你一定读过类似《千家诗》那样的好书,请用简洁的语言谈谈你读书后的心得和
感受。
7、文章最后引述老师的话的落脚点在哪里?“我”为什么对此“铭刻在心”且一生享用不尽?请详细陈
述。
【练习答案】
一、níng cháng yáng miǎo lòu juān miǎo lì lì
二、犹 投 其 旷 纷 烂
三、1、张开眼情 2、比作,想像 3、僵硬 4、把……当作……
四、1、心里想像的是鹤,那么呈现在眼前的或是成千,或是上百飞舞着的蚊子便 果真(觉得它们)是鹤
了。
2、时常蹲下自己的身子,使身子与花台一样齐,定睛仔细地看。
五、《浮生六记》沈复、请、记趣 三
六、1、不能,四句是按春夏秋冬的时序安排的。
2、紫、红、绿树、青女、素娥、霜、雪。
3、对偶,赞颂祖国和家乡的自然美,饱含作者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4、略。
5、回忆学生时代读书尤其是读《千家诗》而沉醉其间的情境。
6、略。
7、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