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本页为首页                              加入收藏
中文域名: 古今中外.com       英文域名:www.1-123.com     大中小学语文作品及资料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哲士网 >> 作品 >> 现代 >> Y >> 幼时记趣 >> 正文

 

《幼时记趣》助读

颜维奇

【课文解读】

(一)教材助读

文章围绕“记趣”这一中心,选取三个典型事例进行记叙。

1段,总叙“物外之趣”。本段叙述了作者幼时眼力很强,又十分爱好观察,因而时常获得与众不同的乐趣。这就自然地引出下文对“物外之趣”的具体分述。

2段至第4段,具体记叙各种“物外之趣”。

2段可以分两层。

第一层(开头到“项为之强”):群鹤舞空图,是奇特想像之一。第二层(“又留蚊于素帐中”到结束):白鹤青云图,是奇特想像之二。蚊不是鹤,但作者“私拟作群鹤舞空”“作青云白鹤观”,于是在作者眼中,“(蚊)果然鹤也”“果如鹤唳云端”了。两个“果”字,强调了想像情景的逼真、意料之中的惊喜。作者所以能达到观蚊如鹤的境地,关键在于“心之所向”,在于作者善于想像与联想。

3段写神游山林之趣,是奇特想像之三。这里突出了视小为大、胸有丘壑的“神游”之乐。作者由丛、虫蚁、土砾联想到自然山林、野兽的美景,进入了心旷神怡之境,丰富了美的享受,获得移情入景、小中见大、微中见奇的欣赏效果。

4段写观看蛤蟆吃虫和鞭打蛤蟆的情景。描写蛤蟆扑来的情状,用“庞然大物”“拔山倒树”形容来势猛,力气大,绘声绘色,活灵活现。这里视小为大,大词小用,着力表现幼时所见蛤蟆捕捉小虫的情状。鞭打蛤蟆,驱之别院,表现了作者幼小心灵中惩罚强暴、同情弱小的朴素感情。

(二)写作特色

1.围绕中心选材,详略得当。

全文围绕一个“趣”字选材,开头总说“物外之趣”,文字简括。主体部分记叙了三件趣事,写得详尽具体,从而突出了“记趣”这一中心。

2.观察细致,想像奇特。

文章很注重观察的描写。对“藐小微物”, “细察”其纹理;对丛草、虫蚁、土砾,“定神细视”;对蛤蟆捕食,观之“出神”。这样细致的观察,触发了想像和联想。如:把飞舞的蚊群想像为“群鹤舞空”;把蚊群冲烟飞鸣,想像为“鹤唳云端”;把丛想像为森林、虫蚁想像为野兽、土砾想像为丘谷。这些奇特的想像,都是从儿童的生活中产生的,因而真实、生动,充满童真童趣

3.语言简朴、生动、自然。

“夏蚊成雷”,写出了夏日蚊虫之多、轰鸣之响,生动形象;“昂首观之,项为之强”,活出观赏“群鹤舞空”专注、入迷的情景;“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吐”“吞”生动地表现出蛤蟆以舌捕虫动作的迅速,准确而传神。凡此种种,都体现了作者运用语言的特色——简洁、质朴、生动、自然,极富表现力。

(三)积累运用

1.本文选自《》,作者,是代文学家。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察秋毫(          ⑵私作群鹤舞空()

⑶项为之()    山倒树而来()

一癞蛤蟆也()⑹以土砾凸者为()

时有物外之趣(    )⑻或千或百果然鹤也(   

⑼常蹲身(          为林(   

3.《幼时记趣》里有些词读音不同而意思相同,请仿照示例再举一二例。

例:素——

                                                           

4. 找出文中常见的成语并解释。

                                                        

                                                         

                                                         

5.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⑴故时有物外之趣。

                                    

⑵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

                                   

⑶盖一癞蛤蟆也。

                                   

6.简答:

⑴你认为作者获得“物外之趣”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哪些字词集中表现了这种“趣”?

 

⑵本文结尾处写道:“神定,捉蛤蟆,鞭数十,驱之别院。”从这一句可以看出幼年沈复除充满童趣之外还有什么性格特点。

 

⑶如何理解作者“神定,捉蛤蟆,鞭数十,驱之别院”的举动?

 

⑷文中所提到的“蚊”“虫”“蚁”“蛤蟆”等都司空见惯、平凡至极,但作者却写得充满生机、富有情趣,这给了我们什么启示?

【教材赏析】

(一)课文品析

妙“趣”横生

——品《幼时记趣》之“趣”

《幼时记趣》节选自清代沈复撰写的《浮生六记》,是一篇充满童真童趣的文章。作者追忆了自己的童年生活,反映了儿童丰富的想像力和天真烂漫的童趣。

作者以一颗天真烂漫的童心来观察事物,紧扣“趣”字落笔,以生动的笔调,充分展开联想与想像,运用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进行描写,揭示出儿童神奇美妙的内心世界。

第一部分(1)中,“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既反映小孩子视觉敏锐,又表现出孩子的稚气、天真。“见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说明作者小时候善于细致地观察细小事物,看到细微的事物中那些别人所不能看到的妙处,总能产生超然物外的乐趣。

第二部分(2段至第4),先写观蚊如鹤之趣。“夏蚊成雷”是夸张又是比喻,这是“我”从蚊群嗡嗡的声音与雷声相似而联想到的。而把“蚊”比作“鹤”,也是由蚊子的体形、长足与鹤相像而联想到的。这些联想不但照应了第一部分的“明察秋毫,见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同时也为下文作了铺垫。“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心里这样想,眼前就果然出现了“群鹤飞舞”的景观。这正是“物外之趣”。而“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其冲烟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怡然称快”,又是“我”创造性的联想和想像,进一步体现了物外之趣。再写“我”观察土墙、花台小草的乐趣。“以丛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邱,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仍是表现“物外之趣”。最后写观虫斗、驱蛤蟆。在作者的笔下“一癞蛤蟆”也成为“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而“我”则“捉蛤蟆,鞭数十,驱之别院”,不但紧扣“趣”字,说明“我”观察入神,而且还能表现“我”的正直可爱、天真无邪。

处处有情,处处记趣。正因闲中有情,才写出如此让人体味不尽的“物外之趣”。

(二)拓展阅读

阅读下面这段文字,回答第16题:

余扫墓山中,检有峦纹可观之石,归与芸商曰:“用油灰叠宣州石于白石盆,取色匀也。本山黄石虽古朴,亦用油灰,则黄白相间,凿痕毕露,将奈何?”芸曰:“择石之顽劣者捣末,于灰痕处乘湿糁之,干或色同也。”乃如其言,用宜兴窑长方盆,叠起一峰,偏于左而凸于右,背作横方纹,如云林石法,巉岩凹凸,若临江石矶状。虚一角,用河泥种千瓣白萍。石上植茑萝,俗呼云松。经营数日乃成。至深秋,茑萝蔓延满山,如藤萝之悬石壁,花开正红色。白萍亦透水大放,红白相间,神游其中,如登蓬岛。置之檐下,与芸品题。此处宜设水阁,此处宜立茅亭,此处宜凿六字曰“落花流水之间”;此可以居,此可以钓,此可以眺。胸中邱壑,若将移居者然。

节选自沈复《浮生六记·闲情记趣》)

【注释】

①芸,这里指沈复的妻子陈芸。

②糁(sǎn),涂。

③巉岩(chán yán),一种陡而隆起的岩石,如悬崖或崖、孤立突出的岩石。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扫墓山中(             ⑵凿痕露(    

⑶胸中邱               灰痕处乘湿糁之 (   

2.比较下列加点词的不同含义或用法。

 1)之  检有峦纹可观(     )

檐下(    

(2)   如其言(    

          经营数日成(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神游其中,如登蓬岛

 

2)胸中邱壑,若将移居者然。

 

4.这段文字选自《闲情记趣》,你觉得这里主要描述的是哪个方面的“趣”?

 

5.请结合本段有关文字,说说芸是个怎样的女子。

 

6.这段文字中沈复和芸精心制作“盆景”,联系学过的《幼时记趣》,你觉得他们能成功最关键的因素是什么?

 

 

 【成语金字塔】

 

1.庞然大物

【成语溯源】

原文:

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至则无可用,放之山下。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蔽林间窥之,稍出近之,憗憗然莫相知。(唐·柳宗元《黔之驴》)

译文:

贵州这地方本没有驴,有个喜欢多事的人用船运进一头驴来,运到之后却没有什么用途,就把它放在山脚下。一只老虎看到它是个形体高大、强壮的家伙,就把它当成神奇的东西了。隐藏在树林中偷偷观看。过了一会儿,老虎渐渐靠近它,小心翼翼,不知道它究竟是个什么东西。   

【运用实例】

⑴战列舰是一个比航空母舰还要大的一个庞然大物,但是它不能起降飞机。

⑵前天下午,宁波江北孔浦水产码头上围了很多人,一个庞然大物远远看去像一座小山。走近一看,原来是一条侧卧在渔船上的巨型金钱鲨。

 

2.怡然自得

【成语溯源】

原文:

黄帝既寤,怡然自得,召天老、力牧、太山稽,告之曰:“朕闲居三月,斋心服形,思有以养身治物之道,弗获其木。疲而睡,所梦若此。今知至道不可以情求矣。朕知之矣!朕得之矣!而不能以告若矣。”(《列子·黄帝》)

译文:

黄帝醒来后,觉得十分愉快而满足,于是把大臣天老、力牧和太山稽叫来,告诉他们说:“我安闲地在家中住了三个月,清除了心中的杂念,降服了形体的欲望,专心考虑能够保养身心和治理外物的方法,却仍然得不到这种方法。后来我因疲倦而睡觉,做了一个这样的梦。现在我才懂得最高的‘道’是不能用主观的欲望去追求的。我明白了!我得到了!但却不能用语言来告诉你们。”

【运用实例】

⑴我坐在书城中,忘记了尘世的一切不愉快的事情,怡然自得

⑵河畔,一头老黄牛悠闲地啃着青,放牧的顽童骑在牛背上,吹着嘹亮的柳笛,怡然自得,无忧无虑。

 

3.明察秋毫

【成语溯源】

原文:

曰:“有复于王者曰:‘吾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则王许之乎?”曰:“否。”“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然则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舆薪之不见,为不用明焉,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故王之不王,不为也,非不能也。”(《孟子·梁惠王上》)

译文:

孟子说:“假如有人来向大王报告说:‘我的力量能够举得起三千斤,却拿不起一根羽毛;视力能够看得清秋天毫毛的末梢,却看不见摆在眼前的一车柴草。’大王您会相信他的话吗?”宣王说:“当然不会相信。”孟子便接着说:“如今大王您的恩惠能够施及动物,却偏偏不能够施及老百姓,是为什麽呢?一根羽毛拿不起,是不愿意用力气拿的缘故;一车柴看不见,是不愿意用眼睛看的缘故;老百姓不能安居乐业,是君王不愿意施恩惠的缘故。所以大王您没有能够用道德来统一天下,是不愿意做,而不是做不到。”

【运用实例】

327日,安庆市枞阳交警大队民警在查纠一起违法行为过程中明察秋毫,发现军车和驾驶人的证件都是冒牌的。

⑵妇女误伤自己的婆婆,为逃避处罚,来个“恶人先告状”,到派出所诬告他人,最终被明察秋毫的民警识破。

 

 

【作者链接】

1.作者简介

沈复(1763—),字三白,苏州人,清代作家,著有《浮生六记》。沈复儿时就表现出富于想像、幻想的性格特点。沈复写《浮生六记》,忆及童年时仍充满童心童趣,这是很珍贵的。他一生长期做幕僚,奔走南北,游历过许多地方。能文善,著有《浮生六记》。《浮生六记》是一部自传体散文,原书为六卷。书中记叙了夫妻间平凡的家居生活和各地游览见闻,记叙了自己大半生的经历,欢娱处和悲苦处两相对照,真切感人。

2.相关链接

链接一:沈复少时奉父命习幕,曾在安徽绩溪、上海青浦、江苏扬州、湖北荆州、山东莱阳等地作幕镣。笔墨生涯,依人作嫁,沈复见尽热闹官场中卑鄙之状,内心实为厌弃,欲从事艺术而不可能。所幸有妻陈芸,伉俪兼知己,情投意合,相敬如宾,在苏州之沧浪亭畔及家鲁璋之肖爽楼中,过了一段时期优游自在的生活。由于陈芸不甘庸俗,失欢于翁姑,两次被逐,沈复又常失馆,贫困逼人,亲友白眼相加,小家庭无法保全。子女离散,痛赋悼亡。陈芸死后,得童年友人石植玉之助,随其赴四川重庆之任。嘉庆三年(1808),经石植玉推荐,作为赴琉球使团之正使齐银幕客,渡海参加册封琉球国王之盛典。他在琉球那霸的大使馆写作了回忆录《浮生六记》。后在江苏如皋作幕僚。60岁时,友人顾翰为他写了《寿沈三白布衣》诗,诗中说他无力买田去归隐,梦魂常绕吴门,思归故乡。不久去世。

链接二:《浮生六记》可以说是沈复他的自传,他选了六个主题来谱出他一生的哀乐,这六个主题,就是所谓的“六记”:

第一是《闺房记乐》,写他夫妻间的情爱生活。

第二是《闲情记趣》,写他生活中的闲情逸致。

第三是《坎坷记愁》,写他家庭的变故。

第四是《浪游记快》,记叙他到各地漫游的乐趣。

第五是《中山记历》,记叙他游历琉球的见闻。

第六是《养生记道》,谈他养生方面的心得。

现只存前四记,五、六两记已经散佚了。

《浮生六记》以作者夫妇生活为主线,主要描述了作者和妻子陈芸情投意合,想要过一种布衣蔬食而从事艺术的生活,由于封建礼教的压迫与贫困生活的煎熬,终至理想破灭。《浮生六记》是一部水平极高影响颇大的自传体随笔,在清代笔记体文学中占有相当重要的位置。该书的特点在于真纯率真,独抒性灵,不拘格套,富有创造性。中国现代文学大师林语堂曾将《浮生六记》翻译成英文介绍到美国,《浮生六记》也得到俞平伯等名家的赞誉。

 


 

参考答案:

积累运用

1.《浮生六记》 沈复  清代

2.⑴眼力 ⑵比 ⑶同“僵”,僵硬 ⑷移,搬开 ⑸原来是

⑹同“丘”,土山 ⑺所以 ⑻那么 ⑼自己的 ⑽把

3. ——————视,  ——

4. ⑴明察秋毫:原形容人目光敏锐,任何细小的事物都能看得很清楚。后多形容人能洞察事理。

⑵怡然自得:形容高兴而满足的样子。

⑶庞然大物:指高大笨重的东西。现也用来形容表面上很强大但实际上很虚弱的事物。

5.⑴所以时常有观察物体本身以外的乐趣。

⑵心中想像的景观,那么或者成千或者成百(飞舞着的蚊子)固真(觉得它们)是鹤了。

⑶原来是一只癞蛤蟆。

6.⑴有强烈的好奇心;有细致的观察力;有丰富的想像力。

词语:“果”“怡然”“神游”等。

⑵如:善良,爱惜生灵。

⑶从“鞭”、“驱”可以看出作者虽然对蛤蟆很痛恨,却并没有杀害它的意思,只是出口气罢了。他惩罚蛤蟆,可能含有为两只小虫报仇,报复恃强凌弱者的意思,表现了儿童善良的心灵。从“驱之别院”来看,主要原因还是它破坏了自己享受神游“山林”、坐山观“虎”斗的审美情趣。

⑷①要热爱动物,热爱自然,与大自然和睦相处。

②获得美好的体验要有强烈的好奇心、敏锐的观察力和丰富的想像力。

③要善于在平凡的生活中发现美,怀有一颗童心,做一个有情趣的人。

 

拓展训练

1. ⑴我   ⑵全,都  ⑶山沟  ⑷在

2.⑴之:①的  ②代词,代“盆景”    ⑵乃 ①于是,就  ②才

3.⑴想像在里面游历的情景,像是登上了蓬莱仙岛。

⑵胸中的丘陵山壑,就像真的能移去居住一样。

4.这段文字主要介绍沈复夫妇精心制作“盆景”和欣赏之趣。“用宜兴窑长方盆,叠起一峰”,“用河泥种千瓣白萍”,“石上植茑萝”,此写制作之趣;“神游其中,如登蓬岛”“置之檐下,与芸品题”,此写想像与品题之趣。

5.从“择石之顽劣者捣末,于灰痕处乘湿糁之,干或色同也”这段话可以看出芸是个聪明的女子。从“此处宜设水阁,此处宜立茅亭”等处可以看出芸的想象力丰富。

6. 缘于作者和芸在生活中的仔细观察和丰富的想象能力。

附:译文

一次,在山中扫墓时,我捡到一块花纹很好看的石头.回家与芸商量:“用油灰把宣州石垒在白石盘中,取其色彩匀称。这块山石虽然古朴,但如果也用油灰,就会黄白相间,斧凿的痕迹显露无遗,怎么办呢?”芸说:“选择顽劣的石头,捣成细末,趁湿将石末揉掺在灰痕上,干了以后颜色或许与石头相同。”于是按着芸的说法,我用宜兴窑出产的长方盆,垒起一座山峰,山势偏向左边倾斜,而右侧凸起,山背做成横方形,模仿云林(元代擅画山石的画家倪瓒)石的笔法,山势险峻,山石起伏,像临江突出的岩石的形状。空虚的一角,用河泥种上千瓣白萍,石头上种上茑萝(或称云松)。经营了好几天才做成。到了深秋时间,茑萝蔓延开来,覆盖了整个山石,就像藤萝悬在石壁上一样。茑萝开着大红色的花,白萍也透出水面开的正旺。红白相间,神游其间,好像登上了蓬莱岛。放在屋檐下,我与芸品头论足议论不休;这里应该建一座水上楼阁;这儿应该修一座茅亭子;这地方应该凿上六个大字,就写“落花流水之间”;这里可以居住;这里可以钓鱼;这里可以远眺。胸中的丘陵山壑,就像真的能移去居住一样。

来源:中国哲士网

中小学语文教学 幼时记趣教案,教学设计 参考资料,课文

作品《幼时记趣》助读原文赏析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相关文章
    《幼时记趣》解释、翻译、讲析
    《幼时记趣》翻译
    童趣(幼时记趣)
    《幼时记趣》教学案
    阅读《幼时记趣》,完成1-11题。
    《幼时记趣》教学设计
    《幼时记趣》教学设计3
    《幼时记趣》教学设计
    《幼时记趣》教案4
    《幼时记趣》教学设计(苏教版七年级必…
    幼 时 记 趣
    《幼时记趣》教案设计
    《幼时记趣》教案
    第五课《往事依依》  第六课《幼时记…
    预设目标: 幼时记趣
    第七课幼时记趣(苏教版七年级必修教案…
    教《幼时记趣》有感
    苏教版七年级上册·幼时记趣·教学设…
    《幼时记趣》《三峡》练习
    中考复习语文教学案.文言文之《幼时记…
    《幼时记趣》感悟生活式导学案
    苏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幼时记趣》学…
    幼时记趣练习
    《幼时记趣》学习笔记示例
    苏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幼时记趣》同…
    《幼时记趣》教案设计3
    《幼时记趣》中考试题集锦
    七年级语文幼时记趣同步练习 苏教版
    苏教版《幼时记趣》课堂实录
    《幼时记趣》同步练习
    幼时记趣
    第二单元 幼时记趣
    幼时记趣
    《幼时记趣》阅读练习
    《幼时记趣》期中复习提纲
    《幼时记趣》教案              作者…
    《幼时记趣》同步练习
    《幼时记趣》同步训练
    与朱元思书 一、
    苏教版七年级语文 7 《幼时记趣》教案
    [苏教版] 《幼时记趣》原文及译文
    《幼时记趣》教案
    幼时记趣
    《幼时记趣》课堂实录
    《幼时记趣》学习笔记示例
    《幼时记趣》课堂实录
    苏教版《幼时记趣》 精讲精练
    课后练:《幼时记趣》综合能力测试

    2004-2010  中国哲士网版权所有 引用本站内容请指明来源  给本站投稿   备案序号 蜀ICP备0500925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