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珊囡囡 教学目标:1、握文章脉络,划分结构层次,理清课文内容。 2、了解信客的职业道德和优秀品格,能够概括信客的高贵品质,树立诚信为本的做人理念。 教学重、难点:了解信客风雨漂泊的一生,概括信客的高贵品质。 教学工具:多媒体平台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设计:你想联络一位朋友或亲人你会采用什么方法? 导语:在我们现在这个社会,电信业迅速发展,手机的使用也越来越普遍,这给忙碌的现代人提供了方便。但提及20世纪初期的乡村,对外通信往来主要依靠一种特殊职业的人--信客。也许,我们很难想象,信客沉重的脚步是连接乡村与城市的纽带,他们为远行者效力,自己却是最困苦的远行者。今天,让我们通过文章《信客》来体会一下他们苦涩的人生。
二、简介作者:(把书翻到82页,告诉老师,作者是谁?) 认识一下余秋雨。(投影出示) 余秋雨,1946年生,我国当代著名的艺术理论家、文化史学者、散文家,主要作品有《戏剧理论史稿》、《艺术创造工程》,文学作品有《文化苦旅》、《霜冷长河》、《文明的碎片》、《山居笔记》、《秋雨散文》等。
三、整体把握: 1、检查预习: 唏嘘 xīxū 嫉妒 jí 晦气 huì 噩耗 è 猝然 cù 诺诺 nuò 呵斥 hē 诘问 jié 文绉绉zhōu 焦灼zhuó 伎俩 jì 吊唁 yàn 跋涉 bá shè 颠沛 pèi 2、概括课文内容 第一部分:老信客因为一条红绸,被人糟蹋了名誉,找到了年轻人当第二代信客。 (做信客的缘起) 第二部分:年轻信客工作任劳任怨,道出了信客的主要工作内容,被人羡慕也要受到无端的呵斥与猜疑。(怎样做信客) 第三部分:信客遭人诬陷,但并未公开同乡丑闻,只是从此结束了信客职业生涯,但人们仍想念他请他代办邮政业务。 (不做信客的原因) 第四部分:人们推举信客当教师,他工作出色,还当校长,赢得了人们的敬爱与怀念。 (做老师、校长也是好样的)
四、走进课文,揣摩文意 1、课文P83(一)第7段:“老人最后的嘱咐是扬了扬这只扎伤了的手说,说‘信客信客就在一个信字,千万别学我。’”老人这句话的用意是什么?(明确:老信客告诉信客要恪尽职守,严守诚信,才能取得众人的信任。这是老人用鲜血总结出来的道理,而信客一生能得到人们的尊重,正是他恪守老人这一教诲而得到的。文章就是在宣扬“信”字。) 2、你对信客这份工作的初步印象是怎样的?能否用一个词语或一个字来概括?(苦) 3、这种"苦"从哪里体现出来?(明确:工作劳苦;生活贫苦;心灵痛苦。) (1)信客收入微薄,生活贫穷。老信客干了一辈子,家里破烂灰暗,值钱的东西一无所有。沿途投宿,拣便宜的旅馆住,吃饭尽找那种"可以光买米饭不买菜"的小店。终年奔波,胃病和风湿病成了职业病。他们是最困苦的旅行者。 (2)信客最痛苦的是蒙受怀疑、欺凌、憎恨。信客这条路布满凶险,实在是件苦差事。 4、通过刚才的分析,你觉得信客具有怎样的精神和品质? 明确:诚实守信,任劳任怨,兢兢业业,恪尽职守,待人宽容、善良厚道。 五、小结:信客作为一种职业已经消失了,通过余秋雨先生的描写,我们了解到信客的工作奔波劳苦,同时还要具备诚实守信,任劳任怨,兢兢业业,恪尽职守,待人宽容、善良厚道的良好品质,另外,余秋雨先生的散文语言很有特色。请同学们课后通读全文,勾画出你认为的精彩语句。 六、作业布置 余秋雨先生的散文语言很有特色,请在笔记本摘抄出你认为精彩的语句,并简要说说它的美感。
板书设计: 10. 信客
(一)做信客缘由信 (二)工作内容、重担在肩 (三)不做信客的原因 (四)但老师、校长也是好样的
生活贫苦 苦 工作劳苦 心灵痛苦
优秀品质:诚实守信,任劳任怨,兢兢业业,恪尽职守,待人宽容、善良厚道。
教学后记: 本文设计先让学生把握信客奔波劳碌的一生入手,再从中体会信客诚实守信,任劳任怨,兢兢业业,恪尽职守,待人宽容、善良厚道这些美好的品质,从而使学生明白,做人之根本在于一个“信”字,我们不论在做人还是做事,都要以“信”为根基,在自己今后的人生路上做一个诚信之人。 本文篇幅较长,首先训练学生快速阅读,捕捉课文中的重要信息,让学生确立对信客的正确认识,对文章的结构基本能把握,通过教师引导基本能把学生要掌握的知识都讲清楚,使学生对信客的品质和精神都能能较好地体会,同时,运用了多媒体教学手段,但又不过分突出该手段的替代和渲染作用。一堂课下来,虽然基本上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但是仍然发现了不少遗憾和不足之处,在课堂气氛方面教师有些严谨,因此原定设计[信客档案]旨在从信客这一职业角度出发,让学生对课文有一个面上的了解上,讨论信客为他人付出了很多(文章作了很多描写),自己却落得遭人误解,穷愁潦倒,与现代某些价值观衡量比较,这些环节都进行了删减,从而显得这节课的处理“浅”了一些另外,《信客》这篇课文中两个信客都没有坚持到最后,在作者看来,也许是一个永远无法解开的心结。这篇文章其实作者提出一个个人和社会如何面对“信”字的问题。但在实际教学设计中,因为担心初二的学生由于年龄阅历的限制,无法探讨这个问题,所以就“避重就轻”转而更多地赞美信客身上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精神。其实学生的思维特别活跃,可塑性很强,如果设计时偏重一下相关问题的探讨,学生的收获会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