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本页为首页                              加入收藏
中文域名: 古今中外.com       英文域名:www.1-123.com     大中小学语文作品及资料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哲士网 >> 作品 >> 现代 >> T >> 童趣 >> 正文

 

《童趣》课堂教学案例

童趣》课堂教学案例   安徽省滁州市南谯区大柳初级中学 周德章     【教学设计】

  《童趣》是孩子们从小学进入初中接触到的第一篇文言文,由于其语言习惯与现代汉语不同,因而,如何在新的课程理念的引导下,让学生认识这种新的语体,帮助学生越过语言习惯障碍,克服学生对文言文学习的畏惧心理,奠定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基础,是至关重要的。《童趣》说的是作者童年时代观察丛、虫蚁、土砾、癞蛤蟆……幻象迭出,妙趣横生,从现实事物中体会到各种物外之趣。与学生现实生活很接近,很容易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在教学过程中,应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指导学生正确的语音停顿,在朗读中提高语感能力,可以消除语言习惯障碍;指导学生掌握学习文言文的规律,使学生消除畏惧心理,打好学习文言文的基础;组织学生以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自己去解决问题,体会作者的“情趣”,并向作者学习,在日常生活中得到新的美的体验,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和审美情趣。



【教学片断实录】

〖片断一〗

  师:让我们做个假设,假如让你在蚊帐中,对着蚊子慢慢地喷烟,让你对着墙角的乱砖头乱草愣愣的看一两个小时……你愿意吗?不愿意?但是曾经就有一个孩子在蚊帐中对着蚊帐慢慢的喷烟,看蚊子在烟中怎么飞;对着墙角的乱砖头乱一看就是好几个小时……你们觉得奇怪?有问题要问?那就问吧!

  生1:这个小孩问什么要对着乱砖头乱一看就是半天?那里有什么?

  生2:他对蚊子喷烟干什么?

  生3:他把蚊子放进蚊帐里,不怕蚊子咬吗?

  生4:蚊子被熏了,有什么反应?

  生5:这个故事的主角是谁?这些事发生在什么时候?

  生6:这两件事有什么联系?
〖评点〗

  从孩子的日常生活中的事例设置悬念,为何这个孩子能为常人所不为,引而不发,给学生留下了思考空间,刺激了好奇心和求知欲,在学生的心里投入了两颗石子,平静的水面起了水波,大脑兴奋了,先前的经验被激活了,于是新的问题就发现了,产生了,提出了。


〖片断二〗

  师:同学们的问题问得很好,很多,我们来整理一下:

    1、这个孩子为何要熏蚊子?他看到了什么?

    2、这个孩子为什么要对着墙角发愣?他在干什么?

    3、这两件事有什么联系?

    刚才还有同学问这是什么时候的事,那个孩子是谁?其实这两件事不是我“瞎编”的,它是清代文学家沈复在自己的作品《闲情记趣》里回忆的童年趣事(出示板书:童趣 沈复)。不过,这两件事他觉得有趣,是他的感觉,今天我们读读,看看你认为是否有趣?让我们带着刚才的问题自读课文,有问题我们一块儿研究。

  (学生散读课文,教师巡回指导)

  师:请大家齐声读一遍,我们要读准字音,把句子读完整。

  (学生大声读课文)

  师:好,读得不错,字音准确,而且有一些感情。

    下面我们来探究刚才大家提出的问题。我们采用“小合作”+“大合作”的形式。全文共有四段话,我们每个小组译读一段,要注意:

    1、读懂文章内容;

    2、你是怎样读懂的?你用了什么方法?

    3、你还有什么不懂的?

  (学生小组合作译读课文,教师巡回参与)

  师:现在我们进行全班交流,也就是“大合作”,请同学们各组说说你们的译读成果。

  (学生接龙翻译,教师巧妙插话)

  师:(第一段译完后)“睁大”从何而来?“所以”是怎样翻译出来的?

  生7:“张目”的“张”可以译为“睁大”。

  生8:“故”可以译为“所以”。

  师:那么,你们这样翻译的方法是──

  生9:(学生抢着回答)可以用现在的词去“换”。

  师:(第二段译完后)你怎么知道“项为之强”是“脖子都为此而僵硬了”?

  生10:书下有注释!

  师:不错,这就叫做“察看法”,还有什么发现吗?

  生11:我们读“夏蚊成雷”时,不知道“雷”是什么意思,看到下文有“飞鸣”和“鹤唳”的注释,于是反推回去,知道这里所说到是“声音”,“成雷”是“像雷声”的意思。

  师:太聪明了!你这可以叫做“反推法”吧!

  师:(第三段译完后)文中只有一个“常”字,你为何译为“常常”?“定神细视”为何译为“定下心神细细观察”?

  生12:我按今天说话的习惯,给它加了个字。

  师:这可以叫做“加字法”。刚才我们在解读的过程中,自己发现了许多方法,如换词法、查看法、加字法、推断法等等。可见,文言文是不难学的。现在,让我们充满信心的大声读一遍课文。


〖评点〗

  知识的获取和能力的获得,丝毫不入传授、灌注的框束;方法的预设,巧妙的融入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中。老师的“插言”、“拨问”起到了无痕的指导作用。


〖片断三〗

  师:刚才的讨论,让我们解决了一些问题,可能有产生了新的问题。他是怎样观察的,到底看到了什么?现在让我们再进行第二次合作:

    1、找出自己最欣赏的一句话;

    2、在这句中你看到什么面?

    3、他的“趣”在哪里?

    4、他的“趣”是怎样得到的?

  (学生按小组探究)

  师:现在说说你们探究的成果吧!

  生13:我最欣赏最后一句,我好像看到一个小孩抓住了癞蛤蟆,随手捡了几根棍,抽打它几十下,把它踢到了院子外边。

  生14:我喜欢“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这句,这句话用小孩的眼光,把癞蛤蟆形容成庞然大物,给人留下了想像的空间。

  生15:我喜欢“徐喷以烟……作青云白鹤观”这句,都写了作者的愉快心情,却不重复。

  师:你说的真好,这也为我们写作文提供了范例。

  生16:我也喜欢“徐喷以烟……”这句,他一定看到了白烟滚滚,蚊子拍着翅膀,拖着长腿在白烟中飞舞。这还表明作者小时候很顽皮。

  生17:我也喜欢最后一句,因为作者虽然对癞蛤蟆很生气,但不把它弄死,说明作者很善良,既喜欢小虫子,也爱护癞蛤蟆这样的丑陋的动物。

  师:是啊,在小沈复的眼里,万物都有生存的权利,所以一视同仁。

  生18:我觉得作者能从蚊子、丛、土砾中得到乐趣,是因为他把它看成了自己喜欢的东西

  师:你说的太好了,作者的物外之趣,正是借助于丰富的联想和想像创造出来的。

  生20:我喜欢“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一惊”这句,这句既表明了作者的心情,又写了神态。

  师:怎样的神态?他的眼珠动了吗?

  生20:他出神的盯着那里,眼睛睁得大大的,眼珠一动也不动,后来突然一惊。

  师:大家刚才进行了探究,既欣赏了原文,又展开了想像,丰富了原文,可以叫做“想像着作者的想像”。让我们带着想像,再读一遍课文吧!


〖评点〗

  作品的乐趣是潜藏在作家所创造的文字里的,文字符号后面的情感世界必须通过阅读来破译和还原,由文字引发想像。体认文字的空白并以自己的经营加以完善弥补,这是阅读的过程,更是创造的过程。


〖片断四〗

  师:还有问题了吗?那么“这两件事有什么内在的联系?这到底有没有趣?”我们继续来探究。

    从以下的问题中任选一个,在小组内探究。

    ① 假如沈复还活着,你见到了他,你想对他说什么?你羡慕他吗?

    ② 你的童年有没有趣事,说给大家听听;

    ③ 你认为怎样才能算是一个有情趣的人?

  (小组探究,全班交流。)

  生21:我想对他说,我很羡慕他。因为他有闲情去观察,能够亲近大自然。

  师:你不能吗?

  生21:我们有很多功课。

  生22:我要问他,他喜欢小动物,应该成为生物学家,他怎么作了文学家?

  师:他是个热爱生活的文学家。

  生22:他写这篇文章的意图到底是什么?

  生23:我觉得我们的生活也有乐趣,而且是他当年无法感受的,比如,我们可以打游戏,上网,看电视,我们的生活也是丰富多彩的。

  生24:我小时候看到窗户上的霜花,就喜欢幻想,而且想它是什么,它就是什么。

  生25:我们也要向沈复那样,喜欢观察自然,多联想,多想像,也做有情趣的人,也可以体会到更多的物外之趣。

  生26:我认为,趣味是自己感受的,如果你有情趣,那么你写作业也不会觉得枯燥的。我觉得沈复当年也是如此,在他看来,一切事情都很有趣。


〖评点〗

  阅读的过程必然伴随着心灵的对话和情感的沟通,搜索出自己的生活积累,体验作品的情感,是与作者的对话沟通;谈论共同阅读的文本,是与他人的沟通。


〖片断五〗

  师:刚才,我们的讨论非常热烈,大家都发表了自己的意见。大家认可了沈复的“物外之趣”,他喜欢“细察”、“想像”,把蚊子想象成“鹤舞”,把土墙花台想像成“山林”,我们在阅读中通过联想和想像,也获得了“文外之趣”。

  (边总结,边板书)     童趣 沈 复   夏蚊成雷                 群鹤舞空

  丛、虫蚁、土砾    联想和想象    森林、野兽、丘壑

  癞蛤蟆                  庞然大物     师:同学们,《童趣》是一篇充满情趣的好文章,作者的奇思妙想引发出我们很多美丽的联想和想象。其实世界上有很多重大的发明,都是在联想和想象的基础中产生的。你们正是充满好奇心的年代,但愿你们保持这颗童心,热爱自然,热爱生活,勇于实践,勇于开拓,做一个富有情趣的人,让快乐伴随你成长!


〖评点〗

  教师小结言简意赅,突出了学习内容,总结了学习方法,肯定了学生的活动,保护并激励学生的好奇心和积极性,提出了殷切的希望和祝愿,把语文学习的空间延伸到课外,真是“语文小天地,生活大语文”。


【教学反思】

  本案例突出了对学生语文素质的培养,从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小组探究,集体攻坚──揣摩欣赏,体验对话──评价激励,拓展延伸的过程,力求体现《课程标准》的精神,组织了丰富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活动,凸现了这一学习方式的重要原则:问题性、情境性、合作性、过程性。精心设计符合儿童心理的导入,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教学容量大,训练多,有助于知识的积累和基础能力的提高。化难为易,化整为零的教学过程,可以扫除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心理障碍,提高教学效率。整节课就是这样的活动过程: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置身一定的社会文化情境,以文本为基础,经过联想、想像、欣赏、怀疑、整合等思维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进行合作切磋,并在探究过程中主动调动积累,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从而获得知识,增强能力,促进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转化生成。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在体认作者“情趣”的基础上,与作者发生心灵沟通,不仅感动于作者产生情趣的想像“能力”,更感动于作者充盈于生活、生命中的情趣“意识”,让已被课业负担,名次包袱压抑得麻木了的心灵得到激活,积极发现并感受生活中的情趣,那么,本文将产生它的最大价值:加速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促进学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转变与升华。


────────
  本课堂教学案例获得全国三等奖。      

来源:中国哲士网

中小学语文教学 童趣,沈复教案,教学设计 参考资料,课文

作品《童趣》课堂教学案例原文赏析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相关文章
    《童趣》结构分析
    《童趣》课堂实录2
    《童趣》问题研究
    《童趣》研讨与练习说明
    《童趣》教学设计
    《童趣》课文导读
    记我成功的一节课──《童趣》课堂实…
    《童趣》教学案例
    《童趣》教学叙事录
    《童趣》相关设计
    《童趣》教学实录及点评
    《童趣》多义词辨析
    《童趣》学法导引
    《童趣》教学设计
    《童趣》生字注音
    《童趣》课文分析
    《童趣》多音字辨析
    《童趣》形近字辨析
    《童趣》解词
    《童趣》有关资料
    《童趣》中心思想
    《童趣》写作特点
    《童趣》写作特色
    《童趣》课文鉴赏
    新课程标准七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复习…
    《童趣》教学设计
    童趣原文
    《童趣》课堂实录 3
    《童趣》课堂实录
    《童趣》说课稿3
    《童趣》说课稿2
    《童趣》说课稿
    童趣翻译
    童趣·课文分析
    《童趣》教学反思
    《童趣》案例分析
    《童趣》整体把握
    《童趣》教学设计
    《童趣》教学设计
    《童趣》教学设计
    《童趣》教学设计
    《童趣》教学设计
    《童趣》教学设计
    《童趣》教学设计
    《童趣》教学设计
    《童趣》教学设计
    《童趣》教学设计
    《童趣》教学设计
    《童趣》教学设计
    《童趣》电子教材
    《浮生六记》的体裁
    《童趣》所表现的生活情趣
    童趣、童真、童心──读沈复《闲情记…
    沈复简介
    关于课文、作者和《浮生六记》
    闲情记趣
    如何辨析古今词义的不同
    《童趣》素质教育新学案
    《童趣》重难点讲解
    《童趣》探究活动
    《童趣》教学设计
    《童趣》写作背景
    《童趣》教学设计
    《童趣》教学设计
    《童趣》译文
    斗蛛
    童趣
    童年趣事
    《童趣》基础知识训练
    《童趣》课内语段阅读训练
    《童趣》同步达纲练习
    《童趣》课时训练
    《童趣》教学设计
    《童趣》教学建议
    《童趣》字义辨析
    《童趣》教学设计
    《童趣》典型例析
    《童趣》教学设计
    《童趣》教学设计
    《童趣》教学设计
    《童趣》教学设计
    《童趣》教学设计
    《童趣》教学设计
    《童趣》教学设计
    《童趣》教学设计
    《童趣》教学设计
    《童趣》教学实录
    《童趣》教学设计
    《童趣》问题探究
    《童趣》教学设计
    《童趣》教学设计
    《童趣》教学设计
    《童趣》教学设计
    《童趣》教学设计
    《童趣》说课稿
    《童趣》教学设计略案
    《童趣》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童趣》教学杂谈
    《童趣》课堂实录
    《童趣》教学设计
    《童趣》教学建议

    2004-2010  中国哲士网版权所有 引用本站内容请指明来源  给本站投稿   备案序号 蜀ICP备05009253号